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崖松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附上全文:
黄山绝壁上的松树
冯骥才
黄山以其石奇观、云奇观和松奇观而闻名。然而,当我爬上黄山时,是黄山松震撼了我。
黄山之松,盖黄山。从深谷到大大小小的山顶,到处都没有松动。但我说的松树仅限于山上的松树。
山上有许多著名的松树。如迎客松、望松、黑虎松、连宋丽等。,都是游客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著名的松树,而是那些在极顶、绝壁上诞生的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到处都是石峰。有几千块光秃秃的巨石立在一旁,光秃秃的,没有泥土,尤其是那些极高的地方,天气寒冷多风,草木贫瘠,苍鹰不去,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美丽翠绿的长臂,显示着它们独特的气质。世人羡慕它们独特的外表,很少思考它们如何在一年四季的烈日或寒风中生存和成长。
一个当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的根可以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变成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中寻找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山崖抵御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和摧残,他们的根与石头日夜搏斗,最终神秘地渗透进了钢铁般坚固的石头体内。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松树根在生长和生长的时候经常会裂开石头!还有哪些树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抬头看迎客松后面悬崖上的一处绝壁,看到一棵年轻的松树长在一条长长的石缝里。身高不到一米,却意气风发,活力四射。很明显,曾经有一颗松子飞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缝隙里没有任何养料,却奇迹般的生根发芽长大了。这么小的树能这么顽强吗?这种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几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练出来的?我觉得肯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的松和山下的松不一样。那些密密麻麻分布在暖谷的松树,干枯挺拔,针叶鲜嫩,慵懒浓郁;而山顶的这些崖松,又细又硬,叶色深绿,苍劲有力。恶劣而危险的环境强化了这棵绝壁松。它那苍劲而富有弹性的树干,是与风雨长期斗争的结果;它伸得很远的枝叶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这一代人艰苦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人格基因,潜入了崖松的骨子里。为此,他们拥有如此非凡的人格和精神。
他们站在所有无法到达的地方。在那些光秃秃的山峰和野山的山顶,那些陡峭的悬崖和不可预知的绝境,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零零的松树,非常注意地站在那里。他们姿态各异,表情各异,或豪迈或庄重,或孤傲或落寞。远远地看着他们,你会毕恭毕敬;但是他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瀚与辽阔。
于是,在大雪中,在夕阳的余晖中,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在云烟渐消的时候,这些崖松都像活着的人:像站在船头从容不迫与惊涛拍岸搏斗的摆渡人,像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像安静的思想家,像超脱而英勇的文人...在明亮清澈的天空映衬下,他们的身影像浓墨一样。
但是,不要以为它们都像图中的松树一样美丽。有的树枝被飓风折断,露出断枝残茎,有的却依然郁郁葱葱;有的被冷热打败,只剩下赤裸的骨架,却依然尊严地站在悬崖上。所以,一个坚强的人应该具备所有的品质——坚强、坚韧、适应、耐心、主动、自信。
关于作者:
冯骥才,男,出生于天津,1942。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后来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许多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教材,如散文《珍珠鸟》。
曾任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会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政协常委。他是“文革”后兴起的“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1985年后,他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