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长的一天终将结束》解读《存在与虚无》
“好的标题先使文章成功一半”,抛开诺贝尔奖的光环,石黑一雄的作品名字真的深得我心,如远山幽幽影,浮世画师,而这本书《长日将尽》也是悲壮的,马上联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长烟暮孤烟”。
在小说《漫长的一天终将结束》中,石黑一雄以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感极强,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将史蒂文斯视为典型的英国贵族管家,一丝不苟,冷酷无情,对主人无条件忠诚,百依百顺,锋芒毕露,同时让你时刻感受到史蒂文斯的克制与隐忍。主观的,无序的,甚至不真实的记忆,营造出一种浓重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旅途中,他细细咀嚼自己的记忆,有时甚至显得啰嗦,有时又刻意掩盖,不愿承认记忆中的一些事实。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所描述的一切场景,华丽的宴会厅和夜晚悠闲温馨的烛光,宁静醉人的田园原野和美丽的教堂尖顶。但由于他的自欺欺人和自相矛盾,我们不得不质疑事件的真实性。
为了追求事业上的“伟大”,他牺牲了家庭,压抑甚至漠视爱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随时待命的“有尊严”的管家。他的文字和句子总是体现出严肃和庄重,但也似乎缺乏温度。他从来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他欣赏英国和英国人特有的气质——“安静优雅,高贵内敛。”
所以,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并没有深感悲痛,反而欣慰的是他保持了冷静,维持了盛大的宴会;所以,在他的记忆中,他从未爱上过肯顿小姐,从未有过片刻的暗恋,也从未被他残酷的思念伤害过。所以,记忆中刻画的雇主达林顿勋爵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绅士,善良又负责,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尽管他错误地为纳粹服务……但这些记忆都是错的。
卡佐黑石巧妙地运用冰山法则来讲述故事,文笔平实无起伏,用词刻意克制。然而冰山之下,暗流涌动,父子之间的情感,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等等。,越是克制和隐藏,背后的能量密度就越大。最后,史蒂文斯说:“真的,那一刻我心都碎了。”所有的情绪完全爆发了...
当太阳落山时,漫长的一天就结束了。史蒂文斯毕生追求的理想也随着夕阳沉入大海。他在海边哭了,但是太晚了。就算他最终直面了自己的感情,认可了自己所谓的理想抱负,生活也早已不可逆转。
史蒂文斯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放弃爱情和亲情,但最终一无所获。应该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经历和经历也反映了社会上很多人的生活。他一生都在忙碌,当他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回顾人生时,他看到的只有空虚和悲伤。
然而,在《漫长的一天终将结束》中,黑石一雄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哀叹和惋惜,更是一个帝国,一个贵族家庭,一个管家,一个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不也应该走下坡路了吗?百年贵族达林顿勋爵站在了错误的一边支持纳粹。他不是抑郁而死,然后没落了吗?英国管家曾经赫赫有名的生意,“尊严”、“伟大”、“高贵”也散落在美国新主人的调侃玩笑中...突然,耳边响起《百鸟朝凤》般的哀鸣,雄壮悲凉,却又无可奈何,一曲挽歌送走。
看完小说,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冥思苦想。似乎有人开始理解萨特《存在与虚无》中“存在即虚无”这句名言的含义了。
萨特把事物确定不变的存在称为“自由”存在。人的这种“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自我存在”,即“为自己”而存在。
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存在的结构就像一个空容器。起初,我们只是“存在”于容器本身,容器中是虚无的。人只有把东西填进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本质。所以这个性质是可以改变的。就像一个杯子,如果往里面倒东西,我们只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也可以。只有把东西填进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本质。这就是那句名言“存在即虚无”的含义。
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和追求,而我们希望得到的满足却永远无法实现。存在就是虚无。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但永远会“是”什么。就像站在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个角色都不是你,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是自由的,因为你没有被任何角色定义。
存在主义的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作为一个人,最大的勇气在于看到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它。人是徒劳的激情,注定孤独,但那又怎样?既然可以选择,那就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都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顶的奋斗足以充实人心”。
我是一个喜欢骑马和徒步旅行的人。很多时候我只是走走看看这个世界,释放一下疲惫的灵魂。我喜欢骑自行车,因为它是一种自由的方式。骑行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风的速度。当车轮快速旋转时,风在你耳边呼啸。慢慢静下心来,吹吹大自然的风,避开大自然的喧嚣,享受内心的宁静!
谁能保证每个人最初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谁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没有偏差?谁能保证世界是永恒的,稳定的,不变的?
还不如尽力麻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