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的要点是什么?

普鲁斯特小说创作的主要成果是多卷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共7卷,15卷。从1905开始,到作者去世前完成。1小说《天鹅楼之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响冷淡,一些著名出版社拒绝出版,作者自费出版。后来《天鹅楼之路》逐渐得到文艺界的欣赏。《法国新评论》杂志和出版社的负责人安德烈·纪德在给普鲁斯特的信中说:“拒绝出版这本书是《法国新评论》最严重的错误,也是我一生的遗憾”。于是,各大出版社竞相与普鲁斯特签约,以期获得这部多卷本文集剩余作品的出版权。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战争结束后,第二本小说《花中少女旁》于1919年出版,并获得贡格尔文学奖,使普鲁斯特声名鹊起。此后,第三部小说《盖尔曼之家》和第四部小说《索多玛和戈梅尔》相继在1921和1922出版,而最后三部小说《女囚》、《逃亡者》和《往事重现》则在普鲁斯特死后的1923出版。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小说。该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既对社会生活和人类世界进行了真实的描述,又记录了作者追求自我、认识自我的内心体验。除了叙事,还包含了大量的感受和评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贯穿情节线索。它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大量人物事件穿插描述,犹如一棵树枝交错的大树。可以说很多其他的独立小说都是由一部大小说衍生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由几首主题曲交织而成的庞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小康多病的年轻人。他从小对书籍和绘画有着特殊的兴趣,也曾尝试过文学创作,但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经常参加茶会、舞会、招待会等时髦的社交场合,并与一位富有的犹太商人的女儿吉尔伯特坠入爱河,但很快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去过他的家乡贡布莱和海滨胜地拜克疗养。他认识了另一个女孩阿尔贝提,并发现阿尔贝提是同性恋者,所以他决定娶她,以纠正她的异常心理。他把阿尔贝蒂娜关在家里,但阿尔贝蒂娜设法逃脱了,于是他四处打听她,寻找她。后来,我得知阿尔贝提摔死在马背上。在悲痛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是写作,他经历的喜怒哀乐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找回他过去失去的东西。

小说中,叙述者“我”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占据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故事的叠加,描写了许多人物的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有迷人优雅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特夫人,有道德沦丧行为丑陋的变性男爵查理乌斯,有放荡不羁的儿子斯旺,有被别人公开支持的女人,等等。小说中对贵族家庭格尔曼之家和犹太富商斯旺之家的社会活动和人事变动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和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反映了贵族的衰落和瓦解以及大资产阶级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此外,小说还描述了一群与上层社会有联系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受到挫折,但他们的作品却永存。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状况和作者的艺术观点。小说的另一部分聚焦于下层工人,他们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家庭的听差、仆人和杂工。虽然出身贫寒,但往往比主人更有修养。

这部《追忆似水年华》的长篇巨著通过几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和人情。因此,一些西方评论家将其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浪漫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而且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对讲故事、解释情节、刻画人物不感兴趣,而是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分析。比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特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顿时击碎了他长久以来对贵族的幻想。他意识到,过去吸引他的只是名字,而不是现实世界。在叙述者与阿尔贝提的交流过程中,也引发了他对爱情、夫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并使他体验到“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走不出自己,只能通过自己去了解别人,其他的说法都是骗人的。”叙述者在描述了格尔曼家族和天鹅之家的人事变动后,从这些变动中得出一个结论:世间万物都像木偶一样运动,时间是指挥他们活动的领导者。

这部小说还通过描述一个作家的经历,一首奏鸣曲或一幅画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文学、音乐和艺术的看法。总之,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融入了叙述者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思考和分析。它们相互触发,相互丰富,从而形成了物我有,物我有,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长篇作品,除了1中关于天鹅的爱情故事外,其余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我”的记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小说开篇,叙述者“我”从床上醒来,在如梦似幻的状态下思考。此时,在一杯茶和一份点心的触发下,他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贡布莱小镇,以及小时候在姑姑莉欧妮家里的生活。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格尔曼和斯旺两个家庭,引出了各种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通过叙述者的回忆深入挖掘,逐步推进,最终完整呈现。也就是说,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再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过去世界:

“我送了一勺茶到嘴边,一小块点心泡在茶里。混合着点心的果汁刚碰到我的上颚,立刻有一股震动传遍全身。我注意到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寻常的变化,一种奇妙的快感侵入了我。它是独一无二的,超然的,我不想暴露我的根源。一瞬间,我不再关注生命的辉煌,它的灾难不再能伤害我,它的短暂也成了一种飘渺的东西。新的感觉就像爱一样,让我充满了一种珍贵的本质,或者说,这种本质不在我身上,它是我自己。我不再觉得自己平庸,无足轻重,也不再觉得自己要死了。

这种无所不能的喜悦从何而来?感觉跟茶和小吃的味道有关。但是,它无限超越了这种味道,两者的性质确实不同。它从哪里来的?这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抓到?""...突然,记忆回来了。这种味道是我阿姨Leonie以前给我的那种玛德琳点心。星期天早上在贡布莱,我去她的宿舍吊唁。她给我这种点心,先泡在她自己的一杯茶或者菩提茶里。

我已经认出了我姑姑经常泡在她的菩提茶里带给我的玛德琳点心的味道。她卧室所在的那条街上的灰色老房子立即像剧院布景一样升起...和房子一起的还有小镇,从早到晚各种瞬间的样子。那个广场,总是在午饭前派我去找它;街道,我在这些街道上跑步,买东西,乡村道路,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在那里散步...我家和斯万先生家花园里的花,维沃纳的睡莲,村里善良的村民,他们的小房子,教区的教堂,整个贡布莱和周围的一切,都显示出它们独特的形状,成为真实的东西。小镇和花园一样,从我的茶杯里跳出来。"

普鲁斯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流逝,社会在消亡,人在衰老,人在死亡,一切物质的东西都被时间侵蚀,失去光泽,最终消失。只有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才是真正的存在,世界上“真正的天堂是失落的天堂”。那种人的头脑感受到的东西,它们要么被意识头脑暂时遗忘,沉淀在人的意识底层;或者是现在被其他感情覆盖了,暂时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但他们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天,在一些外界感受的刺激下,他们会觉醒,从意识深处浮现,从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浮现,上升到意识意识的表层。这时,这个被感知的外部世界复活了。而艺术创作就是以人们内心感受的东西为原料进行再创造。“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和理解的生活,因此也是唯一真正经历过的生活,就是文学。”“即使是无足轻重、无意义的事情,只要被感受到,被重新创造,就不再无足轻重。它变成了生活和艺术的全部。”

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免受时间的侵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同时,也只有在艺术创作中,过去度过的空虚痛苦的日子才会有新的意义,才会有新的光彩。这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与柏格森的人生哲学和直觉主义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建立在柏格森哲学基础上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只有回忆和再现过去的感性经验,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这反映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状态。面对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他们不满足于现实的丑恶,找不到改造现实的正确途径。所以他们避开现实世界,躲在主观世界里,用回忆代替当下的现实,用内心的感受代替实际的行动。这当然不是干涉生活的积极态度,他们的世界观也是理想化的。普鲁斯特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但他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创新了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开启了欧美当代小说创作的新篇章。特别是他非常重视对人的心理分析,善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普鲁斯特全新的小说艺术在他生前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在他死后大约40年,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被奉为现代小说大师,这与意识流手法在60年代文坛的广泛应用和高度关注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法国文学史上并没有用意识流这个名称来评价普鲁斯特的作品,但把他的小说创作视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已经成为西方文坛和学术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