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著名的「吃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的饮食变化不大。就饮食而言,清代饮食主要有三种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和贫富差异。就其主要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主食、副食、饮料三大类。在这里,我们来说说清人饮食的趣闻。
让我们从纪晓岚的饮食开始。
纪昀,本名小兰,本名春帆,本名石云,是一名道士。通过这几年影视剧里的段子和各种媒体的传播,他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十二岁生于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文达年间,谥号。在清代,很少见到一个生于三朝,名震一时的秀才。一般来说,纪晓岚的学术成就应该在他的文章中提及。例如,他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类书《四库全书》,撰写了200卷影响深远的《四库全书提要》,以及他的《岳薇草堂笔记》等,影响深远。当然,对于嵇来说,现在最流行说的就是他的幽默。这里我们想说的并不是纪晓岚做了一辈子的官,做了一辈子的学者。让我们看看他生活的另一面,谈谈纪晓岚的饮食。
一般来说,纪晓岚被认为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当然,是一个文弱的学者。其实不然。在记录中,纪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矮胖男人。在饮食方面,他也和一般的文人有很大的不同。清任钊?纪晓岚在《小婷杂记》卷十中记载:“北方之人,鲜以博学著称,而小兰宗伯,无书不读,却有一会儿好学问。《四库全书总目录》是近三千年来古籍的汇集,简洁明了,用词典雅典雅,让人心服口服。今年我80岁了,依然好色。我一天吃几十斤,一天不吃一粒。太神奇了。”80岁了,他还能像个女人一样,每天吃几十斤肉,一年到头不吃一粒小米。难怪他真是一个奇怪的人。与他同为官员的纪晓岚协办者何英曾见过他吃饭:晚饭时,仆人端来一大碗烤肉,约三斤,纪晓岚一边与人交谈,一边吃着一大块肉。不一会儿,肉吃完了,吃饭也结束了。(详见清代姚《竹叶亭杂记》第五卷,中华书局,1982,五月版,第109-110页)在平时的饮食中,基本不吃米饭、面食或偶尔吃,主食是肉类。请客时,嵇“菜也干净”,而作为主人,只是举筷给大家吃,而他自己“只煮一盘肉,煮一壶茶”(张炬《归田笔记》卷六,中华书局,1981八月版,第108)。嵇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是,居安思危时零食不离口。只要他在家,柜台上一定有陈方的各种干鲜果品、榛子、栗子。由于人们无法解释特殊的饮食习惯,有人说嵇是火灵所生,也有人认为他是猴精转世,因为他常年吃榛子和栗子。
其实北方人吃肉,南方人吃鱼并不奇怪。纪晓岚生性好动,从事编辑和写书的脑力劳动。他吃肉是正常的。但是一顿饭能吃几斤,一天能吃十几斤甚至几十斤,就很神奇了。然而,在肉类方面,这个纪晓岚也有他不吃的东西,那就是,他一辈子都不想吃鸭子。他自己也说过,鸭子即使是好厨子,也难免有腥臭味,难以下咽。鸭子虽然没吃,但他写了一首诗来解释:“灵养草,不如梅树。海棠有国姿,凌渡有不同禀赋。”也就是说,虽然草很滋润,但还是不如李子树。海棠长得漂亮,杜甫却从来没有写过一首关于它的诗,暗示鸭子好,我就是不喜欢。后人评论说,嵇虽然不吃鸭子,却把鸭子比作梅花之类的美好事物。“而且鸭子够幸运”也是美食史上的一件趣事。
嵇家是可以吃的,但清代名人吃这么多并不少见。下面是多吃少吃,吃肉吃素的故事。
清代钱泳的《园中旧事》(1)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旧社会,官员们要早起去皇宫,那么吃饭呢?有两种人的吃法完全不同:大学生许,是个出了名的能吃的家伙。每天早上,他都要先吃五十个实心馒头,五十只黄雀,五十个鸡蛋,十壶酒,才能保证一天不饿。想起来,不说馒头有多大,就是五十个鸡蛋加上黄雀和酒也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偏偏有人跟他完全不一样。和他一起做官的大学生张玉书也天天上法庭。这种生活是“古老而清晰的?”瘦瘦的,每天上庭前只吃两块土豆喝一杯水,也能保证一天不饿。据相关历史传记记载,张玉书七十岁去世,当时他已经很长寿了。而许活到六十四岁,在当时是正常的。关于这类饮食的数量,素食与素,与个人需求有关,并不过度影响健康。
纪晓岚一生都吃肉,活到了八十二岁。乾隆时也做官的大学生陈世冠,活到八十一岁,每天只吃一小碗饭或几粒莲子。陈世冠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出来做官的海宁陈氏家族。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他的家庭和乾隆皇帝的身世之间的联系,只是小说家的一个侧面故事。此人一生为官,堪比嵇。康熙四十二年陈世观,考中秀才,授予庶吉士,后官至大学士。历经康、雍、甘三朝,为官近六十年。与纪晓岚相似,他也多次主持科举考试,“门生遍天下”。不同的是,他“一生崇俭,讲理学”。乾隆年间,任秀才十七年。他有一个特点。他每次在皇帝面前谈到人民的疾苦,都“会重复他说过的话,或者事后哭”,反复唠叨,甚至哭。每次看到他这个样子,乾隆皇帝经常会笑着说“你又在为人民哭了”。这位经常为民请命的大总理每天吃什么?史书记载:“每天可以一天不吃一顿饭,不啜一点莲果”(陈清七院《永贤斋笔记》卷1,中华书局四月版,1989,第5页)。到乾隆二十二年退休做官时,已经八十岁了。所以后人写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慨地说:“心寿不在饮食之量。”年龄和饮食关系不大。
清代能吃的文人很多,对这种事也有很多自我辩解:“一个人一天不吃两三升米,不吃四五斤肥肉,怎么读书?”壮哉斯言!精神可想而知。”(刘青咸亭《杨光杂记》卷二,中华书局,七月版,1957,第68页)这种说法当然是豪迈的,但也有因吃多而得病的。让我们来看看两个美味的家伙:
清代姚的《竹叶亭杂记》卷五,记载了两个能吃的人。一个是曹秀先,在乾隆年间做过礼部尚书,乾隆四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他被称为第一个会吃东西的人。据说曹秀先有一个大肚子,肚子上有很多皱纹。他一般会把这些皱纹折起来,用带子绑起来,吃饱了再依次放开。那时候逢年过节,宫里经常给肉。有人知道老曹爱吃肉,就把得到的肉给他。曹也是求之不得。他们把它放在他的轿子里,装满了整个轿子。回家的路上,曹拿着羊腿放在扶手上,用刀一块一块地切着吃。一路走着,到家的时候,我已经差不多把轿子里的肉吃完了。曹在给皇帝的奏折里曾经说过“我好吃肉”,这也是一个大道理。
另一个会吃的人叫大春,他的名字叫项普。他出生在满洲正白旗下。乾隆后期任礼部尚书,嘉庆七年卒。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做官,活跃在官场四十余年。因为他没有依附当时的权臣大臣?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遭贬黜。这个人家里很穷,家里吃不起好吃的。如果他真的很馋,他会买四五斤牛肉,稍微煮一煮,嚼一嚼。大概是当了高官之后,还是改不了老习惯,还是喜欢吃肉。这个人平时很儒雅。他看到肉要吃,就像看到老鼠的猫一样,喉咙里发出哨声,让同桌的人不敢吃筷子。那时候北京有个习俗,亲戚们过生日经常互送烤鸭和肉。大春成为高级官员后,人们在他生日那天送了很多肉。这一天,他只拿着烤鸭,切成方块,放在簸箕里,用手抓。“这是一个快速的。”到了晚年,伤寒刚好,皇帝问他还能不能吃肉。他自然回答可以,于是皇帝给他肉吃,不想大病而死。
姚记载的两个善吃者,是乾隆年间有名的两个能吃的人,在其他笔记中也有记载。其实有名的吃货也不少。让我举一两个例子:
孙尔准是嘉道之际的名臣,江苏金桂人,院士。曾任闽浙总督,在福建兴利除弊,官声极佳。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比较肥胖,夏天怕热,就把一个大罐子装满井水,浸在水里自娱自乐。他的胃口也很惊人。他一般会吃100多个鸡蛋包子(即使很小,也很神奇)。有一次他去泉州阅兵,当地官员给他准备了100个馒头和100个花卷,外加一锅双鸡双鸭。他一顿饭就全吃完了,然后感慨:“我这次去两个省阅兵,今天到泉州才吃了一顿饱饭。”(陈清启源《永贤斋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4月版,1989,第168页)
道咸时期,有一位老学究,名叫寿毓民。他是汤溪县主管教育的小官。他能吃东西和走路。他已经90多岁了,“从未失去视力和耳朵”。他在当地很受欢迎。老人小孩女人都知道这个“寿老师”。他也很幽默,喜欢和人开玩笑。因为年纪大了,一般不请他监考地县考试。咸丰初年,他92岁,官府考试突然命令他监考。长寿老师大喜,说:“大人知道我还是有用的材料,不是废物。”果然我在那里认真监考。我一整天都坐在课堂上,我甚至没有倾斜。有一次,两个官员极力邀请他一起喝酒吃肉。一个是陈,一个是蔡。他每次喝一大杯酒,就吃一大块肉。90多岁的寿裕民,居然一次喝30多杯。他站起来笑着说:“孔子被困在陈、蔡,快饿死了。今天困在陈和蔡,好饱。古今真的不相干!他们听了哈哈大笑。”(陈清启源《永贤斋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4月版,1989,第171页)
说到吃的最多的人,据我所知,还是属于前面提到的康熙的许薛倩。这个人在北京当官几十年,没人能跟他比。这一年,他要退休回老家,门生为他饯行,看徐大四能吃多少。他们准备了一个铜人,徐每喝一杯,就往铜人肚子里灌同样的量,其他菜也是。吃完后,铜人的肚子很饱,就拿出来换了几次,可许还是镇定自若。(梁章钜《清代归田笔记》第二卷,中华书局8月版1981,第33-34页)。
这些营养丰富的人大多能活到更高的年龄。相反,有些人每天吃得很少,活到八十多岁。道光两江总督时,有个老师叫戴,八十多岁了还很健康。梁章钜曾经和他谈过多吃少吃的问题。戴大声说:“人需要吃饱吗?”这意味着人们不必吃得太多。老寿星每天早起吃一大碗精制粥,然后黄昏喝一杯人奶,一天不吃别的。据说他家养了好多年奶妈,没奶了就换另一个人。(梁青张炬《归田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第144-145页)。
戴活到95岁,这可能与他的饮食有关。这个人的饮食和少喝酒与纪晓岚的多吃饭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活得很长。看来人的健康长寿和饮食的多少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和古代社会的其他历史事件一样,上流社会的故事留下的记录更多。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清朝鼎盛时期,国土面积达1250多万平方公里。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人们的饮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差异。到了清代,各地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饮食习俗,比如吃螃蟹,在南方早已流行,但在一些内陆省份却很少见。在广东和广西,吃老鼠和蛇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其他地区则被视为不同。吃河豚在江南自古就有,清代还有“吃河豚至死”的说法。浙江桐乡吃秋鸟,湖北汉阳吃鹅掌,黄河沿岸吃黄河鲤鱼,各有特色。清廷统治者来自山海关外,以鹿尾、熊掌为佳肴,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但统治者强制推行地方特色食品,如清初继承明朝旧制,让江南等地进贡“鲥鱼”,以食量增加百姓负担,成为清朝暴政之一。就普通人而言,清代各地的饮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徐克的《清笔记》中写道:“大米是南方人膳食的主要产品。若饭熟颗粒全,粥次之。”即江淮以南之地,以米、粥为主食;“北方人的主食是小麦,面包屑是面条”,即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面食,而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可见,今天中国人饮食差异的基本格局,在明清时期就已成定局。另一方面也有民族差异,比如奶制品和牛羊肉。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中,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
饮食习俗的交融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