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如果人生只如初见,

如果时间可以停留在我们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

会不会好一点?

这本书的后记名字叫《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的词,在近几年清宫戏剧环境的渲染下,显得有些娘娘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我很久以前接触的一本书。这是二读。

阅读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能聪明地看到财富表面的东西。我必须过来很久,才能在再读的时候有所感悟。之前的“脱离”是这样的。今天的天才在左边,疯子在右边。

还是姐姐推荐的那本书。我已经忘了当初她是怎么推荐的了,但是最近我再和她聊的时候,她表现出了一些不安,说,那本书我不敢看。看完之后,久久不能缓过神来。

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精神病人其实都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和严密的逻辑。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对他们是天才还是疯子产生了怀疑。

当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它几乎就像科幻小说一样。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以看完整篇文章,我更惊叹于创作者的神奇安排。

再看的时候,心情就有点不一样了。

也许是知识的积累让我慢慢接近了那种疯狂的思维。也可能只是因为看了一遍,再看的时候重心转移了,导致看到了故事之外的东西。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还有很多独立的单元,每一章或几章讲述作者对一个精神病人的采访过程。

记忆深刻的有《四维Bug》《生命的终结》《生化奴隶》《角度问题》《还原一个世界的首尾章》《果冻世界》。

故事比较科幻,但如前所述,每个故事都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和严密的逻辑支撑。

比如《生命的终结》讲的是一个精神病人对生命的探索。她认为蚂蚁其实是一种松散的生命形式。单个蚂蚁不是生命,整个蚁群才是完整的生命。蚂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只蚂蚁负责不同的功能,就像身体的每个部分负责不同的功能一样。因为只有一群蚂蚁才能活下来,如果你只有一两只蚂蚁,即使你每天供应足够的食物和水,你还是会死。

这个理论乍听起来很疯狂,但她最后提供的依据让你不得不信服其理论的严谨性。

其实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抛出这些精神病人是天才还是疯子的结论。

其实没必要下结论。

天才或者疯狂。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其实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看世界的。就像成年人走进购物中心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对于孩子来说,购物中心里满是成年人的腿和商品陈列柜。

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观点看世界,坚信自己看到的东西。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我们对很多事情感到不解,但习惯会告诉我们,事情就是那样。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看到超市里卖的牛肉干,对父母说:牛好勇敢。

家长很不解。孩子说:你看,它跟别人说,自己的肉很好吃。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产品都是这样包装的。鸭子告诉人家脖子好吃,猪告诉人家猪肉干好吃。但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一点。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们失去了判断和探索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能力。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就是那样的。但事实是什么呢?

《还原一个世界》中有一个概念提到:当我们面对一个标签为xx的事件(比如心理学、考古学等。),我们总是远离它。

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复杂而专业的学术问题,需要大量枯燥的学习才能了解一二。

在《还原一个世界》中,它最后告诉我们,即使它像玛雅文字一样复杂,当你真正开始了解它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有很多乐趣在里面。

所以,当我再读的时候,我看到的不再是强大的世界观和严密的逻辑,而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探索的欲望。

不一定是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深刻秘密。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完全靠经验来判断,而是多思考,换个角度,也许就能更接近真相。

这就是世界,

信不信由你,

不影响客观事实的存在。

人们有时不得不像孩子一样生活。

坚持认为纯粹的探索欲望。

如果时间可以停留在我们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

会不会好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