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的体会
不过,我很庆幸我读过这些书。鲁迅曾经创造过一个场景,在一个封闭的密室里,所有人都在睡觉。这时,房子着火了。我们是应该叫醒他们,让他们在绝望中死去,还是让他们在美妙的梦境中死去?如果一定要选择觉醒,虽然知识给我带来了自觉的觉醒,但也让我体会到了想象的无比幸福和认识别人的满足感。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是一个资产阶级,他的富裕和贵族的逐渐没落使他有幸进入贵族社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尊重。另外,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小时候,妈妈睡前的一个吻,曾被他认为是人生的一切。此外,他从小就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读了很多书,虽然全身上下都在不断质疑自己是否有写作能力,是否有人生价值。
他写的《逝去岁月的回忆》共1800多页。我花了一个暑假才看完,但感觉特别值得。似乎人注定是无法相互理解和孤独的,永远只能知道别人的冰山一角。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才是真正的我。别人在身边,我会一直迁就别人,无法理性思考。但是,看了《逝去岁月的回忆》,我想我知道了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是如何理解的,他是如何度过一生的。他在这本书里写下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许多贴切的比喻,描述了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可能我对朋友的了解远不如对他的了解,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了。他只想写自己的书。
正如他所写的:“真正的艺术,诺布尔先生会称之为文学爱好者游戏的艺术,伟大之处在于重新发现和再次把握现实,在于让我们知道这个远离我们所见所闻的现实,以及这个越来越不可理解、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现实与我们用来取代它的世俗知识。这个我们可能到死都不知道的现实,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高三了,生活中总有感触,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我实习的时候,在公交车上,在学校,我认识的一些人在你面前突然变得那么老,而在这之前,他是那么光鲜亮丽。
普鲁斯特写道:生活在我们看来就像一个童话仙境,我们可以看到婴儿变成少年和成人,弯腰走向坟墓。似乎通过一些永恒的变化,我们觉得那些每隔一段时间被提取的人类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觉得我们跟他们一样遵循这个规律。他们还是他们,因为他们变了那么多,也因为他们还是他们,他们不再是我们以前看到的样子。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通过他,我发现了我一直没有发现的现实和我无法描述的感觉。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不仅为读者再现了客观世界,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对讲故事、解释情节、刻画人物不感兴趣,而是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分析。
如果孤独能在春天回归时绽放,那它应该是青春里最灰暗的花朵,终将在阳光的温暖中枯萎。但脆弱的往往是青春,不可能与青春信守任何承诺——即使当时的誓言历历在目,也同样冷漠。
香榭丽舍大街的常春藤爱上了玫瑰色的晚霞,于是每天的等待,就像“我”对于希尔伯特,只属于青春的爱。日落时分,所有人都知道还有24小时的漫长旅程才能再次相见,却天真地幻想着只要尽力挽留就可以避免告别,最后却成了现实的奴隶,匆匆告别。也许不是爱情,而是青春点燃的心灵悸动,多少灵魂的碎片散落在我们初次相遇的地方,总让人回到相遇发生的地方,拾起这个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孤独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的青春是仓促的,就像早已过时的三流言情小说。第一页,有一对满怀希望的恋人,一页一页,十年二十年...在书的最后,他按照日常的惯例在养老院里走着,跌跌撞撞,也没有人和他说话,因为他已经老到什么都忘了。青春的痛苦大致如此,或许只是因为最快被发现的美,才是最容易无聊的美吧!而因为那段残酷可怕的时光,我一点一点的攫取着青春的美好。虽然这些美好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只是一种华丽的幻觉,即使充满暧昧的暧昧,最后也只会是无望的幸福。就算我什么都有,也不能把青春一直黑下去,只好慢慢看岁月,把头发换成白发。
但青春停留在潦草的练习本上,上面写满了希尔伯特的名字和地址。她一遍又一遍地倾诉,不是为了结局,而是徒劳而苍白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这本书会无缘无故地落到她手里,这样在她心里徘徊了这么久的折磨终于有了回报。可惜,除了岁月,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些无缘无故的事可能发生?
毕竟总有一天,回忆会占据整个空虚疲惫的心灵。他知道青春的爱情就像佛罗伦萨的春天,开满了纯洁的百合和银荷,但永远没有人会去采摘,因为完美永远是一种幻觉。花季过了,就凋谢了,散了,心碎了,就扔在我们面前。总会明白,就像普鲁斯特一样,人只能让世界变得复杂,却无法让世界变得简单。
生活中最难找到的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而是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正确答案。放弃是最容易做到的,所以走过青春的人,往往都是两手空空,只是满怀回忆,奔向命中注定的路。
幸福不是一瞬间就能体会到的,就像青春很难用爱情来计算,因为片面永远不可能是一切。如同我所钟爱的槐树路,槐花飘渺的清香已经消失,枯萎的秃枝和嶙峋的树干依然存在,仿佛在挽留,仿佛暮年的老人只能靠记忆来悼念逝去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谁又愿意牺牲所有的未来和无限的希望,只为了从前那动人的凝视而微笑?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里也有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威尼斯,只能用无数记忆的桥梁连接起来,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优雅和极致的美,难以触碰,无法拥有;类似香榭丽舍大街,有过太多琐碎的故事,却埋葬了太多华丽的青春。而青春给我们的,只是一张残破泛黄的老照片,和人生一样,永远无法掌握。
那么,在普鲁斯特眼里,青春就是一连串的虚情假意,刻骨铭心,刻骨铭心,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消失的命运。落入猖狂岁月的风暴,对玉毫无怜惜,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糟蹋。普鲁斯特毕竟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所以他可以微笑着接受和记录浪漫岁月里无情的青春。
但是,离开《往事追忆》和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中,当岁月渐逝,时光落寞,没有青春的痕迹,谁会守在有人归乡的林荫路边,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出现的人?
阅读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读三遍《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次美妙的心灵漫游。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静静地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繁衍成长为一个宽广深邃的花园。
《往事追忆》是我读过的最长最散漫的小说。它没有严谨的故事,也没有除了马塞尔以外的人物。但是没有一本小说让我如此着迷。我仿佛面对着一座结构精致复杂的巨大宫殿。我推开看似普通的门,发现里面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鲁斯特以其精致、细腻、微妙构筑了广阔的气势。
《追忆似水年华》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它不仅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生活和人情,而且记录了作者追求自我和理解自我的内心体验。除了叙事,还包含了大量的感受和评论。整部作品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了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一棵树枝交错的树。可以说从一部主要小说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的独立小说,也可以说是几首主题曲交织而成的庞大交响乐。
小说中,叙述者“我”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占据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记忆展现的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大量小说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一件事诱导另一件事,一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作品联想的自由顺畅局面。在这部小说中,“生活只是一系列孤立的时刻。有了记忆和幻想,很多意义浮现,然后消失,然后再出现。”像一连串的波浪在海里跳跃。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丰富的知识。书中大量的语录贯穿了欧洲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或者世界通史,让你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正是这个原因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是我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触摸,去感受。书中充满激情却又压抑的感情甚至让我感到窒息。
读《追忆似水年华》自然让人想起雨果的一句话:“比海洋和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一生并不太曲折,人生阅历也不太丰富,生活中所见也有限。他没有高尔基坎坷的少年岁月,也没有杰克·伦敦、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大概会很平淡。但在他的小说中,他打开了心灵的大门,用自己不由自主的回忆,把这平淡的生活写得曲折而精彩。心灵的丰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心的世界是最神秘最浩瀚的,世间万物都可以包裹在心的世界里,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横溢、博大精深的艺术家才能为世界破译和展示世界,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的真实世界在回忆中,因为回忆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存在。然而,现在的时刻往往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被错过,直到成为回忆,它才显示出真正的价值。记忆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对某个细节或某个场景的主动回忆。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因为一个小的感觉与过去的经历吻合,从这个小的感觉开始,回忆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眼前展开。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很有特色。对于作品的结构,序言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圆拱”。斯旺和盖尔芒特家族的两条线索在作品中发展,最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建筑家族史。普鲁斯特的文笔也相当优美,特别善于运用比喻,把各种小事和内心感受描绘得具体而真实,即使是中译本也无法使其褪色。
总之,要真正领略《往事追忆》的魅力,只能自己去读。虽然普鲁斯特的写作有时候给人的细节太多?啰嗦的感觉,但是只要你耐心看完,一定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