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吴敏第128章。

?第十九章兵临城下禅王座

第五节逃跑逃跑

赵桓即位,任命李邦彦为隆德使,蔡佑和吴敏为密使。

赵霁退入龙德宫,忙着准备南逃。公元1126年正月初一,新皇帝赵桓带领文武百官为赵朝庆祝新年。赵霁敷衍了一会儿,又急切地提出要去亳州(安徽亳县),理由是要在太清宫烧香,为朝廷和自己祈福。

这是逃避的借口。赵桓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不敢阻止。他不得不任命蔡佑为太上皇的大使,并以余文忠为副使,护送赵霁南下。赵霁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他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熟料计划不及变化快,金军攻势凶猛。第三天,过了黄河,就快到汴京了。赵霁心中慌乱,也顾不得收拾心爱之物,集结军士护送。

第三天夜里,赵霁在蔡佑和几个贴身侍从的护送下,乘一辆小轿车匆匆溜出京都金童,登上汴河边的一只小船,沿着汴河向东南方向飞驰而去。

此时汴河正处于枯水期,小船行驶缓慢。赵霁在船上再三催促他,他急得直跺脚。但是船不听他的指挥,仍然缓慢地爬行。赵霁提出上岸坐轿子。赵霁坐轿子在路上走了一会儿,突然觉得这条路不安全。他看到越往南走,汴河越深,便提议坐船,让蔡佑等人找一条船。如此反复,直到天明,终于到了应天府(河南商丘)。

在应天府,一群人设法弄了些衣服和被褥裹在身上御寒,又买了些骡子和马骑着往南走。此时,与首都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繁华奢侈相比,赵霁心里可能有无限的遗憾!

正月初四晚上,赵霁等人到达亳州,住了一夜,第二天继续赶路。

一行人到了富力(安徽宿县)有了官船,赵霁终于可以坐官船耀武扬威了。逃到泗州(安徽泗县),才敢稍作休息。这时,童贯率领数万亲军匆匆赶到,赵霁终于放心了。

童贯亲军名“胜利军”,是他在陕西率军时招募的当地青年组成的。童贯几乎把它当成了私人武装。他逃离太原时,还把这支“胜利军”带回汴京为自己看家。童贯的排场真大!

赵霁出走后,所有在京官员的心都是浮动的,他们都想和老领导一起出去,其中蔡京和童贯是主要代表。尤其是童贯,竟然无视新皇帝赵桓委派他留守东京的圣旨,率领“胜利军”义无反顾地追随赵霁!这为他几个月后被赵桓斩首埋下了伏笔。

童贯赶上赵霁,赵霁正在过桥。战士们冲向浮桥,爬着追着,哭着怕过不了桥。童贯怕士兵与赵霁发生冲突,为了快点,他甚至命令秦冰在他周围射箭,数百人倒在地上。后来童贯把他推翻了,这无疑又是一个大罪。

正月十五,赵霁终于到了江苏镇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二月初九,由于宋金之间的第一次和平,金兵从汴京撤退。三月的第一天,赵桓命令宋桓在镇江与赵霁会面。3月19日,赵霁回到开封东部四大名园之一的宜春园。

4月3日,赵桓亲自将赵霁接到首都。直到次年四月,被北方金兵攻陷。如果赵霁知道最后是酱紫的结果,也许他宁死也不回京!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调味:赵霁向赵桓提供了禅的位置。一些学者认为,赵霁起初并不想放弃,而是想让赵桓王储留在东京。因为和李刚的劝说,赵才改变了主意,这是错误的。

《宋史·蔡佑传》记载:“皇帝欲在内殿静心,亲笔赐“通东宫”二字,邦彦不敢收,遂付之。如果你退役了,它就属于吴敏了,讨论决定。”

翻译成白话文:赵霁想放弃,并亲笔写了一张纸条“赐皇位给皇太子”。首先,他把它交给了首相李邦彦和李邦彦,他们看了看便条的内容,吓得不敢后退一步。赵霁把它传给了蔡佑。蔡攸退出皇宫,将纸条交给曾在他家当过侍从的吴敏,此事已了结。

《李西京传》记载得更清楚:赵霁曾心平气和地与李西京谈过退位的事。赵霁说,“外人认为退位是吴敏的功劳,但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本意。如果我没有这个想法,谁提退位就灭绝,谁敢提?”有人说我像唐睿宗一样,害怕上帝的警惕,所以我已经这样做了很久了!"

赵霁厚着脸皮说退位的想法已经酝酿很久了。这是在拍他的脸。如果徐金国不入侵,他也不想逃命。他会愿意退位吗?

附录八:宋徽宗的年号和历任首相

惠宗在傅园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登基:张盾(九月免,韩重言(四月任),曾布(十月任);

钟健郭靖元(公元1101):曾布韩重言;

崇宁元年(公元1102):韩重言(五月免)、曾布(六月免)、蔡京(七月任);

崇宁二年(公元1103):蔡京;

崇宁三年(公元1104):蔡京;

崇宁四年(公元1105):蔡京、赵挺之(三月任命);

崇宁五年(公元1106):蔡京(二月免),赵挺之;

大关元年(公元1107):赵挺之(三月免)、蔡京(一月任);

大关二年(公元1108):蔡京;

大观三年(公元1109):蔡京(六月免)、何知中(六月任);

大关四年(公元1110):贺知中、张商英(六月任命);

郑和元年(公元1111):何志忠、张商英(八月免);

郑和二年(公元1112):蔡京、贺知中;

郑和三年(公元1113):蔡京、贺知中;

郑和四年(公元1114):蔡京,何志忠;

郑和五年(公元1115):蔡京、贺知中;

郑和六年(公元1116):蔡京、何致中(四月免)、郑中中(五月任)、刘(五月任,十二月免);

郑和七年(公元1117):蔡京、郑中柱(八月忧母,十一月复任)、沈雨(十一月任);

重和元年(公元1118):蔡京、郑中钟(九月复)、沈雨;

宣和元年(公元1119):蔡京、沈雨、王符(正月任命);

宣和二年(公元1120):蔡京(六月退)、沈雨(十一月免)、王符;

宣和三年(公元1121):王符;

宣和四年(公元1122):王符;

宣和五年(公元1123):王符;

宣和六年(公元1124):王乃(十一月退)、蔡京(十二月任)、李邦彦(九月任)、白世忠(九月任);

宣和七年(公元1125):蔡京(四月隐退)、白世忠、李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