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外交官的故事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钱?”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怎么办?还有18元8分钱8分钟。”
当他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10种主辅人民币。总共是18元,80.8美分。中国人民银行背靠全国人民,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货币。”
话音一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刻意回避问题的本质,用“总面额”代替“总量”,既堵住了外国记者的嘴,又不破坏招待会的和谐气氛。曲解的运用使语言犀利有趣,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适应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2.张茜
张骞(164-114),汉中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家乡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以南2公里的王波村。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在宫中任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向岳家派出使节,欲联合岳家攻打匈奴。张骞招他们为使者,从长安出发,被匈奴俘虏,被困十年,后逃之夭夭。
西行到大湾,经过康居,到了大岳家,再到大夏,呆了一年多才回来。张骞在回家的路上,从南路改走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还是从匈奴那里得到了,被拘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封他为太医。由于张骞在西域的威望,汉朝的使臣后来都称之为博王侯,以取信于他国。
张骞出使西域,原本是为了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但他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流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为开辟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人所称道。
3.蔺相如原封不动地还给赵。
公元前283年,秦国的项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惠文,说秦王愿意放弃十五座城市,换取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同意。赵王叫蔺相如去秦国。蔺相如带着崔来到咸阳。秦王赵翔骄傲地在另一座宫殿里接待了他。蔺相如和和氏璧献了上来。
秦王赵翔接过城墙,看了看,非常高兴。他把墙交给美女和左右朝臣,让大家传来传去。大臣们都向秦王赵翔道贺。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换城。他知道秦王赵翔并没有真的把城池当成城墙。但是这块玉已经落到别人手里了。怎么才能找回来?
他急中生智,挺身而出,对秦王说:“这件宝物虽然很值钱,但有些小毛病,所以不容易看到。让我拿给陛下看看。”秦王信以为真,于是吩咐侍从把崔和蔺相如递给他。
蔺相如一拿到财宝,就往后退了一步,靠在宫中的一根大柱子上,怒视着他,怒气冲冲地说:“陛下派使者去赵,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的财宝。赵王诚心派我去送毕。但是,国王并没有交换诚意。现在我有玉了。如果国王逼我,我宁愿把我的头和这堵墙一起砸在这根柱子上!”
秦国的赵浩棋项怕他真的把玉打碎了,连忙向他道歉说:“先生不要误会,我哪里能说不算呢?”他命令大臣拿着地图,给蔺相如看要用来交换赵的十五座城。
蔺相如说:“赵王派毕到秦国之前,斋戒五天,在朝廷举行大典。如果国王诚心换玉,也要斋戒五天,然后举行仪式收玉,我才敢献上。”
秦国的赵浩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命令把蔺相如送到旅馆休息。蔺相如回到酒店,叫一个服务员扮成商人,把玉贴身藏起来,从小路偷偷跑回赵那里。
五天后,秦国的项召集各国的大臣和使节在咸阳举行仪式,在这个法庭上接受崔,这个法庭被称为蔺相如法庭。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到庙里,向秦王赵翔行礼。秦王赵翔说:“我已经斋戒五天了,现在你把城墙拆掉吧。”
蔺相如说:“自秦穆公以来,秦国有二十多个君主,没有一个是忠臣。怕被骗,丢了墙头。我对不起赵王,就把墙送回给了赵。请国王处理我的罪过。”秦王赵翔听到这些后非常愤怒。说:“是你骗我还是我骗你?”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说:“请陛下不要生气,让我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世界上只有强国欺负弱国,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如果国王真的想要长城,请将十五座城市割让给赵,然后派使者和我一起去赵那里取长城。赵得了十五城之后,就再也不敢放弃了。”
秦国的项听了蔺相如的雄辩,很难翻脸。他只好说:“一块玉就是一块玉,不应该为了这件事伤害两家的和睦。”结果,蔺相如被送回了赵。
4.周总理讥讽他的对手。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会见赫鲁晓夫时,他被批评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当时阶级出身的敏感问题上刺激了周总理。他说:“你批判得很好,但是你要认同我是工人阶级出身,你是资产阶级出身。”
言外之意,总理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说话。周总理只是停顿了一下,然后平静地回答说:“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没想到,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转过身来,射向了赫本。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 * *产方各国流传为美谈。?
5.郑和
郑和(1371年?-1433?),回族,本名马,被明朝开国皇帝朱棣赐名郑,人称“太监”(又名“太监”),云南省昆阳府(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人。中国是明朝的宦官、航海家、外交家。
从1405(永乐三年)到1424(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充当太监。1425(洪熙元年)后,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第七次奉命下西洋。途中于1433(宣德八年)死于古里国。今天,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是他的葬身之地。
七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集结在江苏太仓刘家岗,停靠在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邦格拉、阿丹、田放、佐法尔、胡鲁穆斯、穆古杜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可达东非和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船只和水手数量最多的一次航行。也是15年底欧洲地理大发现航海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海上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