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孔子生前为何要这样自我比喻?
孔子的头衔有很多,比如开私人讲学之风、拥有三千弟子圣人,比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再比如路人眼里的“丧家之犬”。
他可以有很多头衔、很多“称呼”,但在颜小二心里,他是一位“工匠”。他的一生有工匠一般的纯粹、专注,而他对“天下为公”之心的践行,则让千年后的我惊叹不已。
孔子曾在自己落魄的时候被他人嘲笑是“丧家之犬”,他的弟子生气了,他反而笑了,还以此自嘲。这种自嘲,让我看出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可贵。
也正是这份坚持,他成为那个打破“学在官府”的第一人。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生前不被理解,死后却被誉为“圣人”的存在。
他们活着的时候,更多是不求得、不问东西,他们所坚持的那所谓旁人眼里的“傻事”,不是“傻”,而是这些事情里面,有旁人体会不到的“大义”。这是旁人的悲哀,亦是坚持者的“无奈”。
于此,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得志而“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的这种自嘲,恰恰是他心胸豁达,胸怀大义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孔子,不要“嘲笑”,因为“嘲笑”才更显可悲。
1、东门有人,笑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说到与孔子有关的“丧家之犬”这个趣谈,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探知那个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这段文字背后,则反映了一个看上去“很丧”但对面前阻碍十分乐观,且心境豁达平和的孔子。
据记载,当年孔子带着自己的几个弟子来到郑国,但是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孔子和弟子走散了。和弟子们走散的孔子不觉走到了东门这边,恰被人看见。
这时,孔子的弟子正好在找子贡。
遇到子贡,有人便和子贡说:“我在东门那里看到一个人,他的前额看上去像尧,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差大禹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犬”。
后来子贡遇到了孔子,便将这番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的反应倒是出乎意料,笑着说:“外貌不重要,但是那个人说我像‘丧家犬’,说得确实很生动”。
这是孔子经历的一件趣事,也算是坊间的一个笑谈,但也足以表现孔子当时遇到的尴尬境况:“他有圣人之才,却如丧家之犬”。
让周游列国自荐的圣人过得如“丧家之犬”,是圣人的不幸?还是那个时代的不幸?相信答案在大家心里。
2、孔子自嘲“丧家犬”背后,世人的“冷漠”,与孔子的豁达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旁人描述孔子的时候,用了好几个近乎“圣贤”一般的人来形容。比如说孔子的前额像“尧”,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像“大禹”。
尧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后世以“尧舜”代指圣人。而“大禹治水”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皋陶”则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等,“子产”在孔子眼里,则是古代圣贤的继承人。
郑国人拿这些圣贤来评价孔子的“外貌”,大抵也算是对孔子之才的认可。
但是后面却说孔子像丧家之犬。
这其实是在侧面暗示子贡,甚至有点讥讽孔子的意思:孔子虽然有圣贤之才,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让他发挥自己圣贤之才的世道,他这样固执地“周游列国”,宣扬不可能实现的“理论”、“思想”,无疑是“愚蠢”的。
也就是所谓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道达不到目的,但依旧要去做,能不像丧家犬吗?
而孔子对于这种现状,聪明如他,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于此,当子贡对他说旁人对他的评价时,他指明外貌这些事情不重要,其实也就是说,他并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不在乎外界是不是承认他的贤能,而“丧家之犬”则十分形象,则是孔子在自嘲,也是在表现孔子对那个“礼崩乐坏”时代的无奈。
有些事情,做与不做,不是为了功利性的获得,仅仅只是“该不该做”有关。
于此,孔子的思想境界,才是真正的“闪耀”和让人佩服。
3、生命的意义与高光时刻,在于与功利无关的坚持要说在颜小二心里,孔子的高光时刻不在拥有三千弟子时的辉煌,而在于他“累累若丧家之犬”时“不问东西”的模样。
有些事情,做与不做,不是因为获得与失去,而是“该不该做”。
孔子胸怀天下,如过去的尧、大禹等圣贤一般,于此,“不问东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勇”才是他的模样,才造就了他“至圣先师”、“流传千古”的身后名。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心里,生命的意义与高光时刻,在于一个人坚持做与功利无关之“应为之事”的时候,如周游列国时的孔子。
而这种对“应为之事”的那“与功利无关的坚持”,则是当代人过于注重物质现状之下,最缺乏的一样的东西,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