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 ~ 1941年)本名赞坤,号地山,笔名落花生。他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是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梵文和宗教方面也有成就。

许地山,1893二月14,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府城延平县王庙附近的偷窥园。他的父亲徐南英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徐南英被任命为台湾省防局局长。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他领导人民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日军占领台湾省后,他举家迁回大陆。当时徐南英定居福建龙溪,是因为清政府为了保住台湾省的籍贯,禁止官员越境。

许地山三岁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被誉为漳州市的“神童”。辛亥革命前夕,哥哥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年轻的许地山毅然剪掉辫子,发誓与腐败的清朝决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许地山开始一个人生活。他曾经是石马鲁美小学的老师,后来他去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书。1913在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文学校就业。经过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后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此。1915、12年,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安定(今沧源街)。后来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回到省二师,任附小校长。

1917暑假期间,许地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了多门外语和方言。常与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谈时政,求真求实,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之道。他们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出版新的文学作品。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在街头发表演讲,参加天安门广场前的示威游行和集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1、12年许地山、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和《小说月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花生为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生命的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 * *反响。他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922,10年2月,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织网干活蜘蛛》,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恨和深刻批判,充分展现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梁实秋、谢冰心赴美国纽约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6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研究生”学习宗教史、印度哲学、梵语、人类学、民俗学。两年后,他们获得了牛津大学研究所的文学学士学位。

1921到1926这段时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这期间,他的12短篇小说集《织一只蜘蛛》;44篇散文,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题出版。著名小说《落花生》以漳州童年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人要“像花生一样,因为有用,不伟大,不美丽。”

65438年至0927年回国后,许地山在燕京大学文学与宗教学学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并担任《燕京学刊》编委。他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同时,许地山也写了许多宗教书籍。如《三藏索引》、《道家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册)》、《云起七异论》、《三际摩尼第二例》等。,并开始编纂道教辞典。他的学术成就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抗战时期,许地山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四处奔走,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然而,他被时任燕达院长的司徒雷登解职了。在香港居住后,他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的讲座教授。

在HKU任教期间,许地山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先后发起并组织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担任广东系列剪辑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电影家协会香港分会理事。他积极倡导改善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香港中小学教师研习班,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师暑期研习班”主任及多所中小学的校董。他为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他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的主席。

1937“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房,游历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文化课,还出版了《七?《证言》《为伟大民族创造条件》等7篇散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当上海沦陷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册明清书籍,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不被敌人掠夺,毅然答应帮忙寄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许地山、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理事。当时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流亡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委员对敌联络办公室”,许地山任执行主任兼总经理。他写过一篇长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赞扬,被视为“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这导致了严重的心脏病。日非假日,1941 8月4日下午2时,他再次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享年49岁。

噩耗传出,宋庆龄第一个送来了花圈。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名人都送来了花圈和挽联。当天港校降半旗,港九钟楼鸣响哀悼。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思会”。中国和新加坡也举行盛大集会,悼念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