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疾病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借助论文,达到讨论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翻译病成因和克服方法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翻译病成因分析及克服方法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透”。但有时翻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通顺,生硬,晦涩,难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的通病,叫翻译病。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病的成因及克服方法,提出一些拙见,以避免重蹈覆辙,将高质量的译文奉献给读者。
关键词:克服翻译疾病的原因方法
一.导言
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翻译腔,定义为“翻译风格、翻译腔、扭曲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为翻译学。有翻译障碍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病态翻译。
二、翻译病的成因
1.复制字典中的定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要忠实于原文,但不能拘泥于原文;英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些译者在遇到一个难词时,急于在词典中查找对等词,而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含义,也不是机械地进行改编,而是片面强调所谓的“忠实”,这只能导致译文不符合汉语习惯,导致翻译混乱。例如:
(1)奇诺匆匆走向他的家,感到一阵兴奋。
奇诺匆匆走向他的房子,感到一阵兴奋。
奇诺加快了脚步,兴高采烈地走向他的家。
在源语言中可以搭配的词在目标语言中不一定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显然,“激动的涌动”在中文里不是一个流畅的表达。译者不是根据语言语境来确定词义,而是根据词典中的解释,这必然会导致翻译不自然和翻译紊乱。另一个例子是:
她的态度显然非常恶劣,既傲慢又无礼。她没有谈资,没有风格,没有品味,没有美貌。
她的行为在背后被讨论得很糟糕:她是傲慢和无知的混合体,不会说话,没有礼貌,无聊,没有任何美感。
人们说她真的很可怕,傲慢,无知,一句话都说不好,没有风度,没有幽默,长得丑。
什么是“傲慢与无知的混合体”?这是“傲慢与无礼的混合体”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了词典的定义。事实上,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忠实于原文内容,流畅地表达译文。
2.复制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或从句需要虚词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或从句不需要虚词连接。所以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然而,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过于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的逐字翻译,忽略了译文的语言习惯,即使形式伤意也要拘泥于形式,导致译文尴尬晦涩。例如:
他说得很好,每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他说得如此动听,以至于每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他说得如此动听,以至于每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如此,如此”是英语式的中文。按照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纯属多余,感觉画蛇添足。因此,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化为汉语的意合语言。试试下面的例子:
我们起飞了,飞过了这座城市,慢慢地增加了高度。
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地飞得很高。
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上空,慢慢地飞得很高。
有连词(以便;和)来表达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更加严谨。对比每个案例的两个中译本,我们会发现,原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形合特征,所以显得生硬冗长,充满了“翻译腔”;但译作摒弃了原文的形合,采用了汉语的意合组合句式,即省略了原文的连词,再根据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文的句子进行重组,所以译作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语义的方法造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畅、简洁、通顺。3.复制原文的表达
原文的表达,包括独特的词语和比喻,都要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异国风味,但不要把不能表达的东西强行表达出来,否则会造成翻译混乱。例如:
(1)“这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然而在破晓时分谈论自己的过去。在我走之前把我转向别的方向。”
但是,在黎明时分谈论自己的过去,真的很让人失望。在我离开之前把我转向另一个方向。"
但是,在黎明时分谈论自己的过去,真的很让人失望。在我走之前,我们谈点别的吧。"
在英语会话中,当你不想谈论一个话题时,可以用“Turn sb in some other direction”,原意是指航行时掉头,后来指改变话题。
(2)德国侵略者将这座城市的无辜平民一个不剩地屠杀了。这种暴行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德国侵略者在这个城市屠杀无辜平民,只留下一个人。那种残忍的行为受到了全世界的批评。
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座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那种残忍的行为受到了全世界的批评。
为了既保留原文的民族色彩,又不损害其内涵,必须考虑不同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词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纳粹在大屠杀期间不可能留下任何幸存者,所以“将该城无辜的市民一个不剩地屠杀了。”原文中不能翻译为“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征,不超过目的语文化和读者的接受限度,保证以最好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进行文化传真。
第三,克服翻译问题的方法
“翻译腔”是理解不充分,表达不当造成的。所以,在英汉翻译中,只要我们研究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和思维的主要差异,运用汉语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翻译腔”的问题:一是要克服认知的片面性。摆脱重信轻顺的观念,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翻译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的,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异。译者的语言水平对翻译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译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翻译要求译者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如果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就容易产生翻译病。译者要有正确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问题是在没有寻求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逐字翻译造成的。当然,这涉及到方法和基本功,但也与译者的态度有关。译者在翻译时要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克服翻译综合症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做好考试。翻译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制约,译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自我否定意识,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性,从而将地道的原文转化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资料:
孙志立。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彭长江。英汉翻译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红卫。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翻译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克服方法。论文2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障碍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一种对翻译病的批评。首先,文章介绍了翻译病。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和修改三个阶段翻译障碍的一些表现。总结翻译病的根源,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障碍?
英汉翻译是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翻译的基本标准一般是“忠实、通顺”。所谓忠实,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简练,文理通顺,即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写作的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形象地总结为“比如英语翻译成汉语,不允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外国口音的汉语,也不允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嘴滑舌的汉语”。但在英汉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抗的结果往往是不经意间压倒东风,译文“不中不西,不驴不马,却似异而别扭”;让人看起来“不好看,不好听,说起来别扭。”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了这一现象,并专门创造了一个词——翻译中国人。翻译无序不仅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
二,探究翻译障碍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翻译有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修改。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出现翻译障碍。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从语言方面(如词汇、语法结构等)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语境(如语境意义和文本风格结构等。),力求吃透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候有一些生活常识是必要的。
例1:伽利略最大的光荣是他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宝藏,证明了宇宙的存在。一颗行星绕着太阳转,另一颗绕着地球转。
伽利略最大的荣耀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将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天空,证明行星是围绕太阳转的,而不是围绕地球转的。
分析:翻译只理解原文的表面意思,机械地把荣耀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后的翻译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面意思,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从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第一次借助科学手段证明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实验。伽利略最辉煌的成就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将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天空,证明行星是围绕太阳转的,而不是围绕地球转的。
例2:对我来说没关系,只要我的肋骨和脊梁之间有东西。
没关系,只要有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椎之间。
没关系,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就好。
分析:胃位于人的肋骨和脊椎之间,在FFS肋骨和我的脊椎骨之间找点东西就相当于找点东西吃。这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从源语言去理解,往往语义不通,逻辑不通,难以理解,会葬送读者的阅读兴趣。
(2)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外,还取决于目的语的修养水平和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
示例1:调用集群中的学生和liftheirhandswentheirnames。
学生们站在一起,当叫到他们的名字时举起了手。
分析:翻译不够通顺。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或从句需要虚词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或从句往往不需要词来连接。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往往需要省略原文中的连词、代词、介词等功能词。在英汉翻译中,如果忽略这种差异,看到when就翻译成“when”,每个修饰语都用“的”来处理,就会导致翻译僵化,翻译问题严重。
例2: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过程相比,他们必须通过某种特殊的训练才能获得,
很多人的想象是,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不能和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种思维过程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
解析:例2生搬硬套了“its imaginated”的被动结构,译文“It was imagined by many”读起来有些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主动语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灵活的手段,变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保持对原文表面形式的忠实,那么译文就不地道。
例3:我有灵魂之爱,首先,因为它能带来狂喜——1可以用几个小时的这种欢乐来结束我的余生,
我追求过爱情,第一,因为它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余生的一切来换取这一刻的幸福。
我追求过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用一生去换取这一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相当清晰,分析性强,逻辑性强,而汉语则擅长模糊性、跳跃性、和谐性。如果忽略了这个特点,认为中文不够准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是用一些词语来规范。考虑到英语,翻译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余生都”比“我的一生”准确不了多少,而中文中的余生往往指的是老人的晚年,或者灾难后侥幸挽救的生命,与原意相差甚远。
例4它和板球比赛一样重要,
这件事和板球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觉得这个翻译“容易翻译”,其实不然。你是否有翻译障碍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收信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对板球了解不多,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当然是很难理解的。但在英国,板球是最受欢迎的运动,板球是男女老少都关心的事情,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异化翻译更能传达异国风情。
(3)复习阶段
修改是对原文进行初步翻译后,进一步全面验证的后期阶段。仔细阅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识别、验证、修改和决定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实用性和目的语的可读性,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和表达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认为,译者应该把花在翻译上的时间的50-70%用来根据文本的难度修改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翻译病的一些表现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翻译病的成因基本上是以上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对原文理解不透彻,表达上片面强调忠实,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略了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校对工作中没有认识到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病。
第三,如何减少和避免翻译疾病
(一)文章中的句子,句子中的单词
1,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离了句子就看不到字,只有树看不到林,需要结合它的文本语境、情景语境、社会语境。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体制、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译者必须加强责任感,摒弃一开始就得过且过的风格。
2.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彻底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摆脱英语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翻译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一个合理的翻译标准。翻译综合症的发生是翻译标准走向极端。忠实和流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兼顾大小。
其次,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及物性、变形、添加、省略等,以达到在变中求信、求同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修改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必须小心谨慎,做好这项工作。建议译者花些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如果不行,可以向别人求助。
四。结论
翻译不仅是一门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科学,也是一种限制性的艺术创作。要从根本上避免翻译综合症的发生,就必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我们应该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我们不仅要从中国名著中获取营养,还要用比较的方法去读一些英美文学名著。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教学或实践学习获得。因此,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是减少翻译疾病的必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