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
1982是爱丽丝·沃克事业的巅峰,她出版了小说《紫色》。《紫色1983》获得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个奖项:普利策小说奖、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家协会奖。从65438到0985,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把它拍成了电影。电影在爱丽丝的家乡上演时,爱丽丝受到了家乡人的热烈欢迎。《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黑人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这本书由94个字母组成。主人公西莉亚写给上帝的信,西莉亚写给姐姐内蒂的信(已归还),内蒂写给西莉亚的信,西莉亚爱的女人沙格的信。故事的背景是爱丽丝·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部的乡村佐治亚州。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14岁的黑人女孩西莉亚被继父强奸,她的两个孩子被继父送走。后来,西莉亚的母亲去世,继父改嫁。西莉亚嫁给了X先生,一个有四个孩子的鳏夫,她的妹妹妮蒂被迫逃离并搬到了非洲。西莉亚被X先生百般虐待,但在X先生的爱人沙格的爱和帮助下,她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人。在艺术技巧方面,《紫色》采用了传统书信体小说的形式。但艾丽丝·沃克突破了以往书信体的基本思想和创作原则,不注重细节和真实,而注重夸张和变形,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和诗意。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许多重要的女性作家开始尝试建构和解构女性自我,如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1970)和玛丽安·黑塞的《演讲之家》(1975)。这些作品的出现,说明以男性为主。《紫色》在叙事技巧上的独特性还体现在艾丽斯·沃克对语言在叙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上。西莉亚的南方农村黑人方言(她唯一懂得的语言)造成了一种直接而真实的效果,但同时也刻意让读者与叙述者的环境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局外人,是陌生人,他们说的是另一种语言。通过强调西莉亚和内蒂使用的不同语言(内蒂受过教育的语言来自外面遥远的世界),强调叙述者的转换,所以内蒂信的出现使西莉亚有了对话的可能,使故事继续发展,使西莉亚与上帝的对话顺利地转化为西莉亚与人的直接对话。随着西莉亚的成长,西莉亚的语言和思想也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