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讲座

重庆市江津第六中学校 王莉 张平

一、教学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们要心中要有数,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灵活处理教材,达到“减负增效”

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呢?

(一)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

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在浦口作者与父亲惜别时父亲的背影的刻画来表现父爱这个主题的。处理教材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文章为什么以“背影”做标题,文中哪几处写到背影,最让作者感动的背影是什么地方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处理了教材。

(二)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①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为什么不怕人?②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③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吗?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童趣。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能否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学习方法得当,提高学习效果

学科不同,其学习方法有别,把握其语文学科的性质,给以引导,掌握其规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关于语文的学习常见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感知了。

(二)学会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

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会使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主要是字词的音形义问题,这就要借助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都不要轻易放过。教学如“丧”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如何记着并理解它。《新华字典》注明:①与死人相关。因此,奔丧、丧事、丧葬等词皆应该读“sānɡ”。②丢掉,失去。因此,丧失、丧胆、丧权辱国、丧尽天良等词皆读“sàng”。这样学生就在今后的多音字学习中做到音形义三者结合记忆理解。又如“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如果追问一下,什么是“墨守”呢?我们查阅《汉语成语词典》我们就会明白,原来这个词义和战国时的墨翟有关系,因为他以善于守城著名,所以后来称善守者为“墨守”。学生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并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词典,将会受益不浅。

(四)学会独立思考

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

(五)学会在文章中批注

就是在文中做上标记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问号(?)标注,重点之处用着重号标注(…),深刻含义的句子用双横线标注等,形成一套独特的约定。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注的可用红色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做好批注,以便课后随时查阅,课后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六)学会质疑

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节选的某些片段,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七)学会记录

就是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可以记在书本上,有的可记在语文学习笔记本上,课后随时能够查阅,巩固,加深理解。

四、教学朴实无华,教学方式有效

语文老师在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时要重视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义。

(一)要提高启发式的效率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要关注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难度的。

(三)要适时中恳的评价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五、使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但教师在使用现代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抛开课本,忽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只追求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把握教学内容呈现时机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对石拱桥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识,这时候呈现有关石拱桥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石拱桥的效果图,相信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现代技术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另外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六、提高教师素质,引领学生发展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课堂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课堂语言抑扬顿挫,体态大方,板书思路清晰,爱好广泛,品格高尚,为人正派,内涵丰富,善于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就为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总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充分挖掘出普通学生的学习潜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最有效的。当然要实现有效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个体不断的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我相信国家通过对教师有计划的专业化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学习,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1、导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又通过两段凤阳花鼓词的对比:“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姑娘进凤阳。”“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然后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安徽凤阳县有了如此大的变化?”以此导入新课,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悬念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作用,但这种导入方式,并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它需要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找到矛盾冲突点,并恰当地运用。导入激趣的方式除“设置悬念”以外,还有“故事激趣”、“谜语激趣”、

“歌曲激趣”等等。如果用得恰当,用得巧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2、情景激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激趣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竞争激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笔者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把全班按学生现有的座位分成四大组,然后每一个组一个固定的代号,无论座位怎样移动,每个组员只要记住自己所在组第一次分组时的代号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奖励加分时加错组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如始终贯穿课堂的提问包括复习提问和巩固性提问),并制定竞赛规则,当任何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正确时,则由该同学自己上讲台为自己加分(这其实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精神奖励)。当然,为了避免争吵和保证课堂纪律,实施纪律扣分。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乐趣,且使他们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我还规定了诸如不交作业者扣小组分、不订正者扣小组分、作业批改为A的同学加分、小组总体情况完成较好加分等规则。这样,学生为了使小组优胜,就会出现优生帮差生***进的良好现象,并且自已课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堂主动地去参与,争先恐后地去抢答问题,课后主动地去完成作业的良性循环。在每学期末对各组分数进行统计,优胜小组每位组员发一份小奖品以示奖励。

二、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是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求教师要放下以前那副居高临下的领导式作风。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如许多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的角色,把“听话”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把“听话”的学生培养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在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时,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赶出教室,甚至是极不人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受践踏,民主意识的萌芽早在这种没有个性的教育中扼杀了,这样的氛围就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因此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这种情感化氛围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台变为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只要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对他本人或同龄群体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教师就应该予以鼓励,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历史史实,积极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精神乐园,才能为学生营造探索历史的时空,从而造就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多样性的学生群体。进一步说,这种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资源”,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主体,在分析同一历史现象时,往往会受其自身历史知识水平、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层次、分析问题的重点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历史结论,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同发展,这种历史思维的多样性往往会带来智慧的互补与***享,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在无拘无束的宽松情景中,师生***同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联想,发展了思维,反之,课堂教学只能成为历史智慧之化凋谢、灵感之光失色、思维之源枯竭的一潭死水。

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竟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富有挑战和竟争的教学机制,确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是时下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体现。

三、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历史学科,学生长期形成了一种事事依赖教师的习惯,致使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课堂难以操纵,教学流程不畅,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课改中遇到的这个实际问题。那么,应让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呢?

1、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7

2、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三个历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历史大事: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设立。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3、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4、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时,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笔者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面对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不断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应对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是,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看到农村里的学生生源差、学校设备差,城市里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