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士元
庞统是刘备继诸葛亮之后又得到的一员顶级谋士,而且庞统深谙识人之术和兵法韬略,与诸葛亮正好能成为完美的搭档。庞统的早逝是对刘备集团的一个极大打击,但是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正史中的庞统是自己作死的。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当时诸葛亮主要是管内政,在军事上,刘备还是更听庞统的,于是就去找庞统聊聊对这事的看法。庞统就对刘备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但是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到了葭萌关。
第二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但是此时蜀中各层也已经反应过来了,在层层抵御下,刘备集团推进极为缓慢,不得已,到公元214年的时候,刘备调整战略,想加快进度,就从荆州把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调了过来,准备几路大军一起围攻蜀地。
而此时刘备则已包围雒城。身为军师的庞统亲自率众攻城,不幸被飞箭射中而死。这里就有一点好奇,按照正常的观点,军师谋士不应该都是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吗?为何庞统要像一个将军一样亲自冲锋陷阵呢?这里历史上说法很多,各种阴谋论就不说了,现在列出几种看法。
第一:自我压力
数年时间都没占据蜀地,而且刘备还从荆州调来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人,其实就变相的说庞统的计策已经出了问题;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完全不逊于诸葛亮,所以庞统才如此急切的想要攻下雒城。
第二:证明自己
这与庞统早年的遭遇有关,庞统早年曾跟随过周瑜,周瑜本质上是一名军师谋士,但同样也英勇善战;至少在周瑜还在世之时,周瑜的名气远超诸葛亮等人,庞统自命有王佐之才,所以也想成为周瑜那样的儒将,而不单单是为主公出谋划策的军师。
第三:自身能力
其实在宋朝之前,绝大部分文人除了学习经书之外,还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孔子就是个箭术高手,徐庶这样的也是不少,庞统自然也是精通骑射的,可惜还没等庞统成为司马懿一样的人物,就死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就不一一列说了,现在看来,对刘备损失最大的就是徐庶的离开和庞统的早逝,如果这两人能成长起来,绝对是能统御一方的帅才儒将,和关羽、张飞等人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其实刘备集团最缺的,就是周瑜、曹仁那样的大帅之才;本来关羽有很大的可能性,却终究没能完成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