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1. 但就是这两条瘦弱的腿,命运却安排我用它们从上海这座大都市走到了北京,又从北京走到了大西北,走到了那么远的敦煌,走过荒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的道路,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2. 能够饱读诗书,还能游遍名山大川,这自然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事了。

3. 北大的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奋力开辟新的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的事业。

4. 考古一定要有野外实践的经验,考古的功夫不是光躲在书斋里做学问就可以的。

5. 认为考古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正确回答,并以此为核心、框架,来系统复原中国历史的真实轮廓与发展脉络。

6. 假如我们不肯甘心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像我们的先民一样,继续对于人类的文明生活有所贡献,我们就需要好好地保护我们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从这里边去吸取经验,看他们是如何地发明和改进了农业和陶业,征服了森林,驯养了家畜,发明了文字、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以及笔墨纸砚,看他们又是如何地由活剥生吃到煎炒烹调,由山洞土窑到楼台亭榭,从树叶兽皮到锦绣衣冠,由轮子的发明到机械的使用,然后我们再看这一切物质生活方面的发明和改进对于当时经济和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种种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研究中国物质文化史的任务。

7. 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

8.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严谨诚实,你做不出来就是你做不出来,绝对不能糊弄人,不能还没做事情就乱忽悠。做人不仅要严谨诚实,还要有定力,有责任担当,不能乱跟风,要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有看清楚重要的是什么,才能在关键时候不糊涂。

9. 北大的精神传统中还包含着一种立足中国大地,对于社会、历史、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做任何事情,研究或是教学,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和自己所做的事业融为一体,在自己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中,让个体生命不断得到新生和升华,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0. 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随着洞窟一个一个在我们面前敞开,我们忘记了疲惫,空气也好像变得温暖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华美的圣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艺术中。

11. 第45窟的塑像精美绝伦,那是整个莫高窟最精美的菩萨造像。

12. 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敦煌的标志性壁画,是最能代表敦煌艺术的图像。

13. 敦煌的天格外蓝,这种蓝和北京的不同,它更纯粹,更辽阔,更浓烈,不到大漠是不会知道世上有这样幽蓝幽蓝的天空的。我有时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还没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觉升起来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14. 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至14世纪,其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包括南区和北区),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敦煌西千佛洞保存了公元5—14世纪的22个洞窟,818平方米壁画,56身彩塑。安西榆林窟保存了公元7—14世纪的43个洞窟,近5200平方米壁画,200多身彩塑。世界上没有另一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

15. 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逼仄的洞窟中,依靠苦修与冥想,在一片荒芜中试图证得终极意义上的解脱,以达到不生不死的永恒之境。

16. 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奇迹。

17.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四郡,加上两关,敦煌自此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18. 之后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打个问号,不能盲目轻信。任何时候千万不要跟着风乱转。

19. 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20.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21. 一切伦理道德仿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人性中的恐惧或妒忌,在一种公开的场合中被催化发酵。

22. 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性和良知,绝对不能乱跟风,今天刮东风就被东风吹着跑,明天刮西风就被西风吹着跑。

23. 现在围绕莫高窟蜿蜒的参天大杨树,都是当年的莫高窟人一棵棵亲手植下的。

24.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能做坏事,成人后能自立,为社会做点有益之事。

25. 莫高窟的特点是价值珍贵、洞窟狭小、材质脆弱、病害频发。

26. 最佳的一生就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

27. 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最了不起和不可替代的,正是她本身就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绘画史,一部雕塑史,一个绘画博物馆。在敦煌,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博物馆。

28. 莫高窟艺术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莫高窟南北两区现存洞窟计735个,窟内保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现存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艺术石窟群,堪称世界古代佛教艺术的集萃。

第二个特点是历史跨度长、延续性强。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艺术传承关系清晰,几乎包括了整个佛教入华以来的开窟造像史,也是一部图像版的敦煌及其周边关系史。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莫高窟艺术有着丰富的不同时代特色,在鲜明地体现着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流行艺术样式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敦煌地方化艺术元素,区域性特征明确,反映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旺盛活力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强大整合能力。

第四个特点是艺术形式多样。莫高窟艺术是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另有窟前殿堂建筑和洞窟的木构窟檐,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遗址及各类出土文物,窟内铺地的花砖艺术,石雕石刻艺术,以及发现于藏经洞的版画、纸画、幡画、木雕、写经体书法及其他书法、刺绣、绢画等各类艺术品。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山水画及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图案等艺术题材。

第五个特点是艺术技法富于变化。莫高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绘画、雕塑为主,其中绘画艺术强调线描与传神结合,壁画色彩以多彩富丽为主,另有白描画、版画等绘画艺术形式。雕塑有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高浮塑、石胎泥塑、模制影塑等,汇集了众多的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技法。

第六个特点是具有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世界性特征。莫高窟艺术是以汉民族文化艺术为主,汇聚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艺术,还有外来的南欧古希腊、古罗马、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中亚粟特等国家和地区艺术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多种文化、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晶。敦煌艺术被誉为“形象的历史”,它在弘扬佛法、广布教化的同时,客观上也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了自十六国、北朝以来的敦煌、河西以至中国北方的许多真实历史,以图证史,史料价值极高。

29. 经变画所描绘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只需常念阿弥陀佛,死后就可进入极乐世界;比如在危难出现的时候,念诵一句阿弥陀佛,佛就可以出现在面前,逢凶化吉;比如在死亡到来的一刻,只要你不忘念上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植入一种信息,成佛和进入极乐世界是一件异常轻松的事情。如此一来,就化解了常人与佛教的距离和隔阂。

30. 第25窟的《弥勒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是敦煌石窟经变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31. 敦煌飞天总计有四千五百余身,他们以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缥缈的仙乐、芬芳的鲜花,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和众生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五音繁会的世界,鲜花盛开的阆苑仙境。

32. 飞天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飞的欲望作为一种精神冲动,同世俗的羁绊形成巨大的张力。

33. “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

34. 《反弹琵琶》之所以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构图和造型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可以回味的“美”的深层底蕴,在审美愉悦中体验时间的流动感。

35. 阿难立于释迦牟尼的右侧。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十九岁皈依佛门,闻佛法,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所以也被叫作“多闻第一”或“多闻阿难”。阿难的塑像,透露着富有教养的贵族气质,神情平和沉静,在十大弟子中他总是以聪慧年轻、漂亮可爱的形象示人。

36. 佛经中,释迦牟尼“拈花”,迦叶“一笑”之后,一生的事业就已经完成,然后自己走到菩提树下入大涅槃。工匠以了悟生死的微笑来刻画这种解脱感,刻画了内心的澄明寂照和无念清净。

37. 艺术的创造,也需要一种顿悟。

38.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理解不同。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是对死亡的赞颂。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乐、我、净四个特性,称之为“涅槃四德”。

39. 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40. 维摩诘经变》中对中国皇帝的突出描绘,生动地折射出佛教思想灵活的变通。佛教在宣扬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那就是把皇帝视为佛转世,这样一来,沙门给皇帝跪拜,就等于是给佛跪拜,既不违背佛法,也不违背世间法。

41. 临摹到了最神妙处,就仿佛在和几百年前的工匠对话。不仅模仿外在的画面,并且好像进入了画工当时的心境、用笔的习惯、处理的妙意,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节奏。所谓“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样的一番体悟吧。

42. 我深知莫高窟会慢慢走向衰老,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自然界任何物质到了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莫高窟的“消失”最终也是不可阻挡的。但我们不能就这样任凭其消亡,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抢救和补救,尽可能延缓它的衰老,延长它的寿命。

43. 他们从吹掉壁画上的沙子和灰尘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吹,每天吹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然后是壁画的粘贴,也是一厘米一厘米地粘贴,每个地方注射三次、粘贴三次。最后工友们都受不了这个罪,李云鹤先生仍在咬牙坚持。

44. 此外,李云鹤还用同样的方法主持修复了青海塔尔寺大殿的壁画。

45. 与互联网时代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完全不同,敦煌的保护工作总是在一寸一寸中推进,要把那在时光中逐渐变得模糊的壁画,一寸一寸地从不可挽回的命运中拯救出来。但是我想,也许没有了这种慢节奏,整个时代将会变得肤浅。

46. 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我们创作了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现文化遗产的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47. 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在。

48. 在一切关于人类道德和文化的事务上,我们需要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做出价值判断,而不是计较个人的得失和一时的利益。学者的良知源于文化的责任。在任何情形下,如果因为个人的失职而导致莫高窟的毁坏,那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49. 研究,一切的决策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之上。

50. 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全世界的事,最后就是人才。谁都缺人才,谁都缺钱,但首先是人才。所以我认为,天下事,一个是人的事,一个是钱的事,但说到底人比钱更重要。

51. 莫高窟的保护从长远来看,首先要恪守科学管理,让保护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其次是利用科技加强保护,像敦煌石窟这样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用再好的仪器保护它都不为过。此外就是加强国际合作,使敦煌石窟保护管理与国际接轨。

52.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四点概括得很清楚,有合适的管理,才能解决遗产地的保护和开放问题。

53. 敦煌学是一门“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献两大方面,涉及宗教、艺术、历史、考古、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学科的领域。

54.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55. 煌研究院要走出去、引进来,展示我国敦煌学的成果,掌握国际敦煌学的话语权;要做好敦煌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回归,要做好敦煌文化艺术的数字***享,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把敦煌研究院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又要建成国际敦煌学的高地。

56. 敦煌研究院规划的四个目标,即建成世界一流的壁画保护中心、世界级研究中心、世界级展示中心和世界级资料中心。

57. 敦煌石窟是甘肃省西端的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县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等石窟群的总称。

58.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59. 每一个能够离开优渥的生活来到莫高窟的人,都怀着可贵的信念,也都战胜了那些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

60. 年轻人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61. 只有有了精神,才能有创造物质世界的可能。

62. 人类历史何其漫长,宇宙那么有限,人只是宇宙的一个瞬间而已。

63. 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规律。其实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生有许多遗憾无法弥补,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心归何处。死亡会使我们无可奈何地告别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事物,使我们放下那些饶有趣味和意义的事业,使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所有你所喜欢的、不喜欢的,留恋的或者厌弃的全部都将离去。

64. 面对死亡,只有那些确信自己已经发现并且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之物的人,才会具有这样的从容和勇气。正如王阳明临终前,学生问他还有什么心愿,他留下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