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有哪些创作特点?

主题

疾病、精神错乱、孤立、孤独和死亡是伯恩哈德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主题。作品中的主角往往处于封闭孤独的生活中。在伯恩哈德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他童年的被遗弃,童年的教育,战争,差点送他进棺材的病,甚至亲友的离去,都给他很深的打击。他通过写作独自面对世界,批判和死亡成为他写作的两大主题。他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对死亡的实践:与死亡抗争,又与死亡和解,这是一种浑身的伤痕。即使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也要对那些有痛苦和死亡伤痕和记忆的人进行批判和安抚。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写了一部戏《英雄广场》,印象非常深刻,也受到了祖国的批评。他批评的对象涉及政治、宗教、文化、教育、艺术等等。似乎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愤怒和深思。

以破坏故事闻名的伯恩哈德,他的长篇散文当然没有跌宕起伏,有时也被称为小说。但他对人性弱点的嘲讽,对世界弊病的批判,对伤害人性的习俗和制度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确实能在阅读过程的每一个片段吸引读者,激励读者。在伯恩哈德的戏剧中,主人公保持自尊和自立,寻求克服生存危机的方法。不像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为了一个计划,一个目标,要全力以赴,结局要么怪诞,要么不幸,失败。相反,他们使用仪式和活动。他们需要别人参与,但这些人最后并不买账,所以主角的意图和目标往往以失败告终。

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冒犯和责骂,针对的是国家元首、普通民众、政府机构、公共厕所,甚至是被埋没的历史人物。在伯恩哈德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对奥地利国家激烈而极端的攻击,这些攻击往往表现为情绪化的责骂,用的是同一个词:麻木、迟钝、愚蠢、虚伪、自卑、腐败、卑鄙等等。目标从国家元首到普通民众,从政府机构到公共厕所。首先,这些诅咒没有具体的内容,最后往往被泛化到几乎所有国家。其次,这些骂来自于作品中的人物,而且往往是接力式的,或者说接力式的,不顾一切的想要摆脱生存困境。第三,这些长篇大论的核心是反对强权、民主、变革停滞、敏感迟钝、遗忘粉饰反思、习惯导致灾难和灾难。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些啰嗦的诅咒,都是作为艺术手段的夸张。但其核心思想不可否认是作者的观点,这也是伯恩哈德作品的核心思想。

风格

伯恩哈德的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旋律,这不仅来自于文本的音乐结构,也来自于歌词。首先,伯恩哈德的书元素的特点是独白长句,多分句的长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单元。许多这样的单元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起伏的旋律。其次,注意造词造句,比如用一些句子变形后反复出现来制造重复的声调;比如让一些句子和相应的重音、节奏、短语押韵,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类似诗歌的节奏;比如选词造句的时候,注意根据内容选择使用好的音素和不好的音素。

所以,阅读他的散文作品,真的需要像欣赏音乐作品一样,去聆听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注意主旋律和非主旋律。比如,如果读者仔细品味消除,可以通过书中的人物诗人玛丽亚读出他对奥地利女作家巴赫曼的真挚感情,并由衷地赞美她。在《水泥地之年》中,年轻的克里斯特不堪忍受习惯势力的压迫和国家官僚的冷漠,在冰冷坚硬的水泥地上摔死,这让叙述者感到震惊,也让人想到伯恩哈德得知巴赫曼在罗马猝死时的震惊。伯恩哈德独特的文学个性在于他自己带有音乐特色的语言。

伯恩哈德喜欢大量使用多层次框架结构的长句。他的作品文字不难,结构复杂,叙事方法新颖。然而,要完全理解伯恩哈德并不容易,因为没有衡量它的标尺。如果他的书也涉及爱情,他绝对不会表现出情色和性欲,文笔绝对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