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作家作品的文学知识(包括作家的名字,作品的特点,以及他人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了1953的普利策奖和1954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该书还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美国历史上32部里程碑式的书籍之一;1986法国杂志《阅读》推荐的理想藏书,48小时内售出530万册,销量第一。
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晶,也是20世纪欧洲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推动欧洲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为他高超的小说艺术,这充分表现在他的《老人与海》中,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的影响。
——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论。
《老人与海》是一部极其有力和简洁的作品,具有不可抗拒的美。
——霍尔斯特罗姆,瑞典学院文学院院士
欧内斯特·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奥克帕克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海明威一生感情复杂,结过四次婚。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困惑和彷徨。
海明威一生中获得了许多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勇气银质奖章;1953年凭借《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老人与海为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海明威在文坛一直以硬汉著称,他是美国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造性特征
语言风格
简单的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常用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和简短句型表达特定的意思,用名词和动词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毫不做作。从句子结构来看,海明威经常使用简短的陈述句来表达他的语言。他认为不需要用文字来修饰和雕琢来打动别人,只要把事情描述清楚,剩下的就看读者了。比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用鱼叉制服了一条大鱼。作者把它描述为“老人放下钓鱼线,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尽全身的力气,用他刚刚鼓足的力气,把鱼叉直直地扎进了鱼的侧面”。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语,只是简单地将动词和名词结合起来描述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这平实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邃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底蕴,这种平实的语言也让海明威的作品更具亲和力和真实性。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具有无冗余、风格轻松、句子简单、文字平实的特点。他经常以基本词为中心构造简单句,很少用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思想。在《永别了,武器》的第26章中,有一段亨利和牧师之间关于战争的对话,非常简明扼要,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修饰,但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黑仔》中,许多简洁的短语被用来以口语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避免了许多解释和复杂的背景解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文艺要表达情感,但情感是通过事物的表象来体现的。对事物表象的描述越直接,视觉真实性越强,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语言,把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投入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用直接的形象表达了宇宙和人生。比如海明威曾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道,一个人躺在帆布床上。他透过一棵害羞树的树荫,向耀眼的平原望去。有三只大鸟厌恶地蹲着,许多鸟展开翅膀。海明威用这种简单平实的语言来突出物体的清晰性和视觉敏感性。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海明威从塞尚那里学会了如何控制读者的目光。比如,海明威在早期的小说《北密歇根》中,就把目光聚焦在年轻的姑娘莉齐·科茨身上,用眼神描绘风景,从而暗示她的天真、乐观、纯真,对未来充满憧憬。
复合句和从句短语的使用更符合正式文体,但长句让人看起来更费力。因此,海明威试图在对话中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节奏的语言来表达人物意识的流动。这种书面表达往往能产生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比如《老人与海》中,马林鱼拖了老人圣地亚哥一天一夜。老人差点晕倒,但他仍坚持不放弃。这时,作者用了极其简洁的词语“拉,手,他想。站稳了,腿”,准确地表达了老人的疲惫,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反复说“请、请、请、请、请、请、请”,生动地表达了女孩的不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隐性情绪
海明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和主题的晦涩,反对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论和暗示。他经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内涵。所以他的小说,外表安静,内心却丰富而激情。“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最有特色的情节,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按照“冰山原则”给读者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去思考和揣摩。比如在《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亨利不顾护士的阻挠,坚持要看妻子的尸体,但当他看到妻子的尸体时,一句话也没说,一滴眼泪也没流。这种无声的告别,实现了被解释而不解释,被疏远而冷漠的目的,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海明威常常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隐藏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现物质世界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这种写法虽是寥寥几笔,却极具穿透力,深刻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展现了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常常试图摆脱主观感情对作品的影响,用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常被称为“哑牛”。其实评论家只是肤浅,不了解作者的深层感受。德国作家楞次曾说,海明威因冷漠而兴奋,因不解释而解释。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几乎贯穿着一段对话,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痕迹,但对话中却有着深刻的内涵。此外,海明威非常善于用语言的模糊性来表达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比如《永别了,武器》中的武器有两层含义,一是战争的含义,二是爱情的含义,象征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对战争和告别爱情;在白象这样的山中,“象”字不仅有象的意思,还有无用和累赘的意思。
会话
从叙述方式上看,海明威小说中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是柏拉图区分的一种“完美的模仿”,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叙述”。它不同程度地想制造一种“模仿幻觉”,即“诗人竭力制造一种幻觉,使人觉得他不是在自己说话,而是某个人物在说话。”两者相比,“纯叙述”离事件较远,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让叙述者完全让位于角色,它把模仿话语推到了极致,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所有的话语权交给了角色,让他占据了前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影子就淡了,仿佛故事里只有人,却没有叙述者或讲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讲述痕迹。这种叙事方式,就其距离而言,与被描述的对象非常接近,几乎等于零;就其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细致入微。海明威选择对话的叙事方式,意图是“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为了突出对话,开头就是对话,很突兀,这是一种展示方式的叙事。
为了配合这种表达的简洁,他的对话写得尽可能的好,没有深奥晦涩的词语,没有大词,而是用小词。读者只要按顺序读,就能完全明白每一段的说话人是谁。另外,一般一次有两个对话者,问答,聊天或者争论。我们之所以保持两个人的尺度,而不是很多人,是因为当省略了说话人的名字时,读者发现谁说了哪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当有第三者或多人之间的对话时,海明威必须注明说话人的姓名。
海明威还写过《风格化口语》。他的对话句子简短,结构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这种程式化口语的特点是:采用美国中西部人民的口语及其节奏,并夹杂着不同地方色彩的语言,如古巴哈瓦那的语言、西班牙瓜达拉马山的语言、西班牙英语等;有渔夫语,斗牛士语,猎人语等。,往往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真实语言的错觉。他们选择不同的单词和发音方法。我们说丧钟为谁而鸣从不浮华,并尽量避免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修饰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对话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正是因为《丧钟为谁而鸣》大量使用对话,对话才不可能华而不实。所以大片的日常语言导致了小说整体的朴实无华。在现代叙事学中,叙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海明威喜爱对话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因为从结构主义的“距离和角度”理论来看,人物的对话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叙事却很难达到这种现实主义的效果。另外,对话比叙述更简洁,更生动可感,寓意更丰富。鉴于对话的巨大优越性,小说家大师海明威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它,并将它的魅力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这使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两性关系
从男女关系这一主题来分析海明威,不难看出海明威虽然热衷于描写男性的野性和勇敢,却间接表达了他对女性的恐惧和憎恨。他笔下的“代码英雄”都是孤军奋战,哪怕和女人有什么关系,最终也会被拆散。强烈的命运和死亡意识普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勾勒了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劳伦斯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观察到一种男女关系模式:“一个人想要自由。只要避免一件事:介入。千万不要卷进来。如果你被困在什么东西里,摆脱它。不要纠缠。摆脱它然后离开。
为纪念海明威逝世20周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写了一篇题为《遇见海明威》的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却转瞬即逝的精神。这可以理解。像他这样的内在张力是对技巧的严格掌握造成的,但技巧不能在一部小说宏大而冒险的篇幅中被这种张力折磨。这就是他的性格,他的错误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多余的东西他都比其他作家更容易注意到。他的小说和不同品质的短篇小说一样,包罗万象。相比之下,他的短篇小说的本质是给人一种他的作品中遗漏了什么的感觉,而这正是他的作品充满神秘和优雅的地方。”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创造不符合主题需要的新风格和新技法。”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和他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先恐后地模仿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我孤独自足,眼中无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强烈的欲望。他试图把他对事物的看法强加给我们,以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里渴望胜利的时候,就会有彻底的胜利,伟大的战役,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