河北省京剧院的院长简介

裴艳玲

1947年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父母等几代人都是从事戏曲艺术的。她4岁就开始学习京剧,9岁就

在河北、山东一带领衔演出了,13岁唱红,两度荣获戏曲“梅花奖”。她现在是刚走马上任的河北省京剧院院长,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省剧协主席。戏曲艺术是她一生不舍的追求。前些年旅居国外,她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和戏曲的传播推广,在新加坡、香港、法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0多个洋学生。她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尽管从小结缘戏曲,但到现在,她仍觉得戏曲是一个谜,让她充满了好奇。裴艳玲老师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从骨子里热爱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特别是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在国外,挣钱很容易,她可以讲学,也可以演出。但她却越来越思念故土。“一个人应该干自己希望的事情,我的根在中国”她不断地提醒自己,越来越迫切地想把自己精粹的艺术还给故乡。这场演出,裴艳玲没有用麦克风,全凭真功夫,唱的也是“很复古的几段”,演出中的检场者,身着长袍马褂,很有些古风。显然,“新官上任”,裴艳玲在开宗明义。她认为,现在极被推崇的大制作不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她要让戏曲回归传统,她要找回自己的根,找回京剧的根,领导出有裴艳玲老师风格的剧团,创作出有裴艳玲风格的艺术。

57岁挂帅京剧院,裴艳玲老师信心十足。近两年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她认为戏曲艺术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些年,在做文化推广工作的同时,她也在进行方方面面的充电,外国艺术团体的管理模式,人才机制,她有意识地进行了解。她认为,文艺界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管理问题,尽早改变“剧团养人,不养艺术”,“平常吃国家,排戏没有人”的状况,艺术才能繁殖得更好。今后,她准备推出剧组制。有着炉火纯青的艺术,有着剧团管理经验,再加上这些年在国外行走,我们有理由等待裴艳玲老师再创辉煌。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裴艳玲是一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她曾以《林冲夜奔》、《南北和》、《钟馗》、《武松》等戏两次赢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特别奖”,主演电影《人·鬼·情》两次获得国际大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出身梨园世家的裴艳玲从小就痴迷中国戏曲,父亲的言传身教,恩师的严格教导,加上裴艳玲好学不倦,使她少年成名。她12岁加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超群的演技两次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武松》、《陆文龙》等戏,让她的名字响彻中国南北剧坛。裴艳玲从小学的行当是武生,钟爱的是“女演男”,但文革时有“男不演女,女不演男”的戒律。那个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受到限制,她只能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戏中扮演一些女性角色。十几年中,裴艳玲边练功,边读书,韬光养晦。忍受痛苦,享受孤独,成了她艺术生涯的一笔财富。

1983年初,河北省剧团体制改革启动,众望所归,裴艳玲承包了河北梆子剧院一团。由她主演的《宝莲灯》、《哪吒闹海》、《闹天宫》、《南北和》等戏,精湛的演技令各地观众倾倒。1985年,裴艳玲自筹资金排演《钟馗》。当年10月进京演出一个月,在北京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戏剧大师曹禺、吴祖光称她为“国宝”,吴祖光先生还赞扬她演出的《夜奔》是前无古人的。此后,她多次率团赴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希腊、意大利、丹麦、法国等国演出、讲学,所到之处,刮起一阵阵“裴艳玲旋风”。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1995年,她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荣获特别演出奖。同年,她二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7年11月,裴艳玲开始担任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剧团团长。在繁忙的排练演出的同时,她还选拔出一批戏剧新苗,使自己的艺术专长得以传承下来。今年1月,裴艳玲率剧团的演员和她的学生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锅”的演出形式以及演员们精彩的演技,令狮城观众赞叹不已。前段时间,裴艳玲在赴京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之后,又赶往上海师范大学为表演艺术学院的学生讲课。如今,在河北、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她的学生。曾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裴艳玲,正在尽自 己的努力,把中国戏曲的魅力传播到国内外。

演出剧目

《武松醉打蒋门神》《林冲夜奔》《蜈蚣玲》《翠屏山》《四郎探母》《红鬓烈马》《龙凤吉祥》新编历史剧《王安石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