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刀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流浪》、散文集《晨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坟》、《热风》、《盖华集》。
人们称之为“文思阁”。光绪七年(18865438+25九月0)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长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年轻时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于1898改名为周树人。1902年赴日本公费学医。他原本在仙台医学院学医,想亲手治病救人。后来由于战争,他改变了作家的行为,从事文艺工作,希望改变民族精神(见《呐喊》序言)。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和绍兴任教。191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出版。1927与许广平女士结婚,生下一男,名为周海婴。有三个侄女。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鲁迅全集》、《他的作品》、《鲁迅书信集》,各种由鲁迅编辑修订的古籍被重印。后来在1981出版了《鲁迅全集》(* * *十六卷)。2005年,《鲁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最为著名。鲁迅的几十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受众。
以笔代戈的鲁迅,战斗一生,被誉为“国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总指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一生
中国是现代伟大的作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育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家庭。年轻人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1902赴日留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改变民族精神。1909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员,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对吃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在1918-1926期间,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墓》、《热风》、《流浪》、《野草》、《晨之花》、《花盖集》、《花盖集续》等专辑,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其中,发表于192112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 1去了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后,他一怒之下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我目睹了青年中也有非革命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他们深受影响,完全放弃了进化论的幻想。1927 10到达上海。
从1930开始,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积极投身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在文艺界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散文,收录在《刚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调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和支持“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全国新报副刊》、《莽原》、《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和积极培养;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引进国内外名画和木刻;他收集、研究、整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老的文化遗产,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大纲》、《唐宋传奇集》、《旧事笔记》。
1936 10 6月19死于上海。
老照片之一——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中山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中央广东省委书记陈延年建议中山大学中央组织当时在厦大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接到邀请电报后同意去广东。中山大学,广东区委学术委员会副书记毕磊,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被责令公开联系鲁迅。
鲁迅于1926年8月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没过多久,他就觉得厦门和仍被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个没救了的地方。因此,他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他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建立战线,攻击旧社会。”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友谊萌芽于书信往来到思想交流,1925正式确立恋爱关系。许广平是广州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广州任教,被迫辞职。她加入中山大学担任助教。鲁迅收到许广平的信,告诉以色列右派势力也很嚣张,进步势力被排挤。鲁迅在船上的回答是:“有些小颠簸,但不是海上颠簸;海上的风浪比这险恶多了。"
1927 65438+10月18鲁迅抵穗后,出任CUHK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消息传开后,游客蜂拥而至,他开始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作为CUHK学生代表,毕雷看望了他,并送给他《中国刊物指南》、《人民周刊》、《少先队员》,鲁迅热情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但在5438年6月+10月25日下午,他在毕雷的陪同下,参加了CUHK九派雪宝模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欢迎。CUHK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华也作为校方领导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话。鲁迅在讲话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是革命家,也是军人。我觉得其实不是。我不认可朱先生的那一套。”“如果我是革命军人,我就不该来广东。我应该在北京或者厦门打黑除恶。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这里是‘革命策源地’,听说广东是个可怕的地方,而且是红色的!”鲁迅说,他只在广东的大街上看到很多标语,没有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他还一语双关地说:“照我的眼光来看,广东跟旧社会比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我感觉就像红布标语里写的白字,‘红配白’,我对革命感到有点不安!”
鲁迅在广州过的农历新年,欣赏的南国风光,除夕看的花市,国民党权贵的宴席请柬,全部以“不办酒席”三个字退回。报纸上各种以借他到广州为题的文章都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猛烈抨击”广州的缺点。鲁迅冷冷地回了一句“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觉得没什么可攻击的”,继而引来“老头”之类的谩骂。鲁迅没有还手之力。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务中,说要为中山大学“尽绵薄之力”,“把CUHK的文科搞得像样一点”,出考题、安排作息、发通知、评分、放榜,每一件事都自己做,马不停蹄。应香港进步青年的邀请,他还在香港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重弹》两场演讲,许广平担任他的粤语翻译。对于广州的政局,他见识过“深绿深红”的复杂。他冷冷地观察着。用许广平的话说,“他想找到敌人,他想看到压迫来临,他想触摸伤口的鲜血。等待机会终于到来。”期间,他在CUHK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演讲,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广州人民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它可以成为革命或反革命的源泉……”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应邀发表了关于读书与革命的即席演讲。他说:“至于那个军阀,黄埔军校的学生已经攻击他,把他打倒了。但是没有人向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用他们所学的东西作为攻击他们的武器——这是大学青年的责任。”3月,他与陈延年进行了另一次秘密会晤。
4月8日,他应邀来到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只是地面上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方川,一枪就把孙方川吹走了。”他“似乎认为大炮的声音比文学的声音好得多。”鲁迅与广州的饮食文化市场接触频繁,颇有好感。在他给朋友的信中,他提到了广州的“食物很贵,但材料很好”。据《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记载,他在广州9个月去过的茶馆、饭馆有20多家。为了给爱读新书的进步青年提供条件,他和孙福元在曹芳街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一家北新书店。3月25日至8月15,成为鲁迅先生与热爱文学的青年人聚会、谈论文学的场所。鲁迅从中山大学辞职后不久,书店倒闭,剩下的书低价送给* * *和书店。交接的时候,鲁迅开始打包带,还了80块钱,歇业了。然后,我兴高采烈地邀请帮我的年轻人到“妙奇香”茶馆吃饭。导师和“老板”亲自下锅喝酒,有说有笑,场面热闹。还有人以为是婚宴。
北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公寓听到广州人民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南京、上海光复》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和陶醉于革命是好的,但有时会使革命精神变得滑溜溜的”。他直言不讳地警告说,要防止“革命精神滑薄,以致消亡,然后又是复兴。”鲁迅的预言被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五天后的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事件中,中山大学被突击检查。当天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CUHK参加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当局不要回来继续搜查,努力营救被捕学生。朱家华憋了一句:“这是‘党校’。凡是在这里工作的,都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鲁迅开门见山:“朱先生,被捕的学生犯了什么罪?”朱家华结结巴巴地说:“我不知道。”。鲁迅尖锐地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在座的各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会议未能做出决定,鲁迅愤然离去。他赶来营救学生,并捐款慰问被捕学生。但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通知,将数百名学生和教职工开除公职。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来抗议。校方也曾试图用他的名声来装点门面,被鲁迅拒绝。CUHK当局拉不动鲁迅,反目成仇,把每一个接近鲁迅的人都称为“鲁迅派”或“丝绸派”,竭力孤立鲁迅。鲁迅识破了罗志反动指责的诡计,坚持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如果我一离开中山大学就离开广州,我想我会被排挤。”来访的年轻朋友们恳切地劝他去别的地方。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逃到汉口了吗?现在到处黑得像乌鸦,我不去也去不了。如果你走了,对他们来说不就只是谣言了吗?”他在白云楼灯下完成了唐宋传奇的编撰,并在碑文中悼念被害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的陪同下,在智勇中学做了一场读杂谈的讲座。他告诫中学生,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读这本活书”,“多接触社会,让读的书活起来。”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季学术讲座上,发表了关于魏晋风度与文章、医药与酒的关系的演讲。他说起司马懿陷害对手的方法,话锋一转。他说,比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变强的时候挂起了蓝天白旗,要为总理举行纪念周。“三民主义”的信徒不去,就不会被指责为反对“三民主义”,而巧妙地打击了反革命两面派。9月27日,鲁迅、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了八个月零九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写作,编辑了旧作《野草·晨花》,继续翻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剑,编目了唐宋传奇,撰写了《中国文学计划史》,从古文字到汉代的司马迁。他甚至还写了多篇散文,编成《刚集》,记录了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和思想转变的过程。《刚集》的题词,可以算是对他在广州历史意义的一个总结:这半年来,我看到了很多血泪,但我只有百感交集。眼泪擦掉了,血消失了;吐蕃人又乐了,用钢刀软刀;但是,我只有“杂感”。甚至当“百感交集”被“放在该去的地方”时,我也只是“而已”!
鲁迅轶事
言语轶事
名人总是被邀请去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的演讲引经据典,妙趣横生,经常被掌声和笑声所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京师范大学邀请他做了一个题为《文学与武力》的演讲。有些同学在报纸上看到很多攻击他的文章,这对他很不公平。他在讲话中说:“有人说我这次来北平是抢饭碗,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很快就要‘东山再起’了。”这句话立刻引来会场一片笑声。
恋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省吃俭用,买了许多书。他通常很爱护书籍,总是在阅读前洗手,当书脏了的时候会仔细地清洗。他还自己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什么的都懂。一本旧书,经过他整理后,往往呈现出新的面貌。他通常不轻易把他的旧书借给别人。如果有人借书,他宁愿买一本新书借给别人。
标点费
众所周知,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很丑。但在那个年代,出版行业很少注意标点符号,付稿费的时候,往往从字数里扣,稿费不给。有一次,鲁迅被要求给一家出版社写稿。因为他提前发现出版社没有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所以他的稿子里没有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稿子后回信,以断句难为由,要求鲁迅加标点符号。鲁迅回答说:“作者加标点符号分隔段落和章节是必要的,所以标点符号还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标点符号还得算字数。”出版社无奈采纳了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成文字支付稿费。哈哈!
胡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就努力学习。少年时就读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他马上把它拿到南京鼓楼的大街上卖了。然后他买了一些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天冷,晚上看书受不了的时候,他就摘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弄得额头冒汗。就这样,他坚持学习。经过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作家。
烟罐可以赶走猫
鲁迅晚年来上海专事写作,五十多岁还童心未泯。有一次,鲁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当即拿起手边的五十个铁皮烟罐,一个一个向可恶的猫开火。
戏弄间谍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闲逛,身边总是跟着一个小特务。当然,这对于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把他当成乞丐,淡定地转过身,递了一个银元:“买菜。”
有趣的发型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教书时,有一次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看他衣着朴素,就想他肯定没什么钱,剪头发也不正经。对此,鲁迅先生不仅怒不可遏,还在讲道理后随意拿出一大笔钱给他——远远超过应付的钱。理发师喜出望外,脸上立刻洋溢着欢笑。过了一会儿,鲁迅又去理发了。理发师见此,喜出望外,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他的脸上写着谦逊,他做得“缓慢而小心”。没有做完饭,鲁迅没有表现出他的慷慨,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没有多给一分钱。理发师不解:“先生,上次你是那样给的,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了:“上次你地理粗心,我给了你一些粗心的分;这次我是认真地理的,我会认真的给。理发师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