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生活中拜金主义的现象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腾飞,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高化,满足个人的某种私欲,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扩张;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腐朽文化和消极书刊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兜里的钱也多了自然是好事,但钱多怎么花可是大学问,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来说,从国民经济大局来看,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传家宝,依然是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色社会主义最动听的旋律。

可以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越来越大胆地牵动人们的衣襟。在许多人眼里,斗富、显阔、纵欲被称为“潇洒人生”、“过把瘾就死”;把大款、大腕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和腐败的源头。

诱发因素

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 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 ,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

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先权衡利弊再救人;看到歹徒抢劫,先谈好价钱再去抓歹徒,等等。

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与财富和经济活动的符号化也有一定关系。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表面上是对金钱的崇拜,但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一个贪图享乐、极端自私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拜金主义。

有人提出女孩“富养论”,认为只有金钱之“盾”,才能抵御拜金之“矛”。此论有失偏颇,因为并非家家都有此盾牌,况且怎样养才算“富养”?

“富养”会不会导致娇生惯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同为孩子们创造一片纯净的天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抵制拜金主义,恐怕也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