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的中国文化
一是“艺道合一”的生活方式
自宋代以来,学派中对待艺术一直存在重道轻艺和艺道合一两派。从宋代的石碣、程颐到清代的阎锡斋、当代的梁穗怡等人,都重视忽视艺术的陋习,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有所保留,所以不屑参与虫雕技艺。结果他们的名气没有播出。颜元甚至把“诗书画”视为“干坤四害”,而且都是偏激的。宋儒以欧阳修和苏轼为首,配得上朱、魏了翁等。理学兴起后,其圆照思维、内贯体察、外贯体察,将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体道”功夫无处不在,体现了宋儒学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刘石教授认为,“通识”是徐先生艺术实践最显著的特点。他是一个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艺术家。徐先生学术修养与艺术技巧的相互促进,往往是在内心的自觉修养中完成的。“道”是价值的表达,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中国文人的内向与超越的重点显然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意识上,所以个人的修养或修行就成了关键。徐先生的父亲徐寿是四川著名学者。除儒、释、史外,精通金石学、书法、篆刻,擅长工程考古、诗文、书法、篆刻。起初,徐先生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很早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如《鲁迅小说研究中的错误倾向》、《我对变文的初步认识》等,后来被收入重要文集。在上海向先生学习后,去见沈先生和先生,请教文艺,印象很深。然后拜访方杰侃先生,问篆刻。徐先生的朋友多为学者和艺术家,如、谢、、沙孟海、、苗岳、施蛰存、、齐、、戴明贤、等。他们在学术和艺术上都很有成就。“文革”时期,因为其影响,被打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烙印,许多古籍、绘画、手稿、拓片丢失,被迫焚毁,心痛如锯。文革期间,当别人忙着奋斗的时候,他在忠县七次抄了20万字的甲骨文和《说文》教材,使自己开悟了,快乐的忘记了烦恼。
二、“穿越”和“打通”思维模式
如松认为东海和西海有相同的心理。南学北学,道教是个裂缝。古今中外,往往都有奇妙的机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与“人”关系的研究。“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人的思维需要透彻理解“三才”——天地。所谓《易说卦》就是“立天之道,说阴阳;立足之道,柔中带刚;立人之道,在于仁义。”人是天地万物的本质。他是有灵性的,能感受到音乐和声音的味道,是天地的灵魂。元代郝静强调“自得”,说:“要精通天下,锻炼天下之事,激荡天下之变。。。。。心手相忘,也不知道书对我来说是什么。我是书,闲适自然,从技到道。”其实这也谈到了渗透的问题。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互通有无,打破藩篱。北宋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世之安”的名言,使中国士人的使命感更加沉重。艺术与文化、书法与其他艺术有相通之处,相互理解和升华是分不开的。许先生、荀云昌先生、秦小侃先生是国内唯一一位既接受古典文学又接受书法、篆刻的导师。有人把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教育的特点概括为“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方法论三位一体”。也就是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书法艺术教育中倡导文化品位,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风格。这也是许等人为“西师学堂”所定下的培养目标。徐老师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或书法老师,首先要精通知识。生活激发灵感,自然激发才华。他的著名协会“考古多观商易周鼎;游历名山大川写了很多遍给人。不过他的游诗倒是有意思,比如《山东一游》,说“琼台海天无边,蓬莱五年来两次。不求神前海城,后人只当东坡。“《任旭游绍兴兰亭》云:“野山川少而长,永和日流于此。秘密会忘了你的心,那以后为什么不说呢!“这种魏晋风度洒脱,足以窥其率真与童心。没有庄子所反对的“机心”,就不会有物质的疲劳和阻碍,艺术的心灵在这里更加鲜活!
许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书法教材及其参考资料,所倡导的学习目录学的方法不同于一般资料。前言中说: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和学问...关于书法艺术的知识极其博大精深,它们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学生,一个未来人的老师,这些知识应该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英英充满活力。制作精良,古名绝。用户要珍惜,但这是我想要的。“无论在哪里,徐先生都充满了诗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他对事物的贫乏的认识上,也表现在他用事物写作上。如他的中山王著安研究,不失时机地将1979发现的战国文字引入书法篆刻创作领域,造句成对联,如“金骥第一次见中山鼎,古史第二次见司马弓”,“通宵勤于旧学,时时发现新知见物”等。他的金文、甲骨文、小篆乃至钟山王鼎篆书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徐先生的“总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字上:“昔顽皮时,今有异弊”。刘石先生认为,文人的书法不是追求名人风范或疯狂的风格,而是追求一种沟通、与自然和谐、意趣隽永的“醇厚典雅”的境界。他记录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记得在参观许先生和先生的书法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时尚的优雅魅力。后来有幸师从许老师和齐老师,亲自聆听教诲。现在看他们的文字,心中激起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笔墨绘画本身,融入了对他们学识、人品、气质的敬佩。感觉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三是“个性”与“艺术风格”的统一培养模式
无论学习还是追随艺术,都只是生活方式之一,最终目的是完善人的内涵,积累为“格”人格的培养很重要,艺术风格的设定是人格的升华。孔子强调君子以仁为己任,所谓“仁靠己”(《论语·颜渊》)。君子的修养要“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以艺为游”(《论语》)最后才是“成人”。道家希望在自然环境中完成对人性的修炼,实现对“真人”、“神人”、“至人”的超越,那么它就完成了自我。儒道的耦合使中国文人的修身手段,使“兼济”和“独善”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进有退。宋儒学追求“孔颜乐”,培养“圣人之气”,培养“浩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目标的最终效果是完美人格的铸造。追求入世的实用功能与超脱飘逸的心境相结合,会成就伟大的人格。在艺术的实践中,我们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许先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立格先立品。先生在《徐闻文集》中说:“十年后,有师友之谊者,亲如骨肉,远非郑先生所教也。”徐老师弟子众多,视命如子,视命如友。他感情很深,讲了很多好故事。周教授在给许先生的墓志铭中说:“永远发扬孝顺的家风,自立自强,直如弦。”他的学术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注于对顶点的兴趣,并享受其成功。劳累过度,回眸义务,垂死人数。都说言语上有个谭宇,行动上有个表,不是为了蠢学,也不是为了平白无故,为了博取功名。杨雄有句谚语:“学不如求师”,言出必行。“周教授作为徐老师的指导老师,深知徐老师‘为人正直’的精神追求实至名归,所以对他的良好人格大加赞赏。
徐老师开创的“西师书法学校”不同于艺术学院注重技术突击、追求视觉冲击的教学模式。而是从自我修养、自我提升出发,在全方位的自觉自我认证中完善自我,完美融合了气质、艺术风格、境界,具有“传道”的功能。学会陶冶艺术,注重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倡导个体精神的发掘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张扬。徐先生在文章中说:“要求诗人、文人、书画家有高尚的品德,是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创作者人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同时代和后世对其作品的评价。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不少,似乎当代研究者关注不多。大概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够深刻吧...杜甫能成为伟大的诗人,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肯定杜甫人格的同时,实际上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迫切要求。
徐先生在文章、诗歌、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可以看作是他人格精神的凝结。见物思人,他勤奋、正直、独立、儒雅的人格魅力显而易见。古人有句话:“一言以蔽之见人心”不是一句空话。周先生评价徐先生的《朱》:故其书意境高,功力厚,无体无作,有时并有铭文。”篆刻之初,受其尊崇之人指点,广抄汉印,博采众长,拳打脚踢兼施,皖浙之间。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非常珍贵,并被介绍到日本和东南亚。诗可以千古,他擅长七言短歌;我喜欢画水墨和竹子,有一种文人笔法。永年的成就日益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也是巨大的。“这些评价一点也没有被表扬,而是实事求是。
唐君毅先生说:“我们知道,中国文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自然和人性的熏陶,在于内在的修养,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文人人格的伟大,在于其纯粹而深刻的学问,在于其真诚的气质,或者说在于其崇高的心灵和无拘无束的趣味。”唐老师的评价,真的很适合用来阐释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精神祈愿。除了内在的自我修养,自我满足,自我提升,还需要在学术境界上探索创新,研究历史,明确正道,引导后劲,端正兴趣,不要误人子弟。徐先生以《仿与颂汉范式印》为题作诗一首:“定安谈私印,欲其史名。古谱千差万别,率也不一样。近利之辈,德行不闻。谁能如此沉重,历史的历史闪耀光芒。三年鸡黍会,千年情。发了话,人来了,命贵诚。”许先生的许多题词、跋,都可以结合历史典故,阐明做人、传颂功名的道理,教育学生或后辈注重人品、人格,才能永垂不朽,艺术因人而贵。1991我研究生毕业时,他在我的画册页上写了八个大字:“进德求学,自强不息”,并题字:“洪诗学友勤学书法三年,今以业为民,书无声。”现收录于本卷,不仅字势精妙,而且内容简洁,对以后的学习有启发作用。他的古词对联很多都是引用名句,如“赏竹可同而兼容,观山可深广”“少年力学若惯骑马,晚年勤训可救羊”“勤学旧而不夜,发现新知而有所识”等。,启发了士人修身养性,提高技艺和技能。
徐老师认为欣赏书法有四点:点画、结构、构图、精神气质。他说:“精神气质是不可复制的。气质有高有低,有俗有雅,这要看人品和学问,不能只看文字。性格很重要,会体现在文字上。弘毅大师就是这样。就书法而言,比他深的人很多,但他人品高,体现在字里行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徐先生认为,艺术的终极境界在于人格修养的高度,超越技艺、规则等形而上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形而上层面。比如,一个书法家对笔法的掌握,是朴实的,是刻苦的,而笔法的优雅,需要学识、学识、修养、才华等诸多因素,这也正是文人书法优于常人的地方。先生评价徐先生说:“先生,取法,不去奇形怪状,溯本溯源,以不变应万变。穆先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很难说有教养。杨先生的艺术,我知道是金镶银,不耀眼。”
第四,结论:成就学者型书法家的难度
学者博览群书,博闻文史哲,留学德国,老了以身作则;书法家要求技艺精湛,训练有素,功勋卓著,临摹经典,法意贯通。而一般文人大多不能专攻书法,技艺也不精湛,文笔略好。而书法家则是专精于某一体,导致行为职业化,知识和学问的匮乏,很难称得上人人。真正的大师应该将二者统一起来,阅读经典和历史的子集,研究王钟·刘燕。不广学则碍道,不精通则难成技。无论你是学习还是追随艺术,都分不清高雅与宏伟。而是要向艺术学习,培养艺术,才能有宽广的学校,灿烂的气象。如果偏执或者自相矛盾,最终会像音乐家一样,很难优雅起来。明代吕坤的《呻吟声问学》说:“学德在青年,德在中年,义在老年”,说明了从艺学起的顺序,明洪应明的《菜根谭序》说:‘绳锯木,水坠石,学者需用;水到自然,瓜熟蒂落,得道者为秘。“学道”与“得道”的关系,是从艺术修养中悟道的过程,所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必断然划分。如果你是开明的,请你谈谈,你自然会得到一份精彩的合同。
许先生用中山的对联说:“此生祸福勿忧。自古以来,圣贤和愚人住在同一个山头。”他是超然的,但我们作为后学者,却无法释怀。书生书法家不仅是一个既懂艺术又懂艺术的艺术大师,更是代表了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灵魂,像一坛陈年老酒,在米卡中历久弥新,味道更加醇厚。希哲克罗齐说:“精神本身就是历史”,他相信历史存在于我们心中。徐先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时代的吉祥特征,可以让我们看到学者型书法家的高度和艰难,也为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培养高尚的书法家人格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