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何敬之的诗《三门峡》全文?

全文:

看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

神之门险,鬼之门窄,人之门之上崖为百丈崖。

黄水拍门千雷,大风万里去东海。

看三门,三门开,黄河会东流,一去不复返。

昆仑山高莽山矮,王禹马蹄长满青苔。

马走到“门口”就看不见自己的家了,门前留下一个“梳妆台”。

梳妆台,千百年来,谁在梳妆台上?

乌云遮镜,黄水吞金钗。

但是我看到了,我就去流眼泪了,但是我没有看到。黄河的女儿来打扮了。

穿好衣服!穿好衣服!——黄河的女儿白发苍苍。

扯断“三千尺白发”,愁杀万年黄河!

去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你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起红旗,天地就开了。历史书都是书。

来源:中国著名诗人贺敬之《三门峡之歌》。

扩展数据:

背景: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形势的恶化,资阳建始被迫南迁,学校决定退回部分低龄学生。诗人臧克家带领第五剧院文化服务团来到学校,成为学校的一件大事。当时,臧克家只有34岁,是和妻子一起来的。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诗人的何敬之,觉得诗人如此高大,一种神圣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听说臧克家是山东人,当他听到山东口音时,他感到非常亲切和自豪。

在欢迎臧克家的仪式上,何敬之挤到人群前面,眼睛紧紧跟随着诗人,听着诗人亲切而真实的乡音,欣赏着诗人演讲时激昂的场面,看着诗人演讲时的手势,连诗人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当时的贺敬之非常喜欢诗人的战地抗战诗,短小精悍,铿锵有力。为了把田间的诗随身携带,他把诗页的空白处都剪了下来,可见他对田间的诗有多热爱。臧克家来了以后,贺敬之对诗歌更加着迷了。

1938年底,何敬之带着流亡师生从湖北浚县出发,走过陕南,绕道进入四川。此时学校已更名为全国第六中学,总校在绵阳,何敬之所在的分校在梓潼县。此时的贺敬之已经逐渐成熟。在梓潼,他更积极地参与救国活动。

他和同学们举办了“前进读书会”,还发起创办了墙报《五鼎》,阅读进步书报,讨论时局。从15岁到16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进步的政治和哲学书籍,以及许多中外进步的革命小说和诗歌。他几乎能写下他得到的所有诗歌。

主课之外的民主氛围,进步书刊,革命诗词,逐渐成为何敬之生活中的主食。他开始学习写散文、小说、诗歌,并开始向重庆、成都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报刊投稿,包括《三门峡歌》,作品多有发表。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奠定了贺敬之一生从事这一职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