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老的皇帝,南越王赵佗。
赵佗有很多头衔。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将军,被毛泽东称为“南方第一干部”。他给蛮荒的南方带来了血腥的杀戮、文明和进步。
他们是广东的祖先。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骑出燕国雄风,大举进攻齐国。享受了40多年和平的齐国无力还手,百姓沦为阶下囚。六国被推翻,天下统一,秦始皇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作为一个人,他从不满足,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其实有两个目标: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强悍的塔尔坎已经痛苦了很久。百越和野蛮人生活在一起,吃他们的皮毛,喝他们的血。如果你想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建立一个基础,你就不能把他们抛在后面。看起来箭在弦上。两相比较,当然是北强南弱,于是北伐匈奴的任务就交给了世代忠于家族的将军蒙恬,拥有百越的任务就交给了默默无闻的屠呦呦。屠隋,一个听起来很凶的名字,史书上第一次称之为卫屠隋。魏岁是普通军衔,可大可小。秦始皇的军事顾问廖伟是一个国家指挥官,但总指挥官只是一个中层官员。灭秦六国,将军如云。秦始皇留下了一堆没用的将军。选择这个学妹真的很不可思议。
一句话,50万大军交给屠呦呦,这个下级军官彻底惊呆了。当年秦国第一将军王建只用60万大军就征服了楚国。先帝还有一百人不放心,逼着王建买房买房,摆出一副没志气的样子。屠对一个上尉没有感情。他怎么会有德行?但是,这是你这辈子永远无法修复的福报。
然而,秦始皇和屠呦呦都低估了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当时武陵南部有许多原始部落,统称百越。虽然满身刺青,成不了王,但是勇敢无情,比中国强。按照屠呦呦的想法,要想一举搞定工作,就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兵分五路,齐头并进:
第一条路,从兴安到岳城岭,直通桂林;
第二条路,从湖南江华的孟珠岭往南,直通广西和县;
第三路,从骑田岭进入粤西北,沿连州南下,直达番禺;
第四路,从大渔岭到粤北;
第五路,云集赣东余干。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除了头脑发热的土耳,此行并不轻松。更不用说天气炎热,地方狭窄,物流困难。东征计划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第五路明显轻敌,而屠呦呦率领的第一、第二路进军广西,果然遭到安瓯人的顽强抵抗。
Xi瓯是百越的一个分支,可能还处于原始社会。落后不怕死是真的。屠呦呦在第一场战斗中杀死了Xi瓯的首领,但是这些当地人越来越绝望。相反,秦军被困在山里,无法动弹。屠呦呦被箭射死了。他的人不是被杀就是病死或热死。总司令死了,剩下的败兵都败了。进退无路,在雨季,地面深达数尺,他们只能苦苦等待援军,却不知道这一等就是三年。
秦始皇在修长城的同时,也在筹划另一项更有意义的工程,即陵。
灵渠打通了响水、溧水,使物资能够顺利到达南征前线。屠呦呦的继任者也已经确定,那就是任涛。这个人和屠呦呦一样,来历不明,但应该是个将军。他的副手是我们的第一功臣赵佗,河北正定人,人才不多。19岁时,他曾陪伴秦始皇环游世界。
陶和赵一起点了陀,又派了几百兵!
不幸的是,此时的秦军已不再是横扫六国的强大力量。真兵在北,跟随蒙恬抗击匈奴。南征的军队完全是死人、女婿、贾等社会渣滓组成的。所谓死,就是失业;不用说,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上门女婿几乎是下层社会的代名词;贾人很奇怪。追求利润的商人在以农业为主的秦国是天生的贱民,任何苦或累的活都少不了他们。
这样一支讨伐大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但是任涛和赵佗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拼命向前推进。他们加入了秦军的原始地区,与越南人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好在灵渠继续补经济。到公元前214年,秦军终于在最后的较量中占了上风。
征服的岭南为秦帝国提供了南海、桂林、湘军三郡之地,蔻驰·任涛成为南海郡首任都督,控制了桂林、湘军,南海郡辖博罗、龙川、番禺、揭阳,位于番禺,即现在的广州。至于赵佗,任涛封他为陇川知府,控制了通往中原的道路,除非有得力的人把守,否则不得安宁。
当政权建立后,剩下的就是殖民化。如果人口不能充实,就算占领了岭南,也不会有长治久安,更别说那么多士兵的身体问题了。于是,秦始皇紧急征召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派往岭南,任涛、赵佗手下的那些社会渣滓乘虚而入。最幸运的是,他们的女婿又成了新郎官,媳妇送上门了。
移民难。这个国家一半的人都在忙着建造像长城和阿房宫这样的伟大建筑。闲人在哪里?于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出贪赃枉法的小官吏。这还不够吗?简单的把以前的商人放在一起,最后甚至是商人的父母和爷爷奶奶。
这些就是今天广东人的祖先,几十万无业人员,上门女婿,犯法的官商,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一万多对萌芽的金婚夫妇。多么奇怪的组合啊!这种情况和澳大利亚的发展历史类似。当时英国也把澳大利亚当成了流亡者。1788 65438+10月18,总督菲利普率领1500人的队伍去澳大利亚,其中一半是囚犯,一半是士兵。
远离皇帝的南越国王。
秦始皇希望成为千古第一帝,但他的国家不是不朽的。随着陈胜、光武的崛起,灭亡的六国相继复辟,过度使用人民力量的秦朝走到了尽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对于有志之士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对于实际统治岭南的任涛和赵佗来说,他们也面临着三种选择:
首先,勤奋的国王
岭南世外桃源有几十万大军。要说他勤奋,他也有这个资本。但是秦朝没有办法暴力,全世界都在受苦。俗话说,犯了罪就活不成了,神仙也救不了他。任涛不想和他葬在一起。
第二,为义
很久没有人和任涛一起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东南之主”北上争夺天下,也不是没有机会。任涛没有野心。他不希望残余势力炫耀。
三个。国家权力
千里之外的方圆可以保护自己。干脆切断与中原的联系,让他等到天下安定。经过慎重考虑,任涛决定走第三条路。公元前208年,他很容易生病,于是专门邀请赵佗为他安排葬礼。遗嘱
赵家坨当然是按照小草的指示办的。他接任南海郡都督,如期并吞桂林、项峻,然后分兵封关,断绝道路,闭门称王。岭南人民在乱世中安享太平,是一大幸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有分裂国家的嫌疑。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对于这个新崛起的南方势力,从秦朝崛起的汉朝也是无可奈何。刘邦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至于中国的尊严,只能以后再考虑了。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照顾刘皇帝的面子。形容汉朝的大度,说刘邦是因为中国的努力才免了他的刑,还是挺让人震惊的。言下之意是刘邦太过善良,没有杀死赵佗。任俊的形象跃然纸上。事实上,刘邦为王平反改姓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他饶了赵佗,是因为他愿意,却没有能力。
武力征服是不可能的。当然,你需要一个说客。刘邦的选择是陆贾。这个人是汉朝的职业外交家,口若悬河。他曾经向刘邦解释过“你不可能一下子就统治天下”,由他来执行任务当然合适。公元前196年,陆贾来到南越,与赵佗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
今天陆贾一定对赵佗的心理做了详细的研究,所以他的话是进步的。首先,陆贾解决了赵佗的身份问题。你是中国人,因为天下大乱,割据不是长久之计。其次,刘嘉吹嘘刘邦五年内就是真命天子。最终刘家伟和刘邦爱民,不愿意动武。但如果赵佗不听,派十万人灭他,就跟玩一样。
这是刘佳三枪的惊喜。可惜赵佗不是燕妮的姑姑。她没有听他胡说,而是问自己如何与曹参,萧何和韩信相比。刘家送了顶礼帽。你比他们强多了。
赵佗又问,我怎么比刘邦强?这比天子好吗?陆贾不带脏字的讥讽:汉朝人口几亿,万里疆域在千里之外的南越。怎么比较?赵佗一点也不:如果我和刘邦在中原一决高下,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
两个人都吹嘘,都威胁,都达到了目的。最后赵佗表示愿意加入汉朝,刘嘉也表明了态度,代表刘邦册封他为南越国王。当然,什么都没变。这个趋势说明刘邦和赵佗是伟大的。既然不能消灭对方,那就要学会相处。这是政治智慧的最高境界。可惜,和平只维持了十几年。当他们到达帝企鹅号时,天气变了。
从皇后升为太后的赵佗不喜欢他孤僻的作风,派了数百兵马讨伐他。陆贾说10万人就能消灭南越。这是无稽之谈,但吕雉却当真了。结果周早连雾灵山都过不去。后来吕雉死了,刘家班成功复辟,周早就突然退出了。据说赵佗曾经给周造写过一封信,希望能够冰释前嫌。可惜,这份善意,是到不了天堂的。周早班师,赵佗更不讲理。在此之前,他已经发兵突破长沙,现在又试图抢夺邻近的闽粤、瓯越,成为东南之主,赵佗也不再是南越之王。他开始自称为武帝。
暴君,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了赵佗与汉朝斗争到底的决心。
皇帝的亲笔信
强壮的吕已经崩溃了。汉朝会怎么样?这种僵局将考验新登基的中国皇帝及其政治智慧。
刘恒,这位23岁的汉朝皇帝,有着温和的气质和与其地位和年龄不相称的社会经历。他知道赵佗不可能被他打动。
首先,信中澄清了双方的身份,称“皇上要问南越王”,没有提及赵佗称帝的事实,回避了最敏感的话题。双方都有面子,也缓和了对立。
汉文帝简述了刘邦死后的政权更迭。字里行间是谦逊,甚至说自己“瞎了眼,暗算了”,没有及时联系赵佗。然后,他把韩越关系不好归咎于死去的鲁。接下来,文帝以两项措施表明态度:一是撤回镇守南越的军队;二是慰问赵佗在河北正定的亲属,整修赵佗祖坟。
之后,善意会被澄清一个非常彻底的原因。卷入战争对谁都没有好处。天子富遍天下,不在乎南越富贵之地。只是说说而已。一个极好的办法就是没有两天。当国家没有二当家的时候,只有你会臣服于中央,安享太平。
这封真挚的信显示了文帝的苦心,寄信人也是赵佗的老朋友:陆贾。当然,这也是一封冒险的信。如果赵佗不买,刘恒皇帝怎么下台?他即位不久,大权仍掌握在一群元老手中,能否坐上王位存疑。
公元前180年,已经到了听的年龄的陆贾下令第二次南越之行。
这一次,赵佗是真的感动了。在位49年后,他的后代都围着他转。是时候照顾他们的晚年了。斗汉只是愤怒。既然刘恒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呢?为了表示诚意,赵佗宣布取消他的皇帝头衔,并要求刘嘉送一封回信给刘恒。
这封信也写得很好。刘恒很低调,赵佗更低调。他自称野蛮人,用“无知死”的字眼写信,有点愚忠。赵佗在信中回顾高祖和惠帝两朝的“恩情”,效仿刘恒,把断交的责任推给吕氏,仿佛称帝只是在把他逼上梁山。
赵佗经过一番透彻的解释,生动地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声称自己“没见过人间美景,没听过钟鼓声”,因为不能侍奉皇帝,生活很无聊。最后,赵佗答应马上去掉皇帝的名号,并说“故人不死,尸骨不腐”,暗示他必须信守诺言。
信中附有一份礼物清单,包括一对白玉、一千只翠鸟、十只犀角、五百只紫贝壳、一枝桂枝、四十对翡翠和两对孔雀。这种善意为刘恒赢得了足够的面子,令人欣慰。相隔千里的两个皇帝,利益感很高,这是真正政治家的默契。
对于赵佗来说,他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以换取稳定的双边关系。唯一损失的就是他的脸。毕竟他要尽一个诸侯的本分。刘恒也有理由感到高兴。他用一封信解决了十万大军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国家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顺便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虽然这是双赢的关系,但还是有一些人不满意,尤其是那些把“谁犯汉室强,罚远”奉为金科玉律的人。在他们看来,武力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一些越南人后来也有类似的想法。越南李朝的正史《大石悦纪权书》对赵佗赞不绝口,认为他扩张疆域是为了与汉朝抗衡,不让北方人占便宜。他的功德无量,潜台词就是不如打败汉朝。
当然,赵佗没有这些纠结。他老了,除了和他的人民和平相处,什么也不想要。抱着这种心态,他活到公元前137,汉武帝第四年,享年121。他死后,南越王国延续了四代。公元前111年,最终被汉武帝灭。
许多
前者让秦的粉丝很不爽。他们一直幻想着这样一个场景:秦国南北两军同时回归,消灭项羽和刘邦。这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忽略了一点:秦国两代暴君,加上一个赵高,都是残民,赵佗凭什么为他们卖命?至于回汉,那是义举。当时的汉朝没有打仗的资本。如果赵佗北上中原,再加上匈奴的威胁,更不用说失去了汉武帝的荣耀,而没有了闻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