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应运而生,涌现出一批揭露“文革”“创伤”的小说,被称为“伤痕小说”。如的《刀疤》和的班主任刘就是典型代表。

可以结合scar文献来理解,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农村运动。“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源于下乡。主要描写了在那个可怕的年代,知青、知识分子、被迫害的官员、城乡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

在读者中引起早期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在《人民文学》第1977期、第11期发表的《班主任》。当时评论家认为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揭露了文革时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灵魂“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有的认为“拯救被“四人帮”围困的儿童”的时代呼声,呼应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拯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儿童的呼声,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却来自陆信花于8月1978+0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说《伤痕》。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愈合伤口”的意义上,得到了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认同。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层出不穷,其中知青作品如《神圣的使命》、《高贵的松树》、《灵魂的奋斗》、《奉献与婚姻》、丛的大墙文学如《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早期的“受伤文学”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以周克勤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