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关于马的故事?

布冯的马

原文

人类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崇高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种英勇而野性的动物——马:它与人分享战场的劳动,分享战斗的荣耀;它和它的主人一样,有着大无畏的精神,面对危机,它慷慨大方;它习惯于听到武器战斗的声音,热爱它,追求它,受到和主人一样兴奋的激励;它和主人在一起也很开心:射击的时候,表演武术的时候,跑步的时候,它也是精神饱满,神气活现。然而,它的温顺不亚于勇敢。一点也没有显示出它的凶残。它知道如何克制自己的动作:它不仅屈服于司机的控制,而且似乎在观察司机的颜色。它总是根据来自主人表情的印象,忽急忽缓地停下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这自然是一种放弃自我,遵从他人意愿的动物。它甚至迎合别人的愿望。它敏捷而准确地表达和执行他人的愿望。人们想让它感受到多少,它就能感受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处于正确的程度。因为它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力为他人服务,甚至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为了更好地服从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匹天赋被开发了的马,是一匹自然品质被人为改良了的马,是一匹早年被养大,后来被训练成供他人驾驭的马。它的教育以失去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结束。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化已经如此普遍和漫长,以至于当我们看到它们时,我们很少处于自然状态。他们在工作中经常佩戴马鞍;人们从不释放他们的羁绊,即使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们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行走,它们身上总是带着被奴役的印记,而且常常带着劳动和痛苦赋予的残酷痕迹:它们的嘴被甲胄弄得变形,它们的腹侧留下了伤疤或被马刺刮伤的疤痕,它们的蹄子都被钉子扎穿了。他们的姿势都很不自然,这是他们习惯性的羁绊留下的标志:现在摆脱羁绊是徒劳的,他们永远不会因此而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是那些处于最和谐的奴役中的马,那些被喂养和崇拜只是为了炫耀和显赫的马,那些戴着金链子的马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心。他们的额头上覆盖着华丽的发绺,脖子上编着细细的辫子,上面铺着丝绸和织锦地毯。这一切,比马脚下的马蹄铁还要侮辱马。

自然比人工更美;对动物来说,自由运动构成了美丽的天性。看看在南美各地自由繁殖和生活的马:它们行走,它们奔跑,它们腾跃,它们无拘无束,无拘无束;他们以无拘无束为荣,他们回避与人交往;他们不屑于被照顾,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合适的食物;他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跳跃,吃着四季如春的气候提供的新鲜产品;他们既没有一定的遮蔽处,也没有除了谜一样的天空之外的任何遮蔽处,所以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种空气比那些我们压缩了他们应该占据和禁锢的空间的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净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他们中的大多数更强壮,更轻盈,更有活力。它们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美,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只有人力所能赋予的,即技巧和魅力。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是凶猛,它们只是英勇和野性。虽然它们比大多数动物强壮,但它们从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懒得和对方搏斗,只是把它们赶走或者踩死。他们也是群居行走,之所以聚在一起,纯粹是为了群居的快乐。因为他们无所畏惧,不需要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而是彼此依恋,依依不舍。因为植被足够它们的食物,因为它们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它们的食欲,因为它们对动物的肉没有兴趣,所以它们永远不会与其他动物争斗,也不会互相争斗,更不会争夺彼此的生活资料。它们从不追逐一只小动物或抢夺同类的东西,而这种事件是其他食肉动物通常互相争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相处,因为它们的欲望普通而简单,它们有足够的生活资源避免互相嫉妒。

在所有动物中,马的身材高大,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最匀称漂亮的;因为,如果我们把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比较,就会发现驴太丑了,狮子的头太大了,小牛太瘦太矮了,和它笨重的身体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最大的动物,比如犀牛、大象,可以说只是未成形的肉球。下颚过度伸长是动物头部和人类头部的主要区别,也是所有动物最卑微的象征;但是,马的颚骨虽然很长,但是看起来不像驴,像牛。相反,它的头部比例虽然整齐,但却赋予了它轻盈的外观,而这种外观恰好与颈部的美感相得益彰。马一抬头,似乎就想超越自己四足动物的地位。以如此高贵的姿态,它面对面地看人。它的眼睛闪闪发光,眼神很坦诚;它的耳朵也长得很好,不太大也不太小,不像牛的耳朵太短,驴的耳朵太长。它的鬃毛刚好衬着它的头部,点缀着它的脖子,给它一个强壮而英勇的外表;它下垂而繁茂的尾巴覆盖并漂亮地结束了身体的末端:马尾辫与鹿和大象的短尾巴有很大的不同,驴、骆驼和犀牛的秃尾巴是由浓密而长的鬃毛制成的,好像这些鬃毛是直接从臀部长出来的,因为有鬃毛的小肉堆很短。它不能像狮子一样翘起尾巴,虽然尾巴是垂下来的,但是很适合它。因为它可以让自己的尾巴向两边摆动,有效的用尾巴驱赶苍蝇,这让它很苦恼,因为它的皮肤很结实,长满了浓密的短毛,但还是很敏感。

来源

本文选自《世界散文精华》?6?1欧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