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有一位和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西方人认可的中国文化名人是谁?

“文化怪杰”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与英、德、法、意等过十有一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在近代,辜鸿名乃是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尤其以“古怪”著称于世。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为“怪物”。

其语言天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德、法、希腊等语的造诣就不用说了(林语堂、孙中山均推其英文为中国第一),就连几欲失传的拉丁语,也达出神入化之境。就这么位在欧洲游学十数载的“洋半仙”,年近而立回到中土后却逆西学东渐之潮,毕生不遗余力地从事中华文化输出工作,成为中国人中独立完整英译儒经的开拓者,成果斐然,极具世界效应,一九一三年还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享此殊荣),虽然这年度的桂冠戴在了印度诗圣泰戈尔头上,但作为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毛姆等文豪眼中的“哲学家”、“东方文化代表”,辜鸿铭在西方的声望一点也不逊色于泰氏。当年与他同执教于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文化巨擘吴宓亦赞曰:“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十九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