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箴导演纪录片特训营 课后总结

一、概要总结:

做片子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事,这是一门文化课,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手艺活。观众所能直观看到的也许很简单,常有人说无非是拍拍、剪剪的活,但这简单中却是蕴含着千万种可能,而好的片子就是导演在这片大海中找到那一种可能。主题、题裁、选题的确立,前期的策划、资料收集、调研、研究等观众直观看不到的通常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为片子注入灵魂、丰满血肉的过程。导演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更多的是一位学者,导演要能运用“学术工具”理性思考,展现“正见”,而不是以日常思维一味的想当然。观众“乐意”看你的片子,是因为你的片子中有故事,观众能从中找到***情的部分,而如果多是认知信息的罗列,那就成了变现的PPT展示,难怪观众想睡觉。

二、导演功课——分条小结:

1.做片子、讲故事,导演要着重思考和处理的不是煽情,而是要能让观众与故事中人物***情。务实、具体、明晰是不可绕开的功课,细微之处方现大千世界。

2.做记录片首先要明确自己片子的类型,是代表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价值观的媒体纪录片,还是着重个人表达、展现个人价值观的作者纪录片。这个决定了片子的走向、乃至具体的做法。

3.作为一名导演如何讲好故事?

(1)概述:

首先我们要了解观众的心理,观众在看片时通常带有两种心理——获取认知、欣赏挫败。

观众通常不愿意接收直接的正面信息,抵触别人的好、更愿意看到别人在逆境与困难中,这是人性的恶;而当主人公穷途末路、身处危机而无力绝望时,观众此时往往又心生怜悯,希望问题得以解决,这是人性的善。善恶相间、阴阳互转,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导演的功课。说道底,纪录片是一门哲学课程,而哲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而主人公把“痛苦”转化成“能量”的过程,也是主人公实现愿望的过程,就是导演要讲的故事。而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就是要讲好痛苦、讲好逆境,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从逆境与痛苦中涅槃而生的。

导演在讲故事时,永远要记得为主人公营造挫败感;想让人物接“地气”,就不能一味的高大全,而是让他具有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有压力、有苦难、有负面情绪,而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战胜困难的精神才会显的更有质感,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光辉效果;要知道,危机不等于批评、困难不等于解决不了。

光明源于黑暗,黑暗涌现光明。如果全是光明、全是正面信息,而没有黑暗、没有负面信息,那就好比一张过曝的照片,尽管构图一流、题材超棒,但却没有了震撼打动人的细节和它应有的光影层次效果,结果只能成了废片。负面信息能够起到正向作用,正面信息往往用负面信息来转换,正能量的激发通常是由负能量的累积。先抑后扬、处理好正负信息的比例,正面信息正能量才会得到更好的彰显。

(2)讲故事导演必须考虑的问题——舌尖1.1单珍卓玛采松茸的故事为例

①这些人物是什么人?

单珍卓玛,妈妈,爸爸→ 自己人

村民→ 敌人/竞争对手

②他们需要什么?

品质好的松茸(但是开始她并没有采到)

③他们为什么需要它?

采松茸卖钱,为了生活

④他们将怎样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起早贪黑;走山路;耗费体力的活;碰运气的寻找

⑤他们面临的阻力是什么?

雨水少,天气不利;时间压力;山高路远;妈妈身体不好;自己弱小;周遭的压力(村民能力强,竞争激烈)

⑥其结果如何?

下雨了;卓玛采到了品质好的松茸。

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把它们构建成故事,便是我们压倒一切的创作人物。

(3)讲故事的基本要素

背景故事;

内心需求、刺激诱因、外部目标;

准备;

敌对力量(外部);

自我困扰(内心);

争斗;

帮助;

问题解决。

(4)故事的基本结构

第一幕:开始——吸引力? (15%)

创造出主要的角色,为主角带来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我真想知道主角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出现“危机框架”。

第二幕:中间——预期心理 (40%)

主角要去克服很多不容忽视的障碍,也就是主角要对抗外来的对手以及自己内心的恐惧。

第三幕:结尾——满意(15%)

主角解决了问题,克服了困难,达成目标,为观众带来满足。形成故事的尽头。观众或快乐,或沮丧,也可能啜泣,但是对故事拥有了完整性而满意。

认知是根据故事来的,认知是照亮故事中黑暗的灯笼。

关于认知信息的处理----《中国宣纸》为例

认知信息,点到即止,穿插于故事中,故事讲什么,就给什么认知。

(5)企图讲故事的人不能忘的一段话:

一个能够引起观众***鸣的故事,一定是主人公身处在某种麻烦之中,他总是做一些积极的努力摆脱这些麻烦。然而他的每一次努力只能让他陷得更深,而且一路上他遇到的阻碍也越来越大。最后,当事情好像最黑暗无望的时候,他终于通过自己的智慧,或是别人的帮助,或是老天的庇佑,摆脱了麻烦。

三、纪录片前期的拍摄技巧

1.纪录片的真实的界限?

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自然的常识。

2.摆拍和纪实的底线?

符合道德伦理;遵守规律和常识

3.纪实与纪录片是一个概念吗?

纪实——实况录像

纪录片——有导演思维;有故事(创作手法上,既有纪实,又会有摆拍)

4.怎么拍摄可以不依靠解说词叙事?

纪实手法,用“对话”的手段来拍摄——纪实对话《裕德孚》为例:

在《裕德孚》中,店老板与磨刀人、与两徒弟、与顾客、与伙计、以及自我介绍(与摄像师/采访者),

使得人物很丰满不单调。与人际关系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面向,与不同的人说话的口气、方式的不同,体现出人情练达。

而导演要做的,就是设计促成对话场景;话题引导。

四、 后期剪辑

1.剪辑主要是结构,不光是节奏。

(1)人际关系。构建人际关系,才是丰富人物形象的重点。

(2)找到困境。语言困境(语言冲突);动作困境;面临处境等。

(3)找到表现人物态度的对话。反对的话语,通过语言看出人物反对什么,区别于“观点”。

(4)找到人物不同面向的画面。不同的角度、视角;动静对比(是忙碌奔波的状态,还是休息安静的状态);情绪面向(是欢乐还是悲伤)。画面有对比,冲击力更强。人物就是依靠这不同面向支撑丰满起来的。

2.剪辑玩的是心理节奏,而非视觉节奏。

3.声音

(1)音乐能够给观众心理施加节奏,音乐的变化与突出处往往会点在重要的解说词或画面上。用音乐来吊起观众情绪的变化。

(2)声音剪辑

①解说词,是声音部分的统帅,是核心。重点处可以用音乐突出。

在撰写上,求于精炼、文字要短;往往以不良信息起,以抑来引导而后扬;为了避免难以控制的宏大画面,解说词往往写中景以下的镜头,走小,特写近景才是最重要的镜头,大景作为其中的点缀。宏大不是堆积出来的,而是渐进而入的。

②音乐。营造气氛,调动情绪的工具;也是影片节奏的控制因素之一。

③同期声(动作音/采访/对话),动作音是创造节奏的重要因素;

④音效(环境声/动效音等)

剪辑时,解说稍微置前一点,观众在消化的契机,再填上画面、同期声、音效、音乐。

4.总结

作为剪辑师,要努力成为梅长苏而不是林殊,剪辑要能够以导演思维谋定全局、明分理析,而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虎威将军,要的是能够决胜千里、谋定天下的卧龙凤雏。虽然剪辑是一门艺术创作,但同时也需要以八股之法,明确全片结构,设定好各个部分。以前看过沃尔特·默奇的《眨眼之间》,了解到他的剪辑六大法则(情绪情感、故事、节奏、眼神、2D结构、3D结构),虽然明知情感为先来讲故事,但真正处理起来总是很吃力,而听了老师的课,似乎可以找到更简单的突破口,往后的案例中还需多尝试。而对于剪辑节奏的处理,结合老师的课,总结为三条,一是音乐节拍,二是对白台词/解说词,三是动势。

? 夏 源

上海上韵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 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