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道教经典包含艺术内容?
明代《道藏》中有两部道乐谱,一部是南宋的五音仪轨,一部是大明帝国的焦璇运动。除了道藏,还有很多零散的道藏乐谱。在绘画上,很多道经都配有插图或系列画。比如《太平经》中,84卷有6幅成人思想图,99卷有龙图,100卷有东墙图,101卷有西墙图。道经中的人物篆书也有人物和绘画。书法方面,书法和书法有很多联系。比如《凌轩洞玄门大义》这本书讲的三元法、八社法、八体六篇法等等。描述了《仓颉》的造字、《蒙恬》的制笔以及中国字体的演变等。,并探讨了一些书法理论。此外,一些道经还记载了道教关于建庙、造像、缝冠的各种规定。如《三窟宝被关营》等书都涉及到古代建筑、雕塑和服饰的艺术内容。道教文学经典也很让人印象深刻。历代高导都为后人留下了充满道家色彩的文集,如陶弘景的《陶隐居文集》、吴昀的《宗宣先生文集》、杜光庭的《广成文集》、汪哲的《重阳全真文集》、张玉初的《仙泉文集》等等。道教文学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文学形式,如台阶虚词、绿词等,常被外国人采用。道教文学经典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宝库,而且对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是第一科进士,先后在仁宗、英宗、宗申、哲宗四朝任职。他编纂《通鉴》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皇帝提供信息;二是振兴编年史,成为家书。他认为“自春秋以来,至《五代史》已有1500卷的史籍,各代不能排第一,岁末不能总结历史”(《资简表》),所以“常欲删其要义,使之为编年史”(《通鉴外集序》)。这显示了他改革传记文体和重建编年史的意图。《通鉴》的编纂始于仁宗、嘉库年间。司马光首先编纂了战国至五代重大事件年表,名为《纪年》,共分五卷。然后写成《同治》八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秦二世三年。英宗对此非常重视,便命司马光于至平三年(1066)在亭中选贤任能,* * *编《历代王公大臣事迹》。此后,宗申把这本书命名为《子同治简》。协助司马光修史的历史学家有刘攽、刘舒、范祖禹等人。他们将编纂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编纂条目集,即按时间顺序对条目进行标注,然后选取史料作为注释;第二步,组织长编,也就是按簇写正文,其实就是书的草稿;第三步,定稿。这一步,主编司马光负责审查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系,最后写成一本书。《通鉴》已编辑19年,其组织方法可视为史书编纂中集体协作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