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845年,安徒生受朋友邀请去格洛斯顿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奋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马的两边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的横幅。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移动。在拐角处,安徒生看到一个大约五岁的小女孩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这个金发小女孩没有卖出任何火柴。安徒生回去后,根据小女孩写了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当街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19世纪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她不仅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下雪天,小女孩饿了饿了,就点了五次火柴。在她的幻想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烧鹅、漂亮的圣诞树和慈爱的祖母”。火是矛盾的象征。它能保暖,能照亮一切,也能带来痛苦、毁灭和死亡。
本文拟通过作者对冷酷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幻想中温暖世界的描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比较写作手法,从《四种幻想》中解读小女孩隐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01第一个幻想:第一次点燃火柴,梦见一个“温暖的大火炉”,以“冰冻”比喻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希望。作者在开头写道:这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夜。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也间接揭示了笔下小女孩的命运。
天空下着大雪,天气冷得可怕。在这样一个又黑又冷的除夕,大家都在家里享受除夕。有一个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寒冷的天气把她的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她手里有一根火柴,但她仍然一整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也没有给她一枚铜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地向前走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小女孩选择了一个靠近街道中心的房子的角落坐下。因为天很冷,她本能地缩在一起,但越缩越冷。即使天气很冷,她也不敢回家,因为如果她不卖掉所有的火柴,她会被她父亲打。
小女孩点燃了第一根火柴。在这微弱的光线下,小女孩觉得自己正坐在一堆火旁。
为什么小女孩的第一个幻想是火炉?因为火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温暖。透过想象中的大火,我们可以看到小女孩的生活状况。冰冷的手腿迫切需要火的温暖,火是生生不息的,象征着小女孩对生命本能的渴望。
从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可以看出,火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1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
可见,火是人类认识自然、赖以生存的必要之物。文中的火不仅能给小女孩带来温暖,也象征着她生存的希望。
罗曼·罗兰在《爱与死亡的斗争》中说,火在所有冰冻的心中孵化。
小女孩把手放在小火苗上,温暖而明亮,不仅点亮了她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也点亮了她冰冷的心。
小女孩本能地伸腿取暖,但是火灭了,想象中的火炉消失了。小女孩的脚仍然是冷的,这意味着小女孩无法走出“冷”的局面。
第二次幻想:第二次点燃火柴,梦见“香喷喷的烧鹅”,用“饥饿”比喻对食物的渴望,小女孩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次梦见了一桌子的美食。小女孩已经出去一整天了,一根火柴也没卖出去。她又冷又饿。
从马斯洛的六层次理论来看,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活在世上,温饱是最基本的需求。
饥寒交迫的小女孩想象着餐桌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和肚子里有苹果的烧鹅,比喻着家庭环境的恶劣和对食物的渴望。
整栋房子都是空的,屋顶已经开裂。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干草和破布堵住了,但是冷空气还是能灌进来。
因为她家里什么都没有,连生活条件都极其简陋,更别说那些“山珍海味”了。
此时此刻,小女孩心中对食物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对寒冷的恐惧。
最棒的是,烧鹅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走在地上,直到走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面前。
就连快要放进肚子里的烧鹅也跑向小女孩,希望她能填饱肚子。但是当烧鹅跑向小女孩时,火熄灭了。
安徒生通过想象中的烧鹅,烘托了现实生活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连小动物都不如。天寒地冻中,没有施舍的人,说明人性的冷漠还不如一只即将进入的烧鹅的“热情”。作者将小女孩的饥饿与食物“烧鹅”相提并论,既暗示了小女孩对食物的渴望,也揭示了小女孩对生活的坚持和热爱,因为只有。
第三个幻想:第三次点燃火柴,梦见“美丽的圣诞树”,以“风景”比喻对幸福童年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抗争。小女孩第三次点燃火柴,想象自己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在它绿色的树枝Y上,有成千上万的点燃的蜡烛和彩色的图片,就像商店里的那些一样美丽。
通过小女孩对想象中的圣诞树的喜爱,我们可以看到小女孩对幸福喜庆生活的向往,渴望自己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圣诞树起源于中世纪早期流行的宗教剧‘天堂剧’。这部剧将于近期在欧洲的寺庙或城镇广场上演。
这部剧讲述了人类从祖辈在天堂创世,到耶稣基督在伯利恒降生的故事。舞台上总有一棵挂着苹果的大树象征着天堂。
很快,人们开始了圣诞节习俗:在家里的‘天堂树’上悬挂礼物,点燃蜡烛,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为人类夺回天堂。
现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随后逐渐风靡全球,成为圣诞节庆祝活动中最著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节前后在室内或室外带一种常青植物,如松树,并用圣诞灯和彩色装饰品装饰它。在树顶上放一个天使或星星。
在现实生活中,圣诞树一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作者通过小女孩的现实困境与幻想中美好事物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时代背景下的贫富分化,富人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而穷人在寒风中连一盒火柴都卖不出去。
后来,圣诞树上的烛光变成了星星,从夜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光。
小女孩说:“又一个人去世了。”她的老祖母曾经告诉她,如果一颗星星从天上掉下来,地球上的一个灵魂就会去找上帝。
这颗“星星”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当这颗星陨落的时候,也暗示着小女孩的生命即将陨落。但小女孩在惨淡的一生中,依然记得去世前奶奶对她的关心和照顾。
胡适先生曾说:“人生无意义。如果你能给他什么,他就会有什么。
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小女孩也从未忘记她有过快乐和温暖的时光。眼前的困难不能阻止这个小女孩对生活抱有新的幻想。她试图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希望。
第四个幻想:点燃第四根火柴,幻想着“爱奶奶”,用“亲人”来比喻对家庭的渴望,小女孩又点燃了一根火柴,四周都被照亮了。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反讽,这进一步加剧了希望与现实之间受挫的反差。
因为在现实中,一根火柴是不可能照亮周围的,只能照亮眼前的部分。前三根火柴照亮单个物体,第四根火柴照亮形成鲜明对比的周围环境。第四场比赛是小女孩最渴望的,那就是亲人的爱。她所爱的人的爱就像被照亮的光,温暖和抚慰着小女孩受伤的心灵。
奶奶,请带我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消失了。
面对街上冷漠的路人,面对卖火柴前被父亲暴打,小女孩内心非常渴望有人爱她,而这时她在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所以小女孩唯一的奢侈就是奶奶可以把自己带走。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缓解内心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倾向。
小女孩害怕火柴会消失,点燃了所有的火柴,因为她害怕火灭了,奶奶会消失,她的希望会破灭。她的心里不自觉地点燃了所有的火柴,她希望奶奶能给她足够的爱和温暖。
她抱起女孩,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光明和快乐中,他们飞向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悲伤的地方。他们与上帝同在。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变成了黑夜。
圣诞夜,大家都在聚在一起,小女孩还在冻得没鞋穿的夜里卖火柴。看着别人家窗户透进来的灯光,小女孩此刻的内心一定特别孤独和失落,但因为在温暖的火焰中看到了奶奶,小女孩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爱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是一句温暖的问候。爱能化解心中所有的阴霾,也只有爱能点亮久违的笑容,但这份爱的给予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关心她的人——奶奶。
在这个爱的幻想中,小女孩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家庭陪伴,这个家庭的温暖凌驾于温饱、寒冷甚至小女孩的悲伤之上。
写到最后一天,小女孩脸颊通红,嘴角挂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冻死了。
“她想用火柴取暖,”人们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见过什么奇妙的东西。她曾经在温暖的灯光下和奶奶一起走进新年的幸福。
童话总是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安徒生通过自己小女孩的悲惨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的喜剧故事:即使生活再苦,你也要有希望。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不管经历了什么,总要伸出手去,触摸那遥不可及的理想。
小时候看《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第一次直觉小女孩太可怜了。在毫无疑问的年代重读,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关于爱和力量、希望和价值的人生哲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亲眼所见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的艺术升华。事实上,这部小说也隐喻了安徒生自己悲惨的生活经历。
安徒生出生在欧登塞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贫困。我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仆人。我在一所慈善学校学习,早年当过学徒。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他从小热爱文学。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为了追求艺术,他在14岁时独自来到哥本哈根。奋斗了八年,终于在诗剧《阿尔弗索尔》中一展才华。于是,他被皇家艺术剧院免费送到斯拉格塞格拉玛学校和赫尔辛戈学校,历时5年。1828,升上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安徒生获得了一个作家奖——国家每年以200元给他分配非官方津贴。
安徒生童话已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的童话书在世界各地发行和出版。安徒生生前受到王室的礼遇,受到高度赞扬:他给全欧洲的一代儿童带来了欢乐。
无论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经历,还是安徒生自己的经历,我们都可以看到,生活的悲剧无处不在,而生活的喜剧却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看我们是否善于挖掘人性和生活的美好了。在我们唾手可得的有限时间里,我们会尽力抓住生活赋予我们的精彩瞬间,也许你会发现,生活之后应该有更多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