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孤兰——谈《老残游记》中的易云尼姑
和尚,无论男女,都要剃头。当尼姑称之为理发,我一直以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我看了老残游记,才知道我错了。原来修女不用剪头发。不仅可以不剪头发,还可以打扮的漂漂亮亮,长发飘飘。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小说的主人公老残,崔焕和他的好朋友德惠生夫妇随随从从济南回扬州,途经泰安。德夫人要游泰山,老残和德惠生都游过泰山,不如游另一边。他们选择的路线是经过豆捞宫的西线。德夫人自然要坐轿子,老残带来的桓翠也是。到了豆捞宫,轿夫建议客人在这里吃饭。佛瑞德太太问:"再往上就没有餐馆了吗?"轿夫说,是的,它是,但是它太简单了。路边小店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那是我们这种粗人吃饭的地方。贵宾上山总要在豆捞宫吃饭。
这豆捞宫是尼姑。我觉得在这里吃肯定是素食。但《尼姑》里的老尼姑问:客人是素宴还是肉宴?亲爱的,有没有老尼姑问这个问题?原来佛教素餐可以吃素。老残、焕翠、德惠生被请进了餐厅。这是什么样的餐馆?康熙五彩,宣德炉,名人字画...这家尼姑餐厅在哪里?简直就是贾探春的书房。这家餐厅陈设极其优雅,环境优美。窗外,可以看瀑布,听松涛。在这样的环境下用餐也是独一无二的。
但这并不是这家餐厅的亮点。有哪些亮点?人,准确的说是餐厅的服务员。是的,餐馆里有服务员。看看这个服务员。刘娥说:进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年轻女子,30岁左右,化着浓妆,有着成熟女人的风韵——这是一个带着烟火气的女人;一个是精致的脸,化了点妆,有神的眼睛,二十岁左右——客人看在眼里,越来越喜欢。原来,这两个漂亮的女孩就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大的叫青云,小的叫易云,都是豆捞宫的尼姑。
既然她是修女,为什么不去理发呢?这位名叫易云的修女说:我们的主人说,这里的贵宾不是那些在岗位上或过去发了财的土豪。人们兴高采烈地来游览泰山,并和我们一起用餐。我们不能失去他们的喜悦,剃光头去接待尊贵的客人。多么令人沮丧。师父叫我们留长发,愿意继续出家,直到30岁。你看,豆捞宫的领导好有人情味。佛教的净土也是人间的城市。
二
老残游记首发于1903。书中提到北拳南革,说明故事发生在1900左右。那时候刚刚进入二十世纪,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时代。清朝虽然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时代的汹涌浪潮已经很厉害了。1300年后,科举制度即将废除,日本在东北闹得凶多吉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的净土也应该打上时代的烙印。
据说斗姆宫的尼姑易云长得很可爱。德夫人见了心里乐开了花,甚至打起了坏主意——她居然想把易云介绍给丈夫当小三,天下还有这样的妙处。看来二十世纪初的女性思想还是太封建了,肿得像曹雪芹笔下的邢夫人。德夫人问易云,你的修女都是处女吗?
还好这个问题是一个女的问的。如果一个男人在心里嘀咕这个问题,那就该扇他嘴巴了。谁不知道佛教的条条框框?不放烟花不做和尚。然而,易云修女的回答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她说这里的修女十有八九不是处女。并不是说这些尼姑出家前都结婚了。新修女通常是十几岁的女孩。她们怎么可能不是处女呢?我师父允许尼姑和男人交朋友,她们可以和男人一起过夜,一起生活很久。庙里还提供住房,可以在庙里过家家。有这样的明师?师傅,豆捞宫——或者说是监狱——的领导就这么豁达吗?
领导们这么开明,尼姑们开明吗?既然入了佛门,总要修行。修行后的尼姑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一个来自易云的修女是一个健谈的女孩。你让她说,她的话就没完没了,你一句话都插不进去。易云尼姑说,四五年前,她十五六岁的时候,正是传说中的豆蔻年华,她看中了一个叫任的客人。这个任根本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先不说他。不管怎样,他立刻被易云修女迷住了。一位来自易云的修女可能马上就要开始恋爱了。《爱的种子》里的这个女孩一夜没睡,脑子里想的都是任。
猜猜这个小女孩在想什么?一位来自易云的修女认为,如果我嫁给他,我会给他生两个儿子。一个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当上了宰相。一个留学的,回国后让政府派他去当驻外大使,让我和他一起出国旅游,住大花园的房子。哈,看这个小尼姑。她对任一见钟情没说几句话,所以才想到这么多后话。的确,那是一个科举制度还存在的时代。清朝在1905年组织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也是留学新风深入人心的时代。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后来登上了开往欧美日的邮轮。小尼姑对她的年龄并不陌生。谁说家人一定是蓝灯黄卷,什么都是空的?
目前,这个小伙子还没有跟任明确恋爱关系,所以他已经安排好了两个儿子的未来。这太高级了。你得先向任·散叶表白。都说女生矜持。你说什么?他还没说什么,所以直接告诉他吧。这个出云尼姑多聪明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比起杨贵妃的“她若不过转头一笑,便有百种法术”。没必要直接说出来,于是她神魂颠倒,明白了女孩家的意思。那好,我们言归正传,女孩说,你得给我买这些礼物...至于那些礼物,名字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就看任老师怎么回复了。这个三爷年轻。虽然他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但他的母亲掌管着这个家。这位老太太善于计算。这是易云尼姑送的礼物,价值几千两银子。虽然不会出,但总是值得的。老太太的计算表明,这笔钱很可能不值得。
事实上,任并不真正需要这个女孩,他花了几天时间来到豆捞宫答复。任如实道出了母亲的意思,而家的姑娘也渴望把任找回来,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失望。毕竟他是个和尚,整天念经,还是有一定定力的。
德夫人和桓翠爱听易云的尼姑谈话。从豆捞宫到南天门,他们在山上住了一夜,第二天看了日出,又下山回到豆捞宫住了一夜。看来德夫人一行这两天不是在游泰山,而是在聚精会神地听易云的自述。据刘鄂说,易云的自述大概有三万多字,这么长,如果不是内容精彩,德夫人根本听不进去。其实德夫人不仅听了,还听了很久,只是听得不够。德夫人原本想把这个易云姑娘介绍给丈夫做情妇,但听了易云的自述后,德夫人开不了口。易云的自述有多精彩?
三
据说泰安县有个官员叫宋公子。他是县长宋琼的儿子,因为老子是泰安县的父母官,所以为所欲为。宋公子上山游玩,看中了豆捞宫的尼姑静云,想强行与静云发生关系。谁是你的刀梁云?她是易云的弟弟,今年15岁,但她的名声早已远近闻名。在济南,老残听说静云精通佛学,才貌双全。如何获得?当她到达泰山时,她必须去拜访景云。这个美丽的云并不是那种烟花少女,她是易云口中为数不多的保持贞操的修女。你想想,这么仙气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怎么会被宋公子欺负呢?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呢?宋公子怒吼道:明日你若不让景云与我同眠,我就封了你的庙门;监狱里可怜的老尼姑叹息道:“存在了几百年的寺庙会毁在我手里吗?”?一边拿钱修理宋公子和他的师爷——这是什么世道?在庙里吃饭不仅不给香火钱,还要求监交四十两银子——而藏着景云。当然,来这里的老残疾人是看不到美丽的云彩的。恰好德惠生是掌管人事的京官,宋朝的县令正好在他的管辖之下,这就摆平了宋公子。老人能够看到景云。
净云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是那些佛经,比如金刚经,火眼金睛,楞严经,都读得滚瓜烂熟,还能讲出高深的佛法,我很佩服。但好戏还在后头。与易云相比,景云的佛教就相形见绌了。听了易云的话,连知识渊博的老人都傻眼了。至于易云说了什么,我对那些深奥的佛法一无所知,就不赘述了。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的佛学比景云高明,而老在济南的江湖上却听不到对景云的赞美?这就是作者刘鹗的高明之处,他用这样的文字衬托出的不平凡。你想,能在世界上流传的,都是世界可以理解的。看不懂怎么能流传?所以江湖上没人听说过易云的名字。所谓高低贵贱,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好吧,这样的逸云想对崇拜自己的德夫人说些什么呢?其实最吸引女人的还是女人的事。
易云说,当女孩长大后,她们会爱上英俊的男人。那天碰巧来了第三个主人。我觉得他很帅,我心里喜欢他。后来我想,和那些留学的人才比起来,什么叫帅?任是不是帅到可以让我错过茶饭?他是英雄还是天才?在清朝,曾国藩兄弟是伟大的人才和英雄。他们平定了太平天国。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你拿什么和他们比?你甚至不是英雄或天才。我为什么要嫁给你?再长一两岁,就觉得曾氏兄弟不是英雄,也不够有才华。他们一定是诸葛亮那样的人才,而关羽和赵云是英雄。后来觉得管仲和乐毅是英雄,庄周和列子是才子。推而广之,孔子、李老君、释迦牟尼都是大才大侠。想到这里,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我喜欢的东西了。
哈哈,看这个大话,出自一个20岁的尼姑。你觉得可信吗?这取决于易云小姐的佛学有多深。在我看来,这个从儒释道什么都要的小姑娘,这次真的看破红尘了。她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她再也不会重生了。她显然已经修炼成仙了。天上的仙女不是吗?她是人间仙子,她的人在人间,她的心在天上。她必须照顾世界上的一切。宋公子想强奸景云的弟弟,她忍无可忍。德夫人想拜她为师,于是收了这个徒弟;老残带来的恶业少女浣翠想出家。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完成了崔欢的心愿。易云还说,明年,她打算告别斗姆宫,去旅行一趟,先去普陀山;当然,她不能一走了之。她想这些年为寺庙做点贡献,给师傅一个交代。你知道为什么易云需要钱吗?她为什么要给十五岁的任列那么多礼物清单?不完全是为了她想象中的小家。她仍然想着师父和寺庙。人不能不建功就离开单位,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那又怎么样?
四
一百多年来,民间流传着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主义或意识形态,可以说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声音或暗流。其中一个亮眼的思想体系,就是把儒释道和一些现代观念结合起来形成的。刘鹗在《老残游记》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易云,表达了作者的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思想。现实中的作者刘鹗是一个忧国忧民、关心世事、鄙薄科举的人。除了崇尚儒释道,他还积极学习西方文明,数学、化学、物理、水利等各科他都喜欢。他其实是一个优秀的水利工程师,非常擅长治理黄河。他也积极实行实业救国,办工厂,和西方人一起热心人道主义和慈善赈灾,但作者的命运很好。救灾,因为和西方人合作,成了汉奸,被发配到新疆,让人唏嘘。1908年,刘鹗出版了《老残游记》的续篇,他在续篇中写道,老残梦见自己在向阎王爷汇报。老人简直就是作者的化身。这是一个承诺。刘鹗于1909年死于新疆。通常小说是由通过人物表达思想的作者写的。就说这个易云尼姑吧——她本来叫华云,那时候还是个热恋中的少女,幻想着嫁个帅哥。才过了几年,她就想释怀了,立马把法名改成了易云——而她的儒释道学说,也不是作者刘鹗的思想;易云幻想着她未来儿子的安排。谁说不是作者刘鹗的中西合璧的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丢,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德先生、赛先生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这样,乖巧的思想才能真正充满智慧。一个尼姑小姑娘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这不是刘鹗的思想在发光吗?刘鹗只是通过易云这个文学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对于100多年前的人来说,很难有儒释道的精髓与西方思想融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