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面纱:出轨永远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
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和《月亮和六便士》充分展现了毛姆笔触的个人特色。他擅长写人性,揭露人性的弱点和拐点。同样,在小说《面纱》中,他将人性与欲望结合在一起。面对满满的欲望,人性的选择(凯蒂的自我改造)成为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
毛姆是著名的剧作家,这部小说充满了戏剧特色。文章中并没有太多的场景,比如凯蒂和汤姆森私下见面的阁楼,凯蒂和沃尔特的家,霍乱之地湄潭府,足以承载这样一个看似老套却意味深长的故事。
要读懂毛姆小说的精髓,往往需要理解他所描绘的人性光环。而那些微弱的光芒,却比米卡的光芒更长久,这也是毛姆的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女士(凯蒂饰)婚后出轨的故事。为了报复她,她的丈夫(沃尔特)给了她一个难题。要么让她的情人(汤姆森)马上娶她,要么她必须跟着丈夫去湄潭府(霍乱之地)。
最终,愚蠢的凯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了汤姆森的虚伪,突然意识到她爱的人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她自始至终感受到的爱情,到最后,只是对恋人汤森的一场欲望游戏。
当她怀着一颗绝望的心跟随沃尔特来到湄潭府时,她意外地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她重新认识了沃尔特,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浅薄。套用佛家谚语,就是“回头是岸。”不幸的是,她最终没能和沃尔特重修旧好。
本文主要以小说的背景为线索,分析凯蒂心路历程的变化。从对凯蒂家庭背景的了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凯蒂结婚的原因,从而了解婚后与丈夫相处模式的根源,从而体验两人的混合命运。并且,引以为戒。
(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造就了一种无形的榜样行为。
凯蒂的家庭关系并不和睦,父亲(贾斯汀)和母亲(贾斯汀太太)之间也没有爱。
我们可以看到“贾斯汀太太是一个冷酷无情、善于挽留、野心勃勃、吝啬愚蠢的女人,是利物浦一个律师的五个女儿之一。”
而她的丈夫伯纳德·贾斯汀(Bernard Justin)则努力迎合她,竭尽全力实现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法官的愿望。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他总是达不到贾斯汀太太的期望。“他很努力,很努力。贾斯汀太太非常瞧不起他。”
贾斯汀的交流一直是:“她批评他的时候没有同情心,因为她发现当她想让他做某件事的时候,反而让他反感。只要她一直让他坐立不安,疲惫不堪,他自然会屈服。”
同时,自从凯蒂出生后,她妈妈就安排好了她生活的所有规章制度。等凯蒂长大了,让她出去社交,找个有钱有势的老公。这是我母亲的夙愿。她把凯蒂当成谈判的筹码,而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儿。
凯蒂是在母亲的压迫下长大的。“凯蒂25岁了还没有结婚。贾斯汀太太非常生气,经常对凯蒂抛出几句难听的话,问她打算让父亲活多久。”于是,凯蒂后来在父母的压力下选择了结婚。
凯蒂从小和父母的关系就很焦虑。可以说,凯蒂虽然有爸爸有妈妈,但却是在冷漠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她父母的模范伙伴关系中,她没有意识到幸福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的。
其中有一件事可以让读者对贾斯汀和他妻子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贾斯汀太太去世的时候,贾斯汀没有丝毫悲伤的态度。他松了口气,从此觉得如释重负。他的冷漠也反映了他和妻子几十年的感情,他们的友谊是如此的冷漠。而这也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强化了全文的悲剧,而这个悲剧本身的根源其实是人本身。
他为什么这么冷漠?根源于妻子多年来对他的轻视和人格践踏。所以,这也是本书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男女应该如何相处?
而且,父母的相处模式给凯蒂的婚姻观的形成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她和丈夫的婚姻模式是对父亲和母亲关系的复制。Justin和Walter的* * *有相同点,都是爱卑微,爱低到尘埃里。凯蒂类似于贾斯汀太太的* * *,不懂得珍惜爱她的人。听起来,不禁让人落泪。
凯蒂为什么对沃尔特这么反感?一部分原因是她沿袭了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她骨子里认为可以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丈夫,可以骄横跋扈。另外,她有权这么做。最后,当她被自己的欲望所支配,去了桥下的水,她已经跌入了地狱的深渊,难以回头。
(2)社会背景,使得女性无法逃脱男性的命运。
当凯蒂悔过自新时,她对未出生的女儿有这样的期望:“我想要一个女孩,把她养大,不让她重蹈我的覆辙。”当我回想起自己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会恨自己,没有其他的机会。我想培养我的女儿,给她自由,让她自己独立于世界。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养她,不仅仅是为了让一个男人给她提供吃的和住的,因为他真的很想和她睡觉,要养她一辈子。"
这既是她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无奈和同情,也是对父亲育儿方式的权威指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大致情况。父权制在掌权,作为女人,她不能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靠男人生活。所以也奠定了这个悲剧的基调。这成了凯蒂逼婚和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即使当凯蒂发现她和沃尔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时,她也没有选择离婚作为她幸福生活的方式。
众所周知,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往往都有一个心理考量的过程。就当时的环境而言,离婚后她要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被发现出轨的代价。另外,她还有运气。
①家庭因素:父母对婚姻的严格催婚,姐妹间无形的反差。
凯蒂结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这种恐怖的姐妹比较。“多丽丝将于11月结婚,那时他应该在来中国的路上。在多丽丝的婚礼上做伴郎不是什么好事。她很高兴离开。那时,多丽丝已经结婚了。如果她还是单身,她会显得更老。”
好难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当比自己小很多的弟妹们已经成家立业,成群结队地生儿育女,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与此同时,凯蒂为了逃离母亲的魔爪,选择了结婚。“对她来说这不是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她最终还是结婚了。事实上,在中国生活会让事情变得更容易。她害怕她母亲无情的嘴。”
凯蒂有一个咄咄逼人的母亲,这无疑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否认,作为旁观者,凯蒂的妈妈扮演了一个黑脸的角色。然而,她毕竟是她的母亲。
现实生活中,被父母催婚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父母认为,早婚早育,早安定,是孩子天生的幸福设定。但父母终究是父母。时代不同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更多的人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幸福的一般定义——结婚生子。
②来自圈子的压力:环境对一个人施加的压力是无形的,巨大的。
凯蒂为了避免因晚婚而被批评,选择了尽早结婚。“是的。和她同时步入社会的女生,早就结婚了,大部分都有了孩子。她讨厌和他们见面并唠叨他们的孩子。沃尔特给了她新的生活。”
其实在凯蒂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当代大龄女性的现状,被父母逼婚,被亲戚同事催婚,被同龄人逼着攀比。当他们的同龄人都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还是一个人。多么悲伤和无辜。
但是,面对多重环境的压力,往往有很多人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为了结婚而选择凑合。最后很有可能换来一段失败的婚姻。发人深省!
事实上,凯蒂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婚姻。婚姻是一生的事,是爱、亲情、责任的多重交织。你选择什么样的人,也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凯蒂期待沃尔特。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沃尔特并不总是一个自我克制的形象。当他第一次遇见凯蒂的时候,他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追求凯蒂。“我想告诉你,我爱你胜过世界上的一切。”
当时凯蒂对他的态度也是充满期待。”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方式感受到了他的爱。她有点害怕,但也很自豪。他的淡定冷漠也是淡淡的感动。”
凯蒂甚至能以清晰冷静的视角客观地看待沃尔特。“那就更奇怪了,因为这莫名其妙地触动了她;他当然不是真的无动于衷,而是他的方式不合适。”
我们甚至可以看看结婚之初两个人对彼此的态度:
爱尘埃的男人沃尔特:“他很体贴,很在乎她舒服不舒服。只要她表达一点点愿望,他都抢着去实现。他经常送她各种小礼物。”如果给她一个机会去做她懒得做的事情,那简直就是帮了他一个忙。"
凯蒂对沃尔特的态度:“一开始,她被他的善良所感动,被他的热情所惊喜。”
令人深思。这不就是世界上恋人相识之初的场景吗?然而,谁打了一手好牌,输了比赛?
她不喜欢他的原因:出轨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问题。
她不喜欢他的风格。“如果他可以随意,她会觉得和他在一起不自在。”
她不喜欢他说话的语气。"他竟然对一个婴儿那样说话,这有点令人尴尬。"
她不喜欢他的自我克制。“他有些缺陷,不能完全忘记自己。他太自觉了。”
她不喜欢他的个性。“他其实很情绪化。”"他的沉默令她不安。"“他没有幽默感。她讨厌他傲慢的姿态,他的冷漠和他的自我克制。”
他经常拒绝她,让她生气。"他有个习惯,对她无意中说的话不予回应,这让她很生气。""沃尔特以不温不火的态度激怒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他拒绝和她交流,在她满怀期待的时候给她泼冷水。”他似乎不愿意和她讨论他生活中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对他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很感兴趣,什么都问。他总是用几句话打发她。”
他总是给自己戴上面具,哪怕是对自己最爱的人。而这让她非常反感。“可是一想到他给她看的东西,只有她能看到,我就有点鄙视他。”这就导致了他们虽然结婚近两年,但她对他还是知之甚少。
他总是对她的热情感到厌倦。“他很矜持。似乎唯一困扰他的就是问他问题。但她天生好奇,像弹幕一样问他问题。结果他的回答生硬粗暴。”
他们之间缺乏共同兴趣。他喜欢的她都不喜欢。"他喜欢阅读,但是那些书让凯蒂觉得很无聊。"“他跳得不好。他只会在聚会上扫别人的兴。他既不会弹也不会唱。他不会打马球,打网球也不会赢任何人。"
这么多细节,很明显两个人的关系从培养感情的过程一开始就有问题。
事实上,爱情和婚姻都需要双方来经营:他们缺乏沟通,沃尔特给自己戴上了厚厚的面纱,这使得凯蒂无法真正接近他。凯蒂被拒之门外后,更加暴力,导致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态度的改变,往往是从一个细节开始的。细节往往能打败爱情。
后来,凯蒂很自然地给自己蒙上了批评的面纱。她看到了沃尔特一个又一个的缺点。当这些缺点一次次出现,成为打败凯蒂的防线时,她开始把沃尔特的所有缺点都归结到这个人身上。“他是个可怕的人。”所以,不管沃尔特做什么,在凯蒂看来,他做的一切都是坏的,不好的。
其实他们最可悲的是戴上了蒙蔽自己双眼的面纱。可悲的是,这也是人类的局限。作为一个旁观者,往往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但作为权威,你往往沉浸其中,看不到,路也没断。
沃尔特的面纱是为了隐藏他的真实面目。他只给凯蒂看了他想给他看的东西,但他们是夫妻,他们本该是同样的命运。以至于这块面纱成功地挡住了凯蒂认识和爱他的机会。
如果他们两个能多交流,找到共同的爱好,客观冷静的看待对方的缺点,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试着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遗憾的是,最后两人在《完美离婚》中说:“最糟糕的结局不是离婚,而是变成一对彼此没有爱,没有期待,却生活在一起的假面夫妻。这是最大的不幸。”
永远不要试图考验人性:水满了就溢出,满了就失去。沃尔特对凯蒂很好,她已经习惯了。
当凯蒂的不忠被发现后,沃尔特抱怨道:“想想都觉得好笑。我努力去喜欢取悦你的东西,痛苦过后还要躲着你。其实我并不无知低俗,也不喜欢传播丑闻,也不傻。我知道你有多害怕智慧,我尽力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就像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试着不让我的爱打扰你。我知道这会让我无法忍受,所以我一直在看我的文字,看我的爱情,注意第一个让你厌烦的迹象。”
两个人的关系往往就像一根橡皮绳。一方逼得太紧,一方就是输了比赛。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才能获得关系的长久稳定。
在小说的结尾,通过疯癫的孩子在修道院的行为,直接引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修道院里有一个精神错乱的孩子,不知何故,他迷上了凯蒂。她走到哪里,这个孩子就跟到哪里,让她感到厌恶。然而,当她终于静下心来把手放在大光头的脑壳上,好不容易挤出一丝笑容时,孩子乖戾无常地离开了她,再也没有和她说过话。在这里,患有痴呆症的孩子是否代表了凯蒂一直努力想说但一直在为之奋斗的东西?是沃丁顿口中的“道”,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吗?它一直陪着你,让你觉得无聊害怕,一旦你刻意讨好,它就会抛弃你。”
你可以对一个人好,但是记住,不要对一个人比对自己好。这是底线。越过这个底线,就离输不远了。
水满了就溢出来了,每个月的盈余就没了。两个人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这也是相处之道。适当的距离可以产生适当的利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