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从水中流过怎么样

古今中外,除了游记,自传体小说一般是最容易写得漂亮的。古代有沈的《浮生六记》,现在有麦克林的《一江春水》。这本书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30多年的珍藏(麦克林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退休后写了这本书)。很多人其实都知道这部小说的故事,因为二十年前美国电影《大河之恋》风靡一时,而这部小说的大陆版直到去年才被陆谷孙先生翻译出来,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引人入胜。看完之后,我发现了两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地方。首先是小说的写作结构和手法。童年的开头笔墨不多,小说结尾直接提到了保罗的死。虽然有相关提示,但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铺垫很多,也没有明确交代死因,甚至连多余的悲恸都跳过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情——浮生已歇,哥哥保罗的性格和脾气,无论多么倔强,都成了一种让人感到惋惜和怀念的东西。更何况保罗毕竟有一技之长,他从飞钓中学到了很多哲理。比如“说到思考,其实就是看到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就是让你看到一些你以前没有关注的东西,进而让你发现甚至是看不见的东西。”正是因为保罗出色的钓鱼技巧,麦克林选择了这个出发点——书中最大的部分是两兄弟三十出头后的生活,尤其是两兄弟和最后一对父子的飞钓日子,大量的钓鱼技巧穿插其中,这让这本书几乎成为了飞钓的技术指南——“钓鱼的人身体里有东西,他们想让钓鱼成为一个完美的独立世界。”在这个捕鱼的世界里,保罗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象征。他的体格、观察力、技巧,似乎就是为这个“宗教”而生的。他会读河语,像一条很深的河,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无法理解,最后一次钓鱼分离后不辞而别。小说类似于西洋画中的印象主义,没有完整的情节和承上启下的环节,高度融合了纪广羽毛的闪光回忆,选取了四个象征性的飞钓场景。人物在其中,在自然、河流、水中,直接升华了他们的知名度。这就让人看完小说后留下保罗有些传奇力量和色彩的印象。第二位是小说翻译。试着读一段话:“阴影中的地下河发出的声音和前方充满阳光的河流发出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在悬崖的阴影里,河水深流,意为敖波,时不时流回来,像是在重复劝诫,以确保自我解释。再往前,河水流入日本和中国的世界,其声如人漫谈,表善意。河水向此岸鞠躬,向彼岸点头,两者必须兼而有之。”不得不佩服鲁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准确表达和联系的基础上(本版中文版附有小说原著,可对照阅读),文字细腻灵动,诗意古雅。书的最后一段描写了保罗像古罗马人一样娴熟的技巧,充满了爆发力,他与鱼斡旋并取得了胜利,更加精彩!自传体小说最大的杀手是情感,情感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小说因为情感泛滥而自恋。这一点在麦克林的作品中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我看来,“一江春水”成为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典型表达,因为情感在这部小说中成为了水的意象。作者说“文字由水而生”,他的父亲却说“水通过文字而流。”在河谷里,想象一下,全身上下都充满了亿万年前的一切,父子二人身处其中,仿佛在“回放冰河时代竞争的记忆”,因为“永远洗不掉的东西”,也因为特殊的地理水文条件,逝者如此,无异于一场梦。这最后的感觉,在小说的结尾,悄然消失在时间的巨大苍凉中,用中国古语“天人合一”来形容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