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如何借助神鬼故事映射社会现实的

《西游记》是一部借助“神魔”二字来表达现实意义的“现实小说”。与前阶段的对神魔倾向的理解,现在则更倾向于反映现实了,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的。

从孙猴子说起,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真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种种特点,乃至如信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遵守“男不和女斗”的规则。

从这些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在借助孙猴子这个形象来影射当时现实生活中原型之人的。悟空的这等困境,实则暴露出统治阶层们不加管教、保护自己,保护手下我不正之风。反映了当时黑暗政治环境后的无力和无奈。

凡是有后台的妖精都被救走了,凡是没后台的小妖都被打死了;凡是没后台但有本事的都被大仙收复当保安了,凡是没后台也没本事的都被打死了。

人都是欺软怕硬的,欺负没本事的没后台的怕有本事有后台的;领导都是要名字的,喜欢服软的手下(唐僧总是偏袒八戒,就是因为八戒嘴甜);凡事不是出力就能讨好的,都要听从领导的安排(三打白骨精)。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西游记》以整整七回写美猴王孙悟空出世及其大闹天宫作为全书故事的开始。小说开头写道,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

结义六大魔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原著作“神珍”),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猴王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七个兄弟结义七大圣。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又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双方争持不下,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战。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把金刚镯从南天门扔下击中悟空。猴王被擒。玉帝命天兵刀砍斧剁、南斗星君火烧、雷部正神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

写作背景: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