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代表作《年轮》可谓家喻户晓,但为什么要以年轮为书名呢?有什么寓意吗?
梁的《树的年轮》是很多年前读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叹:友情真是个东西!只要人与人之间真诚经营友谊,无论年轮是多是少,是疏是密,“久而久之就会化为亲情”,给生活带来无限的激情和温暖。
王孝松、吴振青、韩德宝、徐克、梅昊和张萌正是这个圈子里的朋友。他们和* * *同龄,代表着希望,也见证了* * *和中国的努力和发展。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让他们在小学时就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文革冲击着心理尚未成熟的年轻人,让他们兴奋又失落,但更多的是在苦难中锻造他们真挚的友谊,提高友谊的质量。当改革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然而,在风风雨雨过后的一个深秋日子,韩德宝以身殉职。这个不幸的事件在作者乐观的笔墨中感染了一种节日的气息,仿佛上帝给了这个朋友链一个新的节点。几个在开裆裤一起长大的伙伴又聚在了一起,甚至远在日本的王孝松也特地赶来参加韩德宝的送葬队伍。在韩德宝的墓前,王孝松决定留在祖国的故乡,与吴振清一起建功立业。张萌和徐克也抛弃过去,加入了清北公司。如你所见,年轮在这里开始了新的旅程...
“一生,小时候,你没把我们当什么。今天,你不能像对待任何东西一样对待我们,不管你变得多快,怎么变……”是的,“对于韩德宝、吴振青、王孝松、徐克、梅昊、张萌这一代人来说,或许,只有友情是时代给他们的遗产,无论是未来。
梁曾说“友谊是脆弱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友谊的深刻诠释和全方位建构。虽然他把自己当成穷人和城市平民的代言人,但年轮里不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一遍又一遍”的表达。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是这么跟我说的,希望我能学会节俭,学会管理贫困,学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才明白的,父亲当年对我说的话的含义。那些年,我只是依稀记得这些话,更谈不上理解。作为从小生活在梁笔下的我,能感受到年轮所表达的他那个时代人的节俭美德,这是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但整部小说的精神却体现在“友谊”这个神圣的词上。可以夸张地说,年轮是表达友谊的“圣经”。为什么年轮可以有这么浓的友情基调?梁能把友情刻画得如此逼真,如此平淡,又如此感人,这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8初中毕业后,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这些亲身经历为梁后来的知青题材小说《树的年轮》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积累。
《年轮》再现了那个火热年代上山下乡知青的成长轨迹。让人感动的是社会剧变带来的人性的展现、扭曲和回归。我们年轻一代没有那种恐慌的经历,只有稳定或舒适的生活。很难想象王孝松和其他人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日子里幸存下来的。但至少看了年轮,我明白了,无论生活是富是贫,是好是坏,友谊总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家庭关系、友谊等。永远是社会生活的底色,嵌在骨子里。作者其实是在下意识地喊友谊,呼吁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心与心的交流。
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利益化、货币化,但友谊这种永恒的财富却被那些冰冷的铜板所取代。或许这也是电影版《年轮》大受欢迎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个社会因素。我很高兴年轮不是关于我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知青,但我可以有朋友王力可·宋啸。也许我们谈不到“我住在长江头,你住在长江尾,我天天想你,我喝长江水”的境界,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总可以喝杯茶聊聊天,分开的时候,总会想念远方的你我。
我没有品味过年轮的文学意义和生活本质,但我真的很欣赏小说里那种热烈的友情,年轮改变不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