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书评。

三国,三国好写。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阵营中集功过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典型汉奸”论和近年来兴起的“奸雄兼阳刚”论,以及影视剧的剪辑模式,不仅未能体现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也大大降低了曹操形象在经典《三国演义》中的审美高度。本文分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双重性、流动性和模糊性:“美恶兼而有之,贬抑兼而有之”,“主次转换,重心转移”,“善恶难分,亦美亦丑”。提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大奸臣,狡猾、多疑、虚伪,非常奸诈;但他的大度天下无双,他的真诚更令人叹息。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他在统一中国北方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不忠、多疑、残忍、凶残、奸诈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忠于美国从前,狠毒到强奸,每个人物立场鲜明,爱恨分明。在众多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为典型,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就用《汝南》中徐绍的口来定义这个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中的奸夫”。而是大量生动具体的描写,赋予了这个概念以饱满可感的血肉。在“颍川之战”中,曹操滥杀叛军,“一时杀头万余级”,充当朝廷刽子手。此后,他又跟随黄福松讨要张亮,“在曲阳斩张亮”,“掘张角之棺,戮其尸”,残忍之极,连死人也不放过。更是令人震惊。“刺卓而逃”,曹操知道自己错杀了全家,还会一错再错。他骗了卖完酒回来的吕伯奢,用剑砍死了他。“杀姬平”让曹操更加残忍。先是把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砍掉九根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计平打了台阶后,曹操还是不觉得冤,他要。

在欢迎狄咸迁都许昌后,曹操的个人野心和权力欲不断膨胀,最终在汉末完全控制了朝廷和中央。在所有的宫廷事务中,从军事征服到人事任免,从内政到外交关系,曹操根本不理会狄咸和朝臣的意见,所有的都是个人决定。曹操“名曰,实为汉贼”。曹操勒索权力。怀疑用到了极致。老同学老朋友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中的许由前来投敌。“曹操顾不得穿鞋,摇摇晃晃地出来迎接许由,远远地遇见许由,拍手大笑,手拉着手。”然后他“愿意教我怎么破盐”“能撑一年”“有耳朵半年”直到。

赤壁大战中被烧死,曹操慌忙逃到华容道,找了一条大路和一条羊肠小道。他说:“其实是空的,但空是真实的。我今天必须做相反的事情。我带着篝火跑路,最后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也是这样,借诸葛亮一箭。正是因为曹操多疑的一面,曹操才不急于求成。但是,聪明的人经过一千道过滤后就会失去机会,多疑的心无疑是他失败的原因。就像诸葛亮评价曹操“智取汉中”一样,“曹操一生多疑。虽然他可以用兵,但是他的怀疑会导致很多败仗。”刘备曾说,“曹操也是我今日的水火之敌。操以急,我宽;以暴制暴,我仁;曹操骄横,我忠厚。每次都是与曹操相左,事情可闻。“为了使曹操和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确实大量描写了曹操的急、暴、骄,并直言不讳地痛斥这种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这是曹操奸诈的地方”“这是曹操一生最坏的地方”。

(2)曹操,重视人才,待人真诚,有勇有谋。

《三国演义》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魏、蜀、吴争夺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在人才争夺战中不遗余力。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在这方面充分展示了曹操的人格优势。他能识别人才,用小恩小惠的方法聚集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从一开始,他就实施了他的长期人才发展战略。在创业的阶段,他有如下的看法:“我是天下之智,我可以用道家来抵御。”这里的“智”是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兵马。可见,正在萌芽的曹操,以人才为己任,以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人们对人力资源的理解也是不可比的。比如在那个“君选臣,臣亦选君”的动荡年代,曹能和贝“离别时同在一处,而同桌而食,又是兄弟”,极力向皇帝推荐。虽然后来刘备趁机截击袁术,取得兵权,反叛曹,但曹操并没有进一步追击他们。他极力把关羽收为己用,给他各种优待,动他的心。但是,关羽最后还是带着印章离开了。这时,曹操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没有派重兵追击,而是逼他就范,命他一路放走,亲自为关羽送行。对这件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显示曹操爱才的优点。小说中曹操“既往不咎”的故事也屡见不鲜:《许都与曹操》曹操非但不生气,反而视其为“义士”,“礼为上宾”。攻下汉中后,他“铭记张鲁封仓之心,厚待之,封将军于本镇之南。”这些东西都挺得人心,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有一个可贵的作风,就是出谋划策如流。曹操虽然心机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他也能给予鼓励。比如吴婉凯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赏谏者”。他说:“如果你在独自一人之前进行一次危险的探险,你会幸运地成功...你什么都做不了。诸王谏,是稳妥之计,你们要互相犒赏。以后什么都别说了。”有了这样的勇气,难怪后人称赞:“以善推己及人,以恶自守,以及”

另外曹操对手下武将的态度也是如此,三军将士无不为之动容。虽然有流传千年的刘备“哭送徐庶”“访草堂”和孙权爱抚周泰的故事,但如果去掉支持刘反对曹操的扩大化偏见,那就比曹操两祭典韦、三哭郭嘉、三哀庞还不如了。曹操识才爱才。就像杀了孔明,世界就太平了,吴栋就太平了。正是因为曹谦让下士,广纳天下英雄,许多谋士和武将都被集中在他的帐下,其数量和能力远远超过刘备和孙权。

(三)才华横溢、狡猾多变、野心勃勃的曹操。

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正如文章中所描述的,在他去张绣的路上,天气很热,路上严重缺水。这时曹操有了打算,用马刺指着前方说:“前面有梅林,我可以解渴。”士兵们渴了,赢得了战斗。

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正是因为曹操的人才政策,他才得救。在这场斗争中,他在赖三的所有个人——柳椰、荀攸和许由——都听从了能人的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为三部分:柳椰、荀攸、许由都是人才,献计献策,可以说是化险为夷。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具有大气、实在、慷慨、深情的特点。

曹操的忤逆、残暴、狡诈的浪漫被极大地夸大了。但文章也展现了曹操积极的一面,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成就。小说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的割据势力,发展了经济,培养了人民。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一种氛围和真实感。大方深情的一面。为了表现他大气的一面,作者在他对一些小事的描写上也花了不少笔墨。此外,曹操的大度和深情也是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曹操虽然残暴,但不暴虐残忍,也不冷酷无情。虽然他杀了很多人,但他可能不想杀更多人。他原本是一个热爱生命,非常重视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却是你死我活。面对危险的敌人,他不得不先取他人性命,甚至不惜误杀无辜。但是,热爱生活,重视感情,是他的天性。他杀人不眨眼,却不以杀人为乐。执法无情但有理,宽厚有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他放过了为袁谭和孔融哭泣的王绣。甚至还送了礼物。更不用说对贾布的英年早逝和惨死的描写了。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是一个伟人,有别于其他伟人,为了塑造曹操有血有肉,奸诈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形象的需要。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系列:忠君、诚实、大度、善良、重义、爱才、勇敢、智慧。它们与刘备的急、暴、暴,是曹操性格中相同的基本要素。曹操的整个性格是由正反系列中各种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元素构成的,即欺与忠、奸诈与诚实、残忍与善良、忠义与不义、爱与嫉妒、愚与智、怯与勇、利己与大公、罪与功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这些结束语和作者据以立论的大量描写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阵营中一个善恶结合的多灾多难的英雄。作者对曹操的态度,既有善恶,也有贬义和欣赏。而且在对他的一生做一个有定论的整体评价时,他还是功大于赞。看来这并没有引起我们后来的读者和导演的足够重视。

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诚然,曹操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是,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带着地主阶级的残忍、狡诈和极端利己主义。《三国演义》在这两个方面对曹操做了真实的再现,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让他愚蠢无能。他老谋深算,精明而坚韧;尽管失败了,他仍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曹操的追帝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后来的统一北方,都给了他性格的充分描述。另一方面,《三国演义》猛烈抨击曹操的残暴、狡诈、虚伪和极端利己主义。

曹操形象基本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物生活,允许艺术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学家要求的那样,只根据历史事实来描述人物。而且,文艺中的历史真实不是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和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它甚至更广泛地包含了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充分、深刻、令人信服地描述了曹操奸诈、阴险、富有人性的性格。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