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十几岁是怎么看书的?
1,诸葛亮:看粗法。●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是智者的化身。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文学形象,有些地方把他神化了。陈寿三国里的诸葛亮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诸葛亮先后与徐庶、和孟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不同。徐、石、孟“侍奉有方”,诸葛亮“独观大局”。
“服务精于”就是认真阅读,力求理解透彻,烂熟于心。“单看大纲”是指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家,独树一帜;他从整体上从战略的角度把握了书的精神实质,没有纠结于枝藤的问题。可见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学习都比别人强。
如何详细学习和运用诸葛亮的“大局观”阅读法?
中年学者王同勋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要大致掌握阅读的方法,“重要的有五点:【1】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善于总结提炼。【2】你不仅要钻进书里,还要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时刻关注最前沿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最前沿。(4)了解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关键的。[5]精通唯物辩证法。”
2,陶渊明:不求解答。●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部《五柳先生传》,其中说:“好读书,不求多懂;每次感兴趣的时候,我都会开心的忘了吃饭。”事实上,陶老先生曾委托吴柳先生描述他的读书生活,阐述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陶渊明“不求好解”的读书方法,历来有褒有贬。不同意的人认为陶渊明提倡的是一种漫不经心、流于表面的风格,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人赞同陶渊明的方法。如元代人李治说:“不求解答者,以其胡言乱语为荣,不要像老学究。”李贽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堪称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死抓着章节句子不放,没有任何出息。
陶渊明这种不求多懂的读书方法是否可取?没有必要急于下结论。我们再仔细看看陶渊明的阅读背景,分析一下他的文字原意,问题就清楚多了。
陶渊明回忆童年读书时说:“少年人事穷,六经游好。”可见他从小就在研究儒家经典。他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典。读经典史书,必读注释,而汉代一些学者所作的注释,卷帙浩繁,空洞乏味,离题万里。比如当时一个小小的夏侯派,光是解释“耀点”二字就写了十几万字。这是很不好的学风。迂腐的解释,抽象又牵强,对阅读有什么好处?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初衷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无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阅读原文,了解原文的基本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给陶先生戴上提倡粗心大意的帽子是不对的。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方法虽然具体,但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吧。如果你试图“理解”你所读的任何东西,你一生能读多少书?对于有些书,你可以“不求甚解”,然后你就穿越了;有些书可以暂时“不求非常解”,等到有必要“求非常解”时再“求非常解”。
3.杨大眼:耳朵阅读。●
耳读,能用耳朵读吗?除非是有特异功能的人。正常人怎么用耳朵看书?
可以!中国古代有一个。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位将军,名叫杨大眼。这个人是一个常胜将军,享有很高的威望。关于他读书的故事,记载在《北史》卷三十七:“大衍虽不学,总遣人读听,无所不知。”做布的时候是口述的,但是看的不多。"
你看,虽然杨大眼不能读很多字,但他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已经收获了很多。他不仅记住了很多知识,还听写了通知的正文。可见,杨大眼的阅读方法仍然有效。这种阅读方法主要依靠用耳朵听别人的阅读,所以称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在今天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高度赞扬杨大眼的听觉阅读。他说,耳朵读书法很适合年纪大了读不了书的人,也适合现代很多伟大的政治家。这些伟大的政治家经常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大量的书籍、报纸和文件。他们没有三头六臂,一般的材料和文件要经过几个秘书的阅读和处理,最重要的话要看一两遍。所以,杨大眼的读耳法并不落后。
事实上,听力阅读不仅适合老年人和政治家,而且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联播、知识讲座等等,就相当于用耳朵看书。你可以边走边听,也可以坐在公交车上听,甚至可以在做一些手工的时候听。既省时又方便。这是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记录相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放进磁带(或者可以用随身听播放的MP3播放器和手机)里随时反复听。
现代人用耳朵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多。“耳读”真的是一种现代的阅读方法!
4.韩愈:我要钩法。●
谈到读书,唐代大学者韩愈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造词者必钩其玄机。”后人把他的话总结为“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按照韩愈的方法,先把书分类,再根据书的性质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书,阅读时一定要提出提纲,即从提纲中提取书的主要内容;对于那些理论性的书籍,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发掘其深刻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其精髓。
如果能做到阅读,效果会很好。因为“提其要义”可以让你清楚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让你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勾其玄机”便于抓住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一些重要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见识,提高水平,把书中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血肉。
有些同学经常会有这种感觉:看完一本书,觉得模模糊糊,模糊不清,成果当然微乎其微。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道理”的原因。如果你能在阅读的同时提出它的“要领”,勾掉它的“玄机”,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四面受敌。●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有名的读书法。
“四面楚歌”的方法是如何提出的,有什么认识?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名叫王耀的人在苏东坡准备考试的时候,向他请教阅读方法。苏东坡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有一段话:
“书富如海,还有百货。人的精力用不完,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所以希望学者每次都提一个要求。如果你希望古代的兴亡,先贤的作用,也只有这个意图,不要生余念。不要再做了,实事求是,制定法规等等,所以他模仿。这虽然看似迂腐生硬,但他日后学了,四面受敌,和半吊子不一样。”
这段话的意思是,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有各种各样的宝藏,什么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有,只有他需要的。所以,任何对阅读感兴趣的人,每次阅读只需要专注于一个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研究历代王朝的兴衰,以及贤明的君王和大臣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你可以只关注这个问题,不去想别的。再比如,如果你想在另一篇阅读中考虑历史遗迹和经典文物,你还是应该这样做。其他方面等等。用这种“四面受敌”的方法学习,看起来有点枯燥,但是等到他们完成学业的时候,涉猎的人已经跟不上竞争了。
后人都赞成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如清末学者李慈铭赞曰:“诚读书之好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四面受敌’的方法研究历史,用‘四面受敌’的方法研究宋代,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四面受敌”的方法,把它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部分,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四面受敌》被后人推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是一种高明的阅读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成八个方面,再分成八个部分,根据八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一个不深刻不全面的结论!
“四面受敌”法说到底是分析方法和综合法在阅读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自己读《汉书》的经历时说:“我尝过《汉书》,我是从它开始的。如治道、民情、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不要等着数数,但一切都好。”这是苏东坡用“四面受敌”的方法读书的一个具体例子。他要读很多遍《汉书》,把《汉书》分为几个方面,比如治国、人物、地理等。他每读一遍,就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因此,他对这本书的每个方面都有透彻的理解。这个例子证明了“四面受敌”阅读的效果是显著的。
6.陆游:针对性方法。●
“吃喝、病呻吟、悲愤叹息,都和书一样。”这是宋代大文豪、杰出诗人陆游的自画像。他一生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互动。但是,他虽然读书很多,但是读得很多,不杂,不乱。他读书有明确的目的。
首先,他注重系统阅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根据构建知识结构的需要,有计划地大量阅读书籍。他从小就雄心勃勃。他经常以祖父吕典之“月上读书”的精神鼓励自己,立志系统读万卷书。
少年时,他研究了大量的古诗;他年轻的时候,从《世遗》到《先秦古籍》,什么书都读,后来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重要的历史名著。
其次,他注重结合研究课题进行阅读。例如,为了研究杜甫,他选择了许多关于杜甫的书籍,并致力于研究它们。结果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旧学寺笔记》等著作,写下了他对杜甫研究的独特见解。
第三,他注意把阅读和使用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抵抗外敌入侵、报效祖国的抱负,他一边学习武术,一边准备在日本决战。他在读《孙子兵法》时,还写了一首名为《夜读兵法》的诗:“孤灯秋霜夜,穷山读兵法书。万里心终其一生,执纥王前身。所有战死沙场的军人都羞于回到妻妾身边!……"
7.朱:循序渐进法。●
“或问读书之法,其难也奈何?说: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在《读书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什么是循序渐进?朱做了详细的解释:就二本而言,是“一本再一本”;就一本书而言,“章与句,开头与结尾,亦有条不紊,不乱。”他还要求:“不出人头地,就不敢自讨苦吃;不知道这个,就不敢对它感兴趣。"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朱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比如爬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要去高处。我不知道如何忽略低的地方,但没有理由去高的地方。”
朱的命题表明,读书要由浅入深选择一个目标,从最基础的书开始,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读完一节再读另一节;我们不能乱读,不分轻重缓急。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就会得到“意思明确,没有偷懒的危险”的效果。
8.陈杉:接入方式。●
南宋人陈山写了一个关于虱子的新故事。他在书中写道:
“阅读进出说明。开始的时候进去,结束的时候出来。见贤思齐,此入书法;很有用。是书法。进不了书,不知道古人的用心;出不了书,就死在文字里。如果你只知道区别,你就得尽全力去读。”
这段话的意思是:
阅读时,你应该知道你正在进入什么,你正在摆脱什么。进,就是读进书里,理解透彻,掌握书的精髓;出,就是跳出书本,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就要求入口,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口。如果你看不懂书,你就看不懂《古人小心》,也就是说,你看不懂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如果你不能跳出读书,你就会“死于文字”,也就是说,你的心灵被书籍束缚,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书呆子。只有懂得进出,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山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的《读书进出法》的精神实质是告诉人们要活着读书,而不是死了读书。他的获取方式是全面的,既要求人们努力学习,消化吸收书中的营养,又要求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处于封建时代的陈山,能够针对时代的弊端提出这样独到的见解,对我们很有启发。
9.陆九渊:韩游泳法。●
“读书和匆匆退出,会让游泳变得有趣;不知道的,不妨放下,需要急着想。”
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有很多见解,上面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他也说过:“如今读书是平的,不必太晚。”
陆九渊的意思是,读书不要急躁,匆匆忙忙地粘在一个地方,僵在那里。你越是渴望理解,理解起来可能就越困难。慢慢地仔细阅读。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时放在过去,等以后看了上下文或者重读一遍,就会慢慢明白了。
心平气和地读书,慢慢地游,细细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验,必然会感到无穷的兴趣和快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阅读时心情越好,越有助于理解。
陆九渊的游泳法也是符合读书规律的。人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先把容易的解决了,剩下的困难慢慢吃。还有一个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问题。当你读到某一部分的时候,你可能看不懂,但是当你读完了整本书,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局部的时候,往往就解决了。
用涵泳的方法读书,既能从书本中吸收知识的营养,又能陶冶自己的性情。
10,董郁:三剩法。●
经常听人说:“谁不想学习?就是太忙,没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张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时间有很大的弹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好像有没有时间学习就看你会不会“挤”了。
在中国古代,很多学者都是“压榨”时间的专家。比如汉代著名学者董郁,就有一套方法。他提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剩”在哪里?他说:“冬天过去了,黑夜过去了,雨也过去了。”这意味着冬天,没有农活,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晚上天黑了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的空余时间;在雨天,你不能在田里工作,这也是业余时间。抓住这三种业余时间,用于阅读,一定会有成果。
当然,董郁所处的汉代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不同,但他那种抓紧一切业余时间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适用。
古人有古人的“三余”,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余”!只要指导思想正确,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可以借鉴“三对一”的读书方法。欧阳修的“三立”就是“马上,在枕头上,在厕所里”。他经常利用这“高三”的时间看书或写文章,效果极佳。
其实“三过”“三上”的方法比古人多得多。比如开会前几分钟,有人在看书,排队买菜有人在看书,候车室有人在看书,公交车上有人在背古诗或外语单词...好像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利用,远远不止三、四、八、十。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挤。
11,张普:七记法。●
明代文学家张浦,年轻时天资差,记忆力差。虽然我勤奋好学,但是读过的书都忘了。他非常不安。他气得用拳头砸自己的头,骂自己是傻子。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天赋差而气馁,依然努力学习,努力争取。并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的办法:
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在纸上工整地抄一遍,在心里默念一遍。抄完大声读出来,不要保存,直接扔到炉子里烧掉。刻录完后,再复制阅读一遍。一篇文章连续看七遍,相当于看了14遍,不说了解透彻,但其主要内容是一直记得的。
多年来阅读和抄写书籍是非常困难的。张浦的双手长满老茧,冬天受冻、流血、钻心的疼痛,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努力了很多年。他还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书房”,以此来鼓励自己。好事多磨。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浦终于成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写出了《五人墓碑》等名作,编辑了《汉魏六朝名士三百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张浦的“七记”法,并不是想让年轻的朋友们机械地学习和模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在不断更新,信息在不断膨胀。光靠“七录”就能“录”多少?但我们可以从张浦的“七记”法中得到一些启示:穷才不畏,天道酬勤;堡垒虽强,但不足为惧。专门攻,就能攻能破。
12,顾:行万里路。●
清朝初年,在山东、河北、辽宁、山西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他五十出头,衣着朴素,骑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我骑着一匹马,另一匹马和骡子驮着装满书的沉重篮子。
那匹马走在平坦的路上。那人半闭着眼睛坐在马上,背诵起来。突然背后传来“卡壳”声,他立刻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把背不出来的地方复习了几遍。直到把书背下来,再继续骑下去。
每到一个关隘要塞,他就去找几个老兵或者退役的小卒,询问地理、历史等等。如果老兵们说的有些和书上记载的不一致,他就亲自去实地,一个一个地核对,然后记下笔记。
如果他在路上遇到好书、珍贵文物,他会买;如果别人不卖,他会把全文抄下来或者借来看完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写道:“从少年到老年,我不舍我书。出门的时候可以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把书捆起来。越界而堵亭障,召老将和道而饮,坐而饮,询其俗,测其区。如果你不认同你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在你出具详细的证明之前,你会毫不怀疑。我一下子无事可做,只好默念经典,批注……”。这里描述的是他自己的游学。
古严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有许多优点:(1)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纠正书中的许多错误记载;⑵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3)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4)可以找到很多以前没看过的新书,好书。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顾是在五十多岁以后才开始这次大规模的游学活动的。他到达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游览著名要塞,游历名山大川,往返万里,阅读新书万余册。因为顾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非常广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治国之道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著述数十部,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3,郑板桥:精确和适当的方法。●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艺术造诣深厚,其画、诗、书被誉为“扬州三绝”。
郑板桥在阅读方面也很有见地。他说:“读书要精,但粗则精,不粗则精。”他还说:“为完美而学习并不过分,但也不过分。唯精气可运,许多人只是耳朵不好。”
郑板桥的“准确”理论意味着你应该在阅读中注意你的选择。你不能把篮子里的菜都拿起来,抓到什么就看什么。乱读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浪费坏书,对身心有害。
选书要“有”,“有”的标准要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当”与郑板桥时代的“当”绝对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当”也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要从两个方面选择合适的书籍:一是要考虑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有利于道德修养和情操陶冶;第二,要考虑是否对我们的科学文化学习有帮助。
一旦郑板桥选定了他认为“有价值”的书,他就致力于精读。他非常用功读书。“在船上的时候,马上,被子底下,或者吃饭忘了筷子的时候,或者不听客人说话忘了他说的话的时候,你们都把书记住,默念。”几乎让人着迷。
郑板桥也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万卷书,心中无主,就如发财,花钱也蛮辛苦的。”这里所说的“适主”,指的是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就是说,读书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做书本的奴隶。没有这篇文章,即使你选对了书,努力学习,也不会有好结果。
14,梅文鼎:四不怕法。●
很多人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是科技强国,四大发明就是非常有力的证明;明清以后才衰落,科技落后。落后是事实,但即使在落后的时代,也有不负众望的科学家。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就是其中之一。
梅文鼎出生于安徽宣城县。他从小跟随父亲和老师学习天文学和数学,后来在17世纪成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与英国的牛顿和日本的关晓鹤齐名。
梅文鼎是如何成功的?有人总结了他的阅读方法,认为他的阅读有四个特点,引用如下:
一个人不怕困难。遇到难的地方,他从不绕开,越是难钻研。为了理解一个难点,他经常废寝忘食。
第二不怕无聊。他看的数学书大多是年代久远、不完整的书,看起来很麻烦。梅文鼎总是耐心地试图复制和制作一部完整的书。有时候这本书的文字和那本书的文字不一样,哪怕只是一字之差,他也总是尽量说清楚。
第三是不怕苦。他学习非常努力。一个叫刘辉祖的人曾经和梅文鼎住在一起。他最了解梅文鼎的研究。他说:“每天晚上,已经是鼓楼上四班了,梅文鼎还在灯下学习。天刚蒙蒙亮,他又起来学习了。”
第四不怕丢脸。当梅文鼎遇到他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会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当他出去的时候,他带着这个笔记本。只要遇到懂数学的人,都会虚心请教,哪怕是年轻学生,也不耻下问。
梅文鼎的“四畏”精神值得学习和效仿。
15,叶一申: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约取”与“得”的阅读方法,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叶以升的一个小创造。阿清人张二旗在《昊安闲话》中记载:
叶以升天性愚钝,记忆力差。他常常读书如过眼云烟,读完就忘。但他并没有因为天赋差而沉沦,而是刻苦学习,想出了一个“笨鸟先飞”的土著方法:
每次看书,我都会把自己喜欢的章节、段落或者格言警句都抄下来,仔细看十遍以上,然后一条一条贴在墙上。每天我都会抄十几段,六到七段不等。每当他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边看墙上的纸片,一天三五次,直到他什么都知道了。当所有的墙都贴满后,把过去贴的东西拿下来,放好,然后贴上当天的新文案填空。就这样,随遇而安,永不停歇。一年下来,至少可以积累3000个以上的精彩单词。几年后,肚子里的“墨水”就相当可观了。
因为积累的丰富,我写文章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宜生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作家。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有付出才有收获。”意思是你看书的时候,不妨像我一样,每天写一点,而不是略读,一无所获。看似收获不多,但久而久之,其实会收获很多!
张二旗很推崇叶以升《关于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的读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年轻时听说过叶宜生的读书方法,但并没有照着做。当我年老体弱的时候,过去读过的东西,我一个字也记不住,所以写的时候觉得很尴尬。我真的很后悔。他还说:我之所以在《蒿寺闲话》中记录叶以升的“取约定之物”的方法,就是要让“此法在人间无立足之地”,让它一直流传下去,让那些有志向的青年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