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几篇柳永或周的文章如何得高分?
好像每个假期,学校都会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除了寒暑假,我们学生是不会有时间看书的。当然,假期看的书和平时看的完全不一样。毕竟谁有能力在看完科幻小说或者漫画之后写出一篇满意的评论呢?结果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在书架上的名著来读。
我幸运多了。幸亏我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散文》,让我每天中午啃完,假期只留下几十页。我只需要趁热打铁,读完它。
周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比他差一个字的周和平名气更大。周先生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似乎写书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者文章无非是两个方面:散文和哲学著作。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的杂文确实体现了“岁”和“三”两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是淡然的,仿佛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淌。他的文章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国家的大事,似乎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似乎还不够伟大,用行话来说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以他的修身标准来衡量,那些从事治国理政的“伟人”中,有多少人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了修身呢?官员腐败问题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坚持“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贪官又会在哪里占上风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仔细问问自己的内心,怎么能找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我们来说,人生大部分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然而,如果你在开始探索之前不知道你的目的地;或者在途中逐渐迷失方向,你有什么资格声称自己在探索人生?前进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瞭望的人一刻也不能放松。周用他的散文教会了我们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度:那就是,不能不顾世事,自私自利;不能沉浸在世俗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巅峰比作爬山,那么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身体在不知疲倦地攀登,一步一个脚印,深深地沉浸在山的阴影中,而灵魂却跳出大山,用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不迷失。这明明是神仙的境界,凡人要达到无疑是奢侈的。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前问自己是否足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有没有偏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希望自己能坚持这本圣经,永远不要忘记审视自己。学习的范围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意识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理解更多。
2.沉默给我智慧——评周《的沉默》
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读他的书是在高三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了我高三的整个人生,用思考和哲理为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了一份宁静的春天。周的散文集《静静》似乎比旧的《守望》和《朝圣》更纯粹、更透彻。我喜欢沉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诗意的词,更是因为我推崇“沉默”的境界。周在书中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富足和宁静,宁静是因为我们摆脱了外在虚荣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沉默是极其珍贵的。
按照通常的情况,沉默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被解读为生存与死亡的斗争。而在周身上,我却能轻而易举地将静谧的氛围融入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台词,让我一翻开书页就爱不释手。在周不经意的描述中,沉默成了一种自然的存在。长期的提炼和沉积,让他的内心更加充实,也让他的生活摆脱浮躁,逐渐变得宁静。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了沉默不是一时的巧合,而是从最深处的绝望中找到最美的惊喜,这是成熟人生的一种境界。
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在深夜读周,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着他去寻找宁静。
安静不是瞬间的,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籍目录中,我找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快乐、艺术、坚持、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都有哲学和散文的痕迹。两者有时并行,对视,互相欣赏;有时他们相遇,一种无声的思维火花绽放,让人心旷神怡。在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和读者所关注的世情外壳上,既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无一例外都是距离沉默最短的。周所期待的就是这种充满乐趣的沉默。只要我的生活有乐趣,我就不会感到孤独和难以忍受,因为我会觉得它很安静,不管我怎么品味,它都很有趣。
安静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虽然它常常停留在某个景观的边界上。我曾经认为周对爱情的诠释是最精致、最巧妙的。在他的老作品《人与永恒》中,爱情就像森林中的小溪,超凡脱俗,令人怜悯。但到了这个时候,涉及到“隐私”和“分离”的时候,那股流正在逐渐进入人类的环境,它似乎正在枯竭。但后来我默默想了想,爱情真的应该在人间,在身边人的心里,这样的小溪比在森林里更实际。爱情要稳扎稳打。正如他所说,“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有更多的东西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不屑于记录哲学通史的哲学家。我宁愿绕过曾经显赫一时的体制,去历史荒芜的小巷寻找他们的足迹。”周曾这样描述他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很高兴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周先生的钦佩。少年时期,周有幸进入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在这样深厚而丰富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中成长。文革时期,中国最动荡的十年,他有幸在深山里静静思考,与圣贤哲人交流,遇见花草虫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思想的建构,提炼了灵魂。大宁静产生大孤独,大孤独孕育大智慧。智慧和冷静让他完成了一次内在的超越突破。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就连学术界也成了一个喧嚣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发自内心的真实呼唤——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沉默会有多么珍贵,保持沉默又有多么困难。
看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些都是我所敬佩的。虽然我们没有说“安静”贯穿始终,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周一贯的人文追求。简单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彩,流畅深刻,洋溢着哲学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困境,实现了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沉默”,周写下了这样的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充分的沉默。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有钱,因为你有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怀疑所有过于喧闹的事业和所有过于炫耀的感情,它们总是让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活的嘲讽:‘充满声音和狂热,但里面什么也没有’”。现在想来,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事实上,无论这个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多么嘈杂和不安,我们在哪里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关键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找到之后能不能保持平和?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安宁,至少可以保持一份宁静的心灵,守望精神家园。如果这个领地最终沦陷,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和无奈。
我将周的的《沉默》再读一遍。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翻开这样一本《沉默》,品味书中对生命、灵魂、人性的理解。
3.长的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
姐姐,今晚我不管人类,我只要你。
1988 7 25
当世界上唯一可以怀念的就是诗人死去的姐姐时,诗人的记忆就不再是普通人的记忆了。
写情怀——另一种存在
1.这部小说的智慧
“路在迷雾中”——这是昆德拉用来对抗批判精神的一个伟大命题。大家都在雾里行走,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P30
关于这种存在主义的苦恼,昆德拉有一种诗意的表达:“令人震惊的陌生感并不表现在我们所追逐的女人身上,而是表现在一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女人身上。只有很久以后回到故乡,才能揭示世界和存在的根本陌生。”
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奇怪。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调情,在陌生的国家观光,只是一种新奇的刺激,与存在的本质无关。相反,当我们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人,一个她熟悉的故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为她熟悉的人和事,我们会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然后才惊鸿一瞥,惊现存在的本质。这一刻,我们存在的根本突然崩塌了,存在要我们展现它可怕的虚无。但这种感觉的产生并不需要依靠走开,重复对立,虽然距离的间隔往往会导致疏离眼神的形成。
对于移民作家来说,最深的痛苦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家乡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不仅仅是针对家乡,更是针对世界和存在。
——P31
2.文学的沉默
福克纳把文学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写作就像在海上挣扎的受害者,永远是孤独的。
——P32
当你告诉别人你即将有作品时,它抹杀了创作的寂静。创造的种子被磨成面粉。
3.阅读静修笔记中的笔记
第三,残疾和爱情
不完整就是残疾,史铁生用它们作为同意的字眼。有形残疾只是残疾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无形的残疾,但很多人已经适应了,对它麻木了。生活本身是不完整的,包含着根本性的缺陷,在这一点上谁也不能幸免。史铁生把失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失能,指孤独;另一种是社会化的畸形,指来自他人的目光,从中感受到差异、孤立、恐惧和伤害。我们一出生,畸形就已经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它必须通过某种契机被我们暴露和意识到。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是因为某个契机而体会到人生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隔绝,其深远的影响可能贯穿一生。在《静修笔记》中,作者在探索每个人物命运的来源时,实际上追溯到了他们生活中的这一时刻。人的“生日”不一样,但都是某种创伤性的经历。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意识。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人格都是从残缺意识的觉醒中诞生的。随着这种觉醒,个体开始将自己与其他个体区分开来,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
如果有缺陷,就要寻求弥补。“正是对缺陷的意识和对弥补缺陷的近乎宗教般的痴迷”才让爱情出现。所以无论是残疾还是爱情,残疾都是根源,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不同的人实现残疾的机会、程度和方式不同,导致对爱的理解和寻找爱的实践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命运。
所谓找你补偿,不是通常的性格互补。这里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完整并不意味着缺乏某一种性格或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学习。不完整是孤独,寻求补偿是为了摆脱孤独,但两个孤独走到一起能摆脱孤独吗?有两种不同的孤独。一种是形而上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在宇宙中是没有根据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当然,这种孤独是任何人类的爱都无法解除的。另一种是社会孤独感,驱使人们去寻求人类的爱。但正如史铁生所指出的,寻求爱情意味着不得不接受别人眼光的评判,别人的眼光依然评判你的残疾。所以,“山盟海誓只在眼前,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是它的起源。”其他的不确定,可能会受到伤害,这样社交孤独感就无法真正消除。所以,残疾是绝对的,爱是相对的。孤独无法消除,残疾无法最终弥补,让爱情成为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跑的人,终将识破渺小与爱的局限,寻求伟大的爱,或者超越一切爱,到达无爱。
爱情的根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种是因为不完整而寻求补偿,一种是因为富足而渴望奉献。这两种解释并不相互排斥。一个灵魂越丰富,就越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残缺,孤独感也就越强。在丰富的内心对比下,生活的缺陷显露无遗。相反,不孤独可能意味着内心的贫穷。一个不孤独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但这和内心的富足是完全不同的。
.....孤独创造了爱,而多向的爱让孤独的背景消失,从而让爱的理由消失。
——P59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而人是因为孤独而寻求爱情,爱情是性欲发起的异性之爱。
记忆中第一次性冲动是在北方一所5岁小学的时候。一个人看到了学校的人体标本,然后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当时还不清楚标本是男是女。它似乎是中性的,由塑料制成,有一个横截面。从此我发现了女生的不同,开始关注女生。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爱情对我来说是什么,心理学?生理学?也许两者都有。
4.活着写作多好啊。
活着有多好。过去经历的孤独,让我期待解脱,期待自杀,期待被杀。但当痛苦的时光过去,日子里的绝望开始消退,新的烦恼和痛苦成为重生的契机。反复的繁荣和绝望让我们学会了冷静。在这个灾难重生的世界里,我们脆弱的身体还活着,我们的精神还醒着,活着是多么珍贵和美好。新的灵命成长是一颗干枯的种子,等待着生命的机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着,我们还活着。
一个好作家的文学理论能激发他的创作欲望。........
然后,少年时的我,萌动着,微醉着,沉浸在一种微妙的心态中,觉得每一个偶然遇见的女孩都是那么美好。羞涩而专注的眼神,淡淡的香味,微微张开的嘴唇里牙齿的闪光,无意中触碰到的冰凉的手指,都让人对爱情充满期待,又感到一种甜蜜的惆怅。。。。。。
还记得小学第一次摸女生胳膊的感觉真的很冷,但除了冷,这辈子也就一次,很沮丧,像一根软绵绵的针扎进你的脑袋。激动和不安,唯一的感觉将是回忆一生,超过其他许多第一次。就在发育前几年,我害怕异性的眼光,甚至是我妈的,我怕他们看穿你充满活力的想象力。性欲的产生伴随着生理上的饥渴和心理上的自责。世界开始长出黑色体毛,童年结束了,种子正在走向更强烈的阳光。
哲学家园——无用之学
1.生活的痛苦和创造的快乐
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寻求绝对本体的努力。
—— P1
在个体中,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总是同时觉醒,成正比发展。当自我的边缘清晰地从浑浊中分离出来,自我毁灭的前景令人震惊。另一方面,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和灭亡性,就意味着认识到自我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对绝对性的追求,原本是根植于人性中的一种不寻常的激情,哲学家们将这种激情转化为深刻的思考。
——P4
4岁左右,已经异乡生活了近一年,住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学老师家里,南方的妈妈几乎把每个月的工资都寄给他们。在北方经常被逼着弹琴,写字,跪在搓板上,经常哭的很累。每个周六的下午,我都躺在走廊的阳台上,等着叔叔阿姨来接我,陪着他们。有时候我在阳台上从黄昏等到晚上天黑,我知道他们不会来了。一天晚上,每个人(我的主人)都睡着了。我睡不着又想起了厨房里的刀,就在黑暗中悄悄去了厨房。那天晚上月光很亮,像远处的日光灯。我看了看对面黑漆漆的居民楼,听了听身后的寂静,确定不会被发现。我从橱柜里拿出一把小小的不锈钢水果刀。月光像镜子一样照在刀面上,刀面上打磨的痕迹清晰可见。然后我就开始幻想自己的血流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我的尸体哭死了,后悔没有好好待我。我有足够的幻想。我把刀刃放在肚子上让他们后悔。在我即将发力的时候,我提前预见到了不在幻想范围内的疼痛,于是我仔细检查了刀刃,轻轻触碰。最后我把刀放回去,回房间用厚被子盖好。那天晚上我好像睡得很香,因为他们都在幻想中哭了。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痛苦,第一次意识到我要活下去。
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克服人生苦恼的方法,既不是宗教的解脱,也不是长寿的秘诀,而是文化艺术的创造。
——P8
宗教和伦理用虚假的绝对性(上帝仁慈的观念)来扼杀自己,通过否定生命本身来摆脱生命的苦恼。科学和政治既不关心绝对,也不关心自我,忽略了人生的苦恼。
艺术和审美是他(尼采)心中唯一能战胜人生苦恼的力量,那是他所珍视的文化。他说:“艺术是人生的最高使命,是人生最初的形而上活动。”
——P11
艺术比爱情更有资格成为终身伴侣。但是当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无法打动人心的时候,人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4.读周散文选。
看了牛牛这个博主,我知道那是一本让每一个读者流泪的好书,我知道作者是一个爱女儿胜过一切的好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写下了周的话。所以我买了一些他的书。随着阅读的点点滴滴,周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优秀的作家和哲学家。
《周散文选》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系列:《生命只有一次》(1983-1989)、《我今天活着》(1990-1992)、《要看的距离》(。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博学,深邃的美,清晰的思维。每读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句子震撼我的心灵,然后我会情不自禁地背诵。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又尝了一遍,就像陈年老酒,纯净、醇厚、淳朴、陶醉...
“当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部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哭出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却被他偷走了...沉睡的感觉苏醒了,失去的记忆恢复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是周说的,也是我读他时的感受。但是单一的自我体验,浅薄的知识积累,机械的思维角度,让我的思想少得可怜。但是,这些一点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痴迷。相反,我更愿意带着一份闲情逸致走进去:享受生活本身。
等待的滋味是诗人的坚持与超越,平淡的境界是习惯的失落,永不完成的是人们不仅仅属于历史的书写。打开潘多拉魔盒,我发现世界上没有奇迹,生命没有名字。沿着一条侯家路,我看到了城市里的陌生人,垂死的苏格拉底,哲学家和他的妻子,孤独死去的女人,被废黜的国王...夜已深,我的心依然和作者并肩而行,走在黑暗中。我见过名人和明星,我意识到爱情并不浪漫...为了爱我家,为了救赎自救,我愿意读《永恒之书》,我愿意质疑消费=享受?“,我愿意用勇气来证明自己的信仰,更愿意在“敬畏”中做出“选择”。是啊,我多么希望能在失落的岁月里得到比成功更珍贵的东西,在迷茫与平静中懂得沉默的可贵,在诗人的花园里演奏自我的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论中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人与书之间遇见上帝。
我曾经想起“沉默是金”,现在被周这样解读:“智者的沉默,犹如一口深泉,从里面流出的,可能只有很少的语言之水,但那一滴滴,却是晶莹剔透的,一定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我天性怀旧,所以喜欢这样的话:“有往事的人热爱生活,对时间的流逝极度悲伤。带着特别的爱,他们把经历过的一切都珍藏在心里的谷仓里。”
因为我是女人,我当然很欣赏“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顽强的力量。这股力量一旦觉醒,世上就没有她不能承受的苦难。”
我一直习惯了简单,所以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在五彩缤纷的现代世界里,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道理:只有简单地生活,才能活得自由。”
“喧闹的一天过去了,世界又恢复了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感。”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
“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时间,但时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无边无际的手掌中,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与死,幸福与灾难早就被记录下来了。”这不就是我经常面对的对时间的追问和思考吗?
……
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如此绚烂芬芳的思想,如此直抵灵魂的探询,怎能不流连忘返?
让我惊喜和佩服的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在这次评选中几乎都有汇集。苏东坡,罗曼罗兰,拜伦,弗洛伊德,尼采,爱默生...仿佛这些名人都是周的好朋友,他们在他的邀请下聚集在这里谈论生活、爱情、婚姻、幸福、友谊、写作、成功和女人...人们一直认为,真正的作家和哲学家应该博览群书。应该是在无声无息中挽起读者的手臂,在一个纯净的时空里,或者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轻盈起舞...幸运的是,我在《周散文选》里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