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月》结合剧情小说阅读总结了哪些主题?
”一束月光透过狭窄的窗户射到那人身边。但是房子还是黑的。那是煤的黑,焦炭的黑,矿工脸的黑。“从描述环境开始。很明显作者是要写矿工或者关于矿工的故事。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用了三个排比,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狭隘压抑的氛围。
在中秋节的晚上,矿工不能享受家庭团聚。他非常想念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只眼睛瞎了的女人,在男人眼里,简直就是月亮。”这并不是作者的刻意做作,因为从爱的角度来说,丑就是美。而嫦娥的这个比喻也写出了相隔的距离。他把矿上的月饼分成四份。他只咬了一口自己的那份,再也吃不下了。他想把月饼留给家人。然而,就在那一天,矿洞坍塌了,他成了受害者。
死去矿工的妻子来到矿上,拿到了抚恤金,但这个老实胆小的女人居然把钱烧了。“一小堆钱,她烧了一夜,终于烧光了。”你可能觉得这里不真实,但是没有意义。一个女人家里还有孩子,不能不考虑孩子和自己以后的生活。这真的可以理解为作者用的一个小伎俩——如果这里写的是一个女人拿了钱回家了,那么这个作品就没有亮点,顶多是个悲剧事件。聪明的作家周海亮写了一个女人烧了钱,从而掀起了人性和情感的高潮。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买不到人的生命和尊严,尊严和地位无关。人没有钱也能活,不能失去尊严。当然,她不可能不考虑家庭和孩子需要这笔钱,但最终尊严战胜了谦卑,于是她点燃熄灭,熄灭又点燃,表现出内心的纠结。
悲痛中,这个女人的另一只眼睛失明了。"女人的世界从此变得像矿井一样黑暗。"死去的矿工在煤矿老板眼里可能还不如一只蚂蚁,但在女人眼里,丈夫就是她的天空,她的太阳。没有了丈夫,她的世界将陷入永恒的黑暗,这是煤矿坍塌造成的。女人讨厌这种吃人的矿。于是女人告诉大儿子大狗,饿死了也不能挖煤。
“大狗坚决地点点头,胸前的肋骨凹凸不平。”这段简短的描述令人动容。“肋骨参差不齐”,描绘大狗很瘦,明显营养不良。矿工们在煤矿里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但他们的家人仍然无法得到生活保障。这首《起伏难平》也写了大狗的不安。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父亲被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和弟弟,谁管?作为长子,我当然要肩负起这个重担。
于是大狗放弃了高考。“他说,妈,我得出去挣钱。”“那时候,大狗的下巴上已经长出了男人的胡子。”作者不写大狗多大,而是用这个细节来描述。“男人”和“胡子”是责任和气魄的字眼。
虽然大狗在妈妈面前保证不再挖煤,但在文章的最后,很明显大狗又走上了爸爸的路,他的承诺只是为了让她有家的感觉。大狗不怕死吗?当然不是。除了挖煤,他还能去哪里找工作?只有煤矿,无论大小,只要是个人,只要能挖煤,大家都来。
“外面有人敲门,大狗要下矿了。走出屋子的大狗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床,发现床上挂着一个方形的月亮影子。”类似的场景,不过这次是大狗。大狗会像它爸爸一样出事吗?这方月影让我心抽搐。
毫无疑问,周海亮在写这篇文章时用心了。也许他真的去了煤矿,也许他看了煤矿事故的报道。矿工的身份卑微,矿工的生命像蚂蚁一样廉价。但他们心中的爱和责任是沉甸甸的,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你可以想象,当周海亮写这篇文章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同情、痛苦、尊重和钦佩。也许他写的时候也在流泪。
在这样一个几千字的短篇中,周海亮惜字如金,却一点也不薄。在人物塑造上含蓄,在剧情推进上沉稳。方寸之间,他可以转身,一次次高潮。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源于他精湛的写作造诣,更源于他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巧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