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聊绘画·贰》C13-18
继续被科普。
阅读提炼
1、库尔贝——自信、叛逆、疯狂、才华横溢
他的自画像可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酷的自画像,与其他画家面无表情,两眼放空的自画像不同,画中的库尔贝正撩起头发瞪着你,这是一幅让人过目不忘的自画像。这幅画也充分体现了库尔贝奔放的个性,同时,也有一丝“浮夸”和“作秀”的味道。
19世纪的法国画坛,是个“妖人”辈出的地方……而库尔贝,绝对算得上是“妖怪中的孙悟空”。
但还有一点更厉害:库尔贝是无师自通的!其实库尔贝从小就跟着村子里的牧师学习绘画技巧,到了巴黎以后,还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受过正统的绘画教育……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讲究的是“师承”,老师的名气越大,就越有面子,自己的作品也越容易被肯定。但是老外的画家讲究的是“个性”、“创新”,所以几乎不会听到用类似“某某画家100%继承了他师傅的风格”或“他画的和某某大师一模一样”的话来评价一位画家。
库尔贝之所以在“有老师”的情况下说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在他看来他没有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他的画风和题材都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
19世纪40年代,他独创的“武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以自己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 自恋作品 ”。库尔贝用这个自画像系列迷倒了成千上万女粉丝(和男粉丝),成功走出了“自我营销”的第一步。
在名气爆棚的同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权威机构的肯定,这个权威机构就是第一册中经常提到的——法国官方沙龙。一个初出茅庐的画家,想要成名,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官方沙龙。官方沙龙在当时是法国最权威的也是唯一的艺术平台。作为一个权威的机构,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标准,这也是对他们认为有才能的画家负责。然而定这个标准的人,都是受过古典绘画熏陶的老艺术家。而这批“新新人类”的艺术风格,和他们的标准实在差得太远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并不是沙龙的拒绝造就了这批新兴艺术家,而是他们早晚都会红,问题是在哪儿红 。库尔贝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他1849年创作的《奥尔南人饭后的休息》。画的是库尔贝的父亲和几个来他家做客的客人,他们吃完晚餐后正在休息、听音乐,很轻松,也很舒服。但这种题材在沙龙里是不多见的,因为上不了台面!沙龙中画的,除了神话故事,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库尔贝却把视角放在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虽然上不了台面,但题材却很新颖。沙龙展出这幅画之后,大受好评。库尔贝还因此得到沙龙颁发的“免死金牌”(以后可以不经审批送画参展)。
同年,库尔贝还创作了这幅《石工》。虽然从画面上看不见两人的脸,但整幅画却能给人一种悲惨的感觉……因为从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儿子的未来,他长大后,就会变成身边老子的样子,继续干着粗重的体力活……
这两幅画也奠定了库尔贝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太假,太做作。“如果要我画长翅膀的小天使,那你先逮一个来给我瞧瞧。”库尔贝只画他的“ 现实主义 ”,坚持 将视线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在得到荣誉、名声和金钱之后,他便开始画他喜欢的东西,这是他最著名的一幅巨作《奥尔南的葬礼》。有才华的“叛逆分子”特别招人喜欢。
1871年,他加入了巴黎公社,被选为公社艺术家协会主席。1871年5月16日,库尔贝率领着一帮愤怒的青年,拆了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名叫“旺多姆圆柱”,是由200门大炮熔铸成的。这根柱子是法兰西帝国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拿破仑家族的荣耀。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库尔贝就被逮起来了。库尔贝为此坐了6个月的牢,出狱后,他收到了政府寄给他的一份账单——30万法郎,用于修复旺多姆圆柱。钱是拿不出了,库尔贝从此流亡海外,成天借酒浇愁,没多久,便在瑞士洛桑死于饮酒过度。
库尔贝的作品,影响了当时许许多多的画家。比如说后来的“印象派之父”马奈。
他狂野、高傲的个性使他成为“鹤立鸡群”的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震动整个画坛……这究竟是他真实的个性表现,还是刻意的自我营销?无论是“真的”还是“演的”, 他永不妥协的精神以及在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2、在作者看来,光就名气和影响力而言,基本可以把画家分为4档:
第4档是画匠。其实就是手艺人,画画只是养活自己的工具,是一种生存手段。主要以肖像画家为主,只要画得像,画得客户满意就行了。
第3档是艺术家。相对厉害一点儿了,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风格。绘画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工作,更是兴趣,是抒发个人情感的途径。
第2档是大师。能进入这一档的画家,基本就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了。他们不仅在艺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作品甚至会影响到许多第3、4档的艺术家。
第1档是传奇,这里全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在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要被分入这一档,还需要一些“运气”。可以是“幸运”也可以是“霉运”,他一定要是个“ 有故事的人 ”。就像选秀节目一样,东西好的同时,能再加点儿料的话,就会更加出彩。
在荷兰画坛,光“1档”画家就至少能凑出一桌麻将!(“2档”画家差不多能组成好几支足球队了。)我把这桌麻将称为“荷兰四大天王”。
他们中的两位是梵高、伦勃朗,还有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因为除了画,他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3、谜男子:维米尔
因此“谜男子”这个称号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维米尔究竟留下了几幅画?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者也可以说是35+1幅,1幅待定。
因为他的这三十几幅画,可以说是幅幅精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幅看似简单的肖像画,却可以抓住每个观赏者的视觉神经,让人过目不忘。300多年前的一幅画,居然可以打动我们这些现代人,这本身就是维米尔的魔术吧。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这幅“自画像”(或者说疑似自画像)一《画室》其实这个小洞应该是个针眼,维米尔在这个位置扎了一根针,在针上绕一根线,根据线拉出的辅助线完成了整幅构图。为什么小洞的位置会在这里?因为维米尔想把你的注意力引到这个点上——在你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
其实“控制”观赏者的视觉注意力,是荷兰画家的惯用手法。但其他画家通常都会用画中人物的手指,或者其他身体部位指向他们想让你看的那个点。而只有维米尔,是 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你的视觉 。这也是维米尔的惯用伎俩,隐藏明显的线索,使画面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从某个方面来讲,维米尔应该也算得上是一名“摄影师”,只不过普通摄影师按下快门只需要“咔嚓”一下,而维大摄影师按一次快门需要半年时间——就是所谓的“人肉照相机”。
维米尔光凭三十几幅画就登上了“超级大师”的宝座,因为他的 每一幅画都蕴藏着许许多多精心设计的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侦探小说中的线索一样勾着观赏者,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推测画作背后蕴藏的含义。
暗喻:许多画家都会使用暗喻的手法,但维米尔用得特别多。
控制视觉:维米尔喜欢用他的画来控制观者的视觉,在邀请你进入画面的同时又想方设法地用各种道具把你隔在画面之外……可能这就是所谓的“ 距离美 ”吧。除了用桌椅板凳,维米尔还会用色彩来控制视觉。《代尔夫特风景》就是风景画中的“劳斯莱斯”。
为了达到操控视觉的目的,他经常会通过 摆弄房间里的摆设 ,来引导观赏者。动与静是相对的,维米尔处心积虑地制造出水波荡漾的“假象”,就是为了衬托出整个画面的安静。
4、“黄金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艺术与设计界的“双料奇才”
他从不谈论自己的作品,甚至从不谈论自己。他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我这个人,那就去看我的画吧。”
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师,他雕刻黄金!这些用于装饰的几何图形,后来也经常出现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这也是克里姆特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的原因。克里姆特绝对是大师级艺术家中,最“全面发展”的一个。既可以是“人肉照相机”,也可以抽象得一塌糊涂。最牛的是能 把写实和抽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毫无违和感。代表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Ⅰ》(Adele Bloch-Bauer's Portrait) ,1907。
克里姆特也是个会赚钱的艺术家,他知道大众喜欢什么。克里姆特的作品经常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一直到今天看,都不会有过时的感觉。而且他能够将设计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设计讲究理念,艺术讲究感觉。
5、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那时没人会想到,他将在之后的20年中大放异彩,甚至取代克里姆特,成为维也纳新的艺术之神……克里姆特就是席勒的“贵人”。那时的席勒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许多画家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他19岁就做到了。说到席勒的绘画风格,不得不提一下他所属的“流派”,专家学者们喜欢将他划入“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颜色鲜艳,扭曲变形,不追求绘画技巧,绘制时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不理智(凭感觉创作)的一种画风,题材多以恐怖和性为主。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准备好绘画所需的工具(颜料、画布、画笔等);
2.先别开始画,让大脑先处于放空状态,身体要放松;
3.选几个你觉得最鲜艳的颜料;
4.现在,你大脑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用你选的这些颜料将它涂到画布上。
注:不要在意画得“像不像”,任由你的手领着画笔,随着你的思绪在画布上游走。
在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眼里,许多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看上去确实像是在瞎画。但是,其实它们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就像武林高手练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时,往往不用什么烦琐的招式就能把对手干掉一样。即使同属表现主义,针对每个画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绘画技法的不同理解和掌握,所表现出的作品也可以是天差地别的。也就是说, 先要看你脑子里有没有“料”;然后再看手上有没有“功夫”;最后还得看你对两者的偏好 (哪个所占百分比多一些)。表现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画法,它更像是“水泊梁山”,每个好汉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只要是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都是好兄弟。因此,表现主义也可以算是一个“大杂烩”。那些不知道应该算什么派的艺术家基本上全都被丢进表现主义。其中也不乏巨星级人物,比如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他的《呐喊》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了。
席勒画静物,画风景,也画肖像。但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画的,应该就是人体了。席勒人体的几个标志性的特点:
①. 线条。优美流畅的线条,是其作品标志。就像梵高的色彩、伦勃朗的光影效果一样出名,是一门独步画林的绝技,可“杀人”于无形之中。那些让艺术大师们纠结了几个世纪的透视感、立体感,在席勒那儿用几根线条就全都搞定了。
②绘画方式。除了线条之外,席勒的绘画方式也很独特。他通常都是 先画完线稿,然后在他认为对的地方加上他认为对的颜色 。颜色就像前面所说的:“ 不为追求真实,只为表达情感 。”
于是他的人体肌肤上经常会出现许多五颜六色的点。从写实的角度看,这些点看上去有点儿像瘀青或青春痘,但有意思的是整个画面又让人觉得很和谐,仿佛那些点本来就应该在那儿似的。
③题材。关于席勒人体画的题材,概括地说就一个字——“性”。他的人体画中,10幅有9幅含有性暗示的成分。
这些人曾经留下过许多经典作品和事迹,感动过无数人,但他们却早早地离我们而去……当然,英年早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他们就这样光荣地走了,却把经典永远留在了那里,能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最辉煌的时刻,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啊。再回头看席勒的油画、速写,甚至海报设计……即使放在今天,也不会有过时的感觉。而他在我们心中,也永远是那副年轻、帅气的样子。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艺术不是时尚,艺术应该是永恒的。”
6、“万人迷”爱德华·马奈 édouard Manet, 1832~1883:人称“印象派之父”
有钱,有地位,又画得一手好画,想不被追捧都难。这位法国“小马哥”的人缘也确实好,包括莫奈,左拉、德加。而且他的朋友也遍布各个行业。
马奈虽然不属于印象派,但却受到了整个印象派的追捧和崇拜。这一切全都源于他的一幅画“草地上的午餐”。如果说,印象派运动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大爆炸的话,那么马奈的这幅画就是一根导火线。题材和构图都是从大师那儿“致敬”来的,然后再给人物加上了一套时髦的衣服,有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还真就在这衣服里。
拿破仑三世是个非常热衷于艺术的领导人,但被他看上的艺术家,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实在少得可怜,反而被他拒绝的艺术家大多红得发紫,从前面介绍过的库尔贝,到这章的马奈,再到后来的印象派,全都成了艺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一个如此酷爱艺术的人,却成了史上最不识货的收藏家,呜呼哀哉!正是拿破仑三世的沙龙“落选展”成就了马奈。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恐怕就是一幅莫名其妙的裸女图。而对于一群“新锐”艺术家来说,这幅画不仅 颠覆了当时的一切主流艺术理念,他们还从这幅画中看到了希望 ——同样是一幅被沙龙拒收作品,居然能被拒得那么轰轰烈烈!如果说《草地上的午餐》是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那么《奥林匹亚》就是真正的“五雷轰顶”了。用官方的话来说,这幅画是马奈对主流艺术的公然挑衅!
《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马奈最后一次,借自己的作品向他崇拜的大师“致敬”,这一次,是他最崇拜的一位——“镜子画家”委拉斯凯兹。观赏者看着这幅画,面对着吧台后的女子,却能从镜子中看到整个酒吧的一切,而这恰恰也是女子眼中所看到的场景……
马奈有着许多伟大的头衔——印象派之父、现代艺术创始人。然而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短短的一行字,据说是德加写的:“你比我们想象中更伟大”。
7、贝尔特 · 莫里索(Berthe Morisot)能成为女艺术家,首先是她很富有。她的“有钱”,是在骨子里的,有钱到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多有钱。其次是出生艺术世家。外公是洛可可大师——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e Fragonard),画《秋千》的那个。为洛可可艺术全盛时期揭开序幕的艺术家。她的老师是巴比松派大师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同时也是19世纪留下画作最丰富的艺术家,他的人生放在今天正是无数人梦想的浓缩,有钱,做着艺术的事儿,四处旅行。后来莫里索就是把户外作画这种理念带到了印象派,成为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如果说雷诺阿的画中洋溢的,是幸福的气息,那么莫里索表现的就是 温馨与和谐 。她的代表作《摇篮》(The Cradle)光从姐姐艾玛的眼神和动作,就能体会到母爱与温柔。她的绝技是,她笔下的女子总是那么的勾人。也许这正是女画家的优势,似乎能够画出女人的内心世界。每当站在她画的女子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们的 眼神 所吸引。有时只是两个简单的黑点,有时她甚至没有望向你这边,却依然能毫不费力地抓住观赏者的注意力。
莫里索先后12次出现在马奈的画布上,是他最爱用的模特。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幅肖像画。小顾个人认为,就这幅画的动人程度和艺术价值而言,足以媲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蒙娜丽莎》这两幅,只是没有那两幅那么神秘。莫里索那黑色的眼睛,似乎只有在马奈的画布上才显得格外动人。
实际运用
1.多运用高科技技术,让画更准确也没什么不对,关键是让技术服务于人,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精力去精进自己要提升的部分。
2.注重作品的装饰性,把写实和抽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现实主义,注重 将视线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可以去关注此类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下一步行动
1.多练习人物速写的线条。
2.研究一下人物画上的颜色添加,可以随意地添上几笔,而不是全彩的效果。
3.学习维米尔的作品中的各种细节和视觉引导方式。
每日一句
设计讲究理念,艺术讲究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