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得天花死的黄上

是顺治帝。

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作为烈性传染病的瘟疫极易流行,并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我国古代有关瘟疫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已有体现。而联系到古代宫廷,特别是清代,  天花(中医称“痘疮”)则是紫禁城中谈虎色变的头号瘟疫。天花在中原地区早有流行,晋朝时就已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所以相对于关外的满族人,中原汉族人对天花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清初,入关的满族人畏惧天花远远超过了畏惧明朝军队和农民起义军。而顺治、同治两位清朝皇帝,都死于天花,康熙皇帝则是因为幼年出过天花才当上皇帝的。

17世纪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疫情席卷亚欧大陆,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当时中国北方是天花的重灾区之一。这一时期,恰逢清政权在关外骤然崛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三年(1618)九月,努尔哈赤起兵四万征讨另一个强敌部落——蒙古叶赫,曾挥兵直入发生“痘疫”的乌苏城,收降三百户。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天花更加猖獗流行。身为君王的皇太极不得不常常离开宫中,出外避痘。盛京(今辽宁沈阳)城外的长宁寺一度曾是皇家避痘的重要场所。除了躲在深宫不出,皇太极还常以打猎的名义,带上眷属粮食,跑到大山里去“避痘”。天聪五年(1631)六月,大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玛病逝。当时天花流行,皇太极正在“避痘”,想从避痘所前往代善住处慰问。代善连忙叫人阻止,皇太极却执意前往,最终协商结果,两个人跑到十里以外人烟稀少没有痘疫传染源的荒郊野外,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君臣会面。

崇德七年(1643)九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政治权力的争夺旋即展开,最终达成平衡,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地继承了帝位,他就是顺治皇帝。不久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入主北京。顺治皇帝成为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生命也面临着天花的严重威胁。

当时满洲八旗官兵刚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间进入温暖的关内,体质的差异及对气候的不适,更容易被天花感染。许多人没有死于疆场,竟死于天花。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朝军队准备入关,大军出发在即。肃亲王豪格心惊胆战地对另一位将军说:“我还没出过痘,这次出征,令我同往,难道是想让我去送死吗?”顺治六年(1649),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名将多铎死于天花,年方三十六岁。

而在宫廷之中,也有许多人死于天花。顺治皇帝生有八子六女,没有活过八岁的就有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过半数。由此也可见天花在宫中肆虐到何种程度。

其实早在未入关前,清朝统治者们就已颁布了许多相关的民间防痘法令,各旗设有专门“查痘者”,负责贯彻实施。一旦发现出痘之人,立即发往远处隔离。皇太极时,最初定为百里之外。后来觉得太远,改为六十里外,顺治入关后,又改为四十里、二十里外。顺治二年(1665),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在一份奏章中提到:凡民间有出痘的人,立即迁出城外四十里进行隔离,以防传染蔓延。当时甚至一些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等症状与天花相似的患者,也被一刀切地迁出城外。

清初,在人口户籍管理方面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管理办法,居民分为“熟身”与“生身”。“熟身”是指出过天花或经历过天花的人;“生身”就是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源的人。政府规定:一旦发生疫情预报,“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

蒙古各部落一向被清朝视为最可依赖的力量,早在入关前,和睦蒙古已定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清太宗皇太极立下规矩,每年蒙古各部落首领都要入朝觐见皇帝。即使在天花流行时期,太宗也坚持执行。天聪九年(1635),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农济等入盛京元旦朝贺,皇太极欲亲往送行,土谢图济农等极力劝止。最后皇太极还是象征性地率诸贝勒大臣出北门,送客人们到演武场才回去。到了顺治皇帝,由于畏惧天花传染,竟然破坏祖制,不再接见“生身”身份的蒙古王公。顺治三年(1646),蒙古喀尔喀旗萨克图汗、岱青哈谈、巴图鲁青台吉等来朝,按照惯例本该由皇上赐宴,然而因为畏惧天花,只是由礼部出面迎接,设宴招待。因为惧怕天花传染,顺治皇帝从亲政第八个年头起,竟然连续六年没有接见前来朝见的蒙古王公。

顺治皇帝对天花的畏惧,超过他父亲皇太极。除了宫中避痘,在天花盛行时,还避痘于南苑。更为严重的是,为了避痘,顺治皇帝甚至会停朝。顺治八年(1651),京城天花大爆发,顺治皇帝携太后、皇后跑到遵化(今河北遵化)一带的山中“行猎”。十月出发,十二月才“回銮”。皇帝行猎通常在秋天举行,冬季行猎闻所未闻。显然行猎不过是少年天子的一个堂皇的托词。

顺治皇帝一生都在躲避天花,但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顺治十七年(1660)底,京城已在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春到来。这时从宫中传出了消息,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为此清廷上下做了最大的努力,最好的御医被召到了养心殿。为了祈祝皇上平安度过大难,宫中供奉了痘神娘娘,民间传统的为过春节所挂的春联、已贴的门神、张挂的彩灯全部被撤下,同时谕令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顺治皇帝还是被天花夺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