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山 那人 那狗>随笔

<那山那人那狗>是湖南平江作家彭见明的一部短篇小说。讲的是在平川地区父子两代人做为乡村邮递员交接传承的故事。

“那山”我理解是故事发生所在的环境,“那人”主要指主人公父子。为什么还有“那狗”呢?假若没有“那狗”,那人落没在山里行走,显得十分孤寂,缺少活泼生机。有了“那狗”,就有了立体灵动的画面感。

做为跟随主人公身边寸步不离的这条大黄狗,像是他们的亲人,又像是他们的守护神,有了特殊的身份。读来有假设没有这条狗主人公就不能顺利完成送信一样的感受。

小说以父亲把邮包传交到儿子肩上,并亲自带着儿子跑了一趟,以及儿子接过邮包挎到自己的肩上开始踏上父亲以前走的路,儿子再把家乡的农事人事托交给回乡父亲的手里,这两种前后自然对接传承为主线。描写了一代邮递员在山区的艰辛生活画面,展现了大山人们的韧劲热情朴实的形象。

小说开头先后用了三句相同的话:“是啊,到时候了”,来展开推进这种交接传承时父子二人的心态。父亲的依依不舍,不仅是有不服老的心里,也有对跑了若干年的山路乡亲人事的不舍。更有一种对儿子的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儿子相关所有的事项。

比如一趟三天二百多里,在哪处住宿休息;比如注意那一段路平坦险境,那几处江河涉水深浅最佳处。既要注意人身安全,又要保证邮件完好无损。

着重描写了交接后第一趟父亲亲自带领儿子的一路经过。从中感受到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用身体用心去做。并且是那么热爱大山,山山水水的景致,投入到山水的怀抱。与其说是跋山涉水送信,不如更像是在山间与大自然漫步。

写途中大黄狗的表现,乃至它的心里。在到达一处山顶时,黄狗站立在一块青石板上吠叫的情景。既写出了狗的神气,又表现了狗的作用。文中这样写道:父亲返身走上桥,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像小孩子一般地对它说:“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过河需要你;过丝茅源需要你带路,不然,他会迷路的;没有你,他斗不过拦路的蛇;还有,山里的人要听你的声音,也……舍不得你的。听见了?听清了?啊,啊……”。语言十分朴素,亲切。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形象。

此时,它用高亢的吠叫声,告诉还未到达的山那边的人,来提早报信。写它涉水过河为主人挡水流,写它之前要系上皮带,拽拉着父亲,帮助省力。这里把狗写的好比如父亲伟大,默默奉献甘愿劳累。写出了它的灵性与忠诚。人与狗之间,从来不缺乏感人至深的情感忠诚故事,这里更为普通,普通中仍是尤见一斑。

这第一趟中还写了父亲自己的故事。即当看到留宿人家中的红花衣裳乡村女孩喜欢上儿子时,父亲心里有着对儿子母亲的愧疚:嫁给邮递员辛苦着哩!既希望儿子能娶到这样的好女孩,又是担心女孩跟着儿子会受苦。父亲与儿子的为人,品德形象从这里跃然纸上。

中间叙述父亲被动退休的情况,作者不是让领导直接告诉父亲,而是叫父亲自己照镜子看看,让父亲自己感到是真的老了呢。又叫父亲挽起裤腿,露出红肿有伤病寒疾的腿。用事实说话,父亲不退也不行了。这种处理表现方式真的奇妙,别具一格。就像开头先后用同样的三句话来描写父亲与儿子交接时的心态一样。

<那山 那人 那狗>,就这题目如果叫我来写的话,可能写出一句话来叙述就完事了。不就是送信当邮递员这么简单平常的事么。可是作者通过朴素流畅的文字,不乏细腻的景象和人物心里描写,从而让读者看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立体的浓郁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

如写景“狗叫着,跑着,朝被墨绿色的大山挤压得十分可怜,而又被暮霭搅得七零八落的村庄跑去。”,写活了,有画面感,用词形象也准确简练。

我想,如果没有这样在山里生活的经历体验,是不会写出如此真切的故事来的。前几天看到余华的文章讲小说创作中的想像。充分表明了一个作者需要有观察与想象的特质,并且两者相互融合。如果没有观察,你的想象既会受到限制,也有可能偏离现实。我想,<那山 那人 那狗>中就体现出了作者具有这样的本领。

还有结尾,作者仅用简短的两段话:他又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喃喃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让人读到这里感到故事还没有讲完,留有余味。这在写作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一篇好的文章、小说作品,对于语言,从大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是极朴实的,自然的,亲切的。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而能把这样的语言文字组织到一起写成一篇好文章好作品,就需要一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