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尊严退出人生

我们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和死后世界的未知,因此充满恐惧。死亡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大部分人会选择避而不谈。事实上,死亡是一个过程,即使不谈论它,我们依旧每天迈向它。

现在的你正在享受着余下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我们都在讲有尊严的活着,那我们如何更有尊严地退出人生呢?

现在很多人生前最后的痛苦时光在医院的人,一方面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选择权,只能任由家属替自己做决定。去插管、打强心针、切割喉咙管等身上插满各种仪器的管子,为的是能延缓较为短暂的生命。

很多医学治疗并不能挽救生命,却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这些痛苦可能让病人身体被禁锢,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离去之时,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

为了不让自己没有告别的遗憾,一种成熟的方式是设立生前预嘱(Living Will)。

五个愿望”是美国最通俗易懂、使用最广的生前预嘱文本。2008年罗点点根据中国情况重新改写,变成了“选择与尊严“网站的文本,包含5大类:

· 我要或不要xx医疗服务;

·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 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 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xx;

我希望谁帮助我。

你不需要懂什么法律、医疗学问,只需要打勾就行。

如果身边的人身患绝症,到底该不该告诉TA?很多人选择不讲的原因是“害怕对方受不了打击,影响病情”。

其实不然。

第一,今天的老人大部分都受过教育,能独立读懂各种医学数据,他们很难不知道。

第二,患者在医院,每天接收相关信息,根本无法隔绝对病情的联想。

第三,其实病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感觉的,他们也会从你的沉默中有所察觉,而信息封闭的结果只会让Ta猜测地更坏。

最糟糕的问题是——你剥夺了对方选择的权利,如果Ta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3个月,他会不会更加好地使用这三个月的时间?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因为没有告知的勇气,结果让Ta连最后享受生命的机会都错过了。一旦患者知晓了实情,其中的后悔、内疚、无奈和伤心,对患者实在是更大的打击。

那什么是好的告知方式?——“问”比“告知”更加有利。

协和医院的宁晓红医生就是一个提问的高手:

“你最近感受怎么样?”

——“不太好……”

“怎么个不好法,大概多久了?”

——“我最近感到……”

“的确,医学手段没能完全控制住病情……”

——“你觉得我大概还剩多长时间?“

在一点点询问中告知患者实情,患者更容易平静地接受事实。

03 缓和治疗,死得尊严

“尊严死”乃是生命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尊严死”不属安乐死,它不涉及要求医生用干预死亡的方式让病人迅速死亡。

“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亡状态,是指在一个病人处于不可治愈的生命末期时,其亲属不用生命支持系统来延长死亡的过程,让其死亡过程尽量减少痛苦,能以尽量自然的形态结束生命。

“活得潇洒+死得尊严”似应成为检验身患重症老人生命质量的标准。北京协和老年医学团队曾在2016年对朝阳区的1000多位老人作了调查,结果显示:86%的老人希望在临终时能够“尊严死”,只有8.9%的老人愿意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接受创伤性抢救。

换言之,希望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死去,而不必忍受那些无意义的过度治疗所带来的痛苦是大多数老人的***识。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缓和治疗”(又称“姑息治疗”)一说。“缓和治疗”1967年由英国发端,主要是针对年老病重者。世卫组织曾以三条核心的治疗原则对其加以概括性表述:一是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的过程;二是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三是提供解除临终痛苦不适的方法。半个世纪以来,英国医生在面对不可逆转、现代医学已经无能为力的绝症时,一般都会建议重病老人及其家属采取“姑息治疗”,由此,英国的“死亡质量指数”位居全球第一。

德国著名摄影家Udo Lauer说:“一个人如果以尊严的态度和祥和的心情去对待生命离去,那么,‘死’将不会成为问题。”要使国人普遍接受“尊严死”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推行和普及死亡教育,改变更多人对死亡的态度,尊重临终者选择“姑息治疗”、维护“尊严死”的权利。

?

小结,每个人都自己的去和留都有权利,在健康的时候做好生前预嘱,让自己没有告别的遗憾;在病情恶化时行使知道病情的权利,更能接受事实;在生命的退出阶段选择缓和治疗/或者医疗干预,让自己退出得有尊严。

今日精进

你对于有尊严地退出人生的态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