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主教巴黎圣母院

一、善良的天性

首先,副主教绝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相反,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老百姓相比具有太多优秀的品质了。他出身贵族,儿时就被父母送到学院“读着弥撒和经书长大”。他是“一个忧郁、庄重、严肃的孩子,学习勤奋 、敏捷“,从不大声喧哗、酗酒闹事,与其他学生(以其弟约翰为代表)的放浪形骸相比简直是两个极端。在这位优等生心中,”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求知。“十九岁以前他的世界只有书本、科学和知识。

十九岁那年,巴黎的瘟疫夺去了他几乎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襁褓中的弟弟约翰。他从学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这个”除了书本还没有爱过谁“的年轻人把”秉性中深深的热忱的爱“全部倾注在约翰身上。这样的担子也使他发愿为了弟弟的幸福和命运献身神职。不仅如此,他还出于深切的怜悯和”为弟弟进行功德投资“的想法收养了为众人厌恶、唾弃的卡西莫多,保护他、教他说话并让他当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对善良、严肃、忧郁又热爱知识与亲人的副主教来说,虽然约翰不成器、一次又一次辜负他的期望,但他的生活是安静而幸福的。作为副主教,他主管灵魂;作为一个人,他充满道德感,以那个时代、那个社会(15世纪的欧洲)的最高原则生活。然而不辛的是,艾丝美拉达出现了。

二、关于爱情

副主教、卡西莫多和费比斯与艾丝美拉达的情感纠葛是全文的重要内容。这里要先明确三个人对女主角分别是什么感情。费比斯不用多言,逢场作戏、始乱终弃,我并没看出他爱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也不用多言,对救命恩人(耻辱柱上艾丝美拉达为卡西莫多送水)的感激与爱情兼而有之,显然单凭感激的力量不足以让他亲手把自己的养父克洛德推下钟楼。对于副主教,”名著导读“的版本无一例外是”觊觎她的美色“。

若扎副主教的身份和强烈的道德感使副主教远离甚至憎恶女人。听见女人丝绸衣服的声音,他便拉下风帽遮住眼睛;国王的女儿想要参观圣母院的隐修院,也被他严厉拒绝。其他人(包括费比斯)会觊觎女人的美色,但副主教绝对不会。而从后文副主教对女主角的两次表白和第一次”绞死“艾丝美拉达后他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女主角热烈的、疯狂的、高于生命的爱:”……唉!爱上一个女人!而且身为教士!被人憎恨!他全身心狂热地爱她,觉得只要博得她微微一笑,就是流血、剜心,抛弃名誉、灵魂得救、永恒不灭、今生和来世都值得;只恨自己不是国王、天才、皇帝、大天使、上帝,可以作为高贵的奴隶,匍匐在她的脚下……“在独自面对艾丝美拉达也面对自己的灵魂时,副主教是没有必要隐瞒些什么的。(他罪恶的计划和内心都在此刻呈现了,何况是美好的、真切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副主教真正的表白和心声。至于一直如教堂高塔般正直孤傲的他为什么会违背自己的道德而陷入爱情,可以 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以说是他本性里对美的向往,可以说艾丝美拉达美到极致……但也许用”ΑΝΑΓΚΗ“(命运)解释最荒诞也最合理。

三、痛苦

三个人对女主角的感情中,无疑,副主教的爱情最令我震撼和动容。他爱得是那么疯狂、热烈、痛苦,以致扭曲了自己的灵魂。(当然,扭曲灵魂是不应该的。)探究其痛苦的内涵,可能有助于了解副主教的内心世界。

副主教的爱情在诞生之初就是痛苦的:身为神父恋红颜,产生这种情感违背了他的道德准则,而偏偏情感又不易控制,这种纠结与抉择必然导致痛苦。与费比斯、卡西莫多甚至其他所有人相比,堂·克洛德的最大痛苦在于他的爱情受到严格的道德限制。他本是道德世界的国王,现在却要被一个女人拉入地狱,怎能不痛苦?

三十多年没有体验过爱情的副主教一遇到自己生命中的圣迹,便产生了比道德、科学、知识三者的合力还强大的爱情。然而所爱非人,眼看自己爱的人竟然要被一个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玩弄、玷污而浑然不觉、心甘情愿,无望的爱再加上他性格中强烈的占有欲与嫉妒的天性,副主教的气愤以致愤怒、痛苦就达到了极点,这样强烈的痛苦也扭曲了他善良的天性而使之成为魔鬼。我难以想象他痛苦的程度,料想如果我承受那样的痛苦也会生不如死,但不妨从书中看看副主教在煎熬中的生活:他的科学研究再也进行不下去了,“用满是爱情的脑袋绝望地撞击科学之门,那声音是多么空洞!”发愿献身神职的誓言也成了空谈。“他一向胸怀若谷,一向只以美好的自然法则对待人世,任凭内心的激情通过各种各样的爱好得到宣泄,每天清晨开辟新的门道,才使心中激情的湖泊不致泛滥。但他不懂得,人的情感的海洋一旦被堵住出口,会以怎样汹涌澎湃之势翻滚、膨胀、沉积、泛滥、冲撞着心灵,使他暗暗地哭泣和抽搐,直至冲垮堤岸,毁坏河床。”在这样的痛苦中,他抓起圆规,在圣母院的墙上刻下了大写的希腊字“ΑΝΑΓΚΗ”。(即作者在序言中提及的。)

三个男主角中,副主教的下场也最凄惨。这当然是罪有应得,但与其他人相比,他为了爱情(美好的或堕落的)失去得最多。费比斯无所谓爱情也无所谓失去;卡西莫多失去了生命(注意,这并不是“失去他的全部”);而副主教,失去了知识、地位、名誉、亲人,失去了生命,还失去了灵魂。

四、也曾犹豫

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也曾犹豫和抗拒。他显示试图把自己更深地埋在书本与科学中,没有成功;再试着让埃及姑娘远离圣母院,“眼不见为净”,也没有成功——“我见到过你第一次、第二次,就想再见到你第一千次,想永远见到你!”宗教的禁欲主义的枷锁当然不能束缚人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天性。在第一次“绞死”埃及姑娘后,已经走上堕落之路的副主教心中仍存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想象着他本来可以拥有充满祥和与爱情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刻,这儿,那儿,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幸福的伴侣,他们在桔树下,小溪旁,在黄昏时刻,在繁星满天的时候,他们双双对对絮语绵绵。假如上帝乐意,他和她便可以成为这些幸福伴侣中的一对。想到这些,他的心被温柔和绝望融化了。”

在副主教的堕落之路上,他心中这些美好、善良的本性本来可以帮他一把,让些许理智控制一下他的头脑。在他与王宫检察官雅克大人的谈话中,他曾经表露出不希望逮捕艾丝美拉达的意愿;在狱中表白时,他也曾承认“也许我的计划有可能放弃,也许我的丑恶思想会在我头脑中干涸,不会结出恶果”;第一次“绞死”艾丝美拉达后的内心独白中,他“从丧失了拯救埃及姑娘的希望和决心的时刻起,他内心经历了一场风暴。可这场风暴没有在他头脑里留下任何有意的念头以及站得住脚的想法。他的理智被风暴淹没以致被其完全摧毁。”

五、堕落

副主教的堕落是他的悲剧,也是他所爱的人的悲剧——“在那些他恨死的人中,只有埃及姑娘是最不恨的,而唯独她没有逃脱死亡。”对比之前博学、正直的神学生的形象和严肃、忧郁的主教形象,以及后来设法刺伤费比斯、嫁祸于埃及姑娘直到贪婪而满足地看着艾丝美拉达被绞死的魔鬼形象,之间的极致反差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一个好人的堕落有其自身原因,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

我们都能看出,副主教并不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他爱埃及姑娘,却在他跳舞是对她投去可怕的目光和话语;他爱她,却没有给她关怀与温暖,反而亲自带着自己的情敌去抓捕埃及姑娘,并亲手造就了她的死亡。与他相比,卡西莫多做得好得多。副主教从小离开父母,在童年、少年的阶段没有爱过谁也没有被谁爱过,关于爱、宽恕与温情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相比之下,卡西莫多至少还有一位关心他的保护人。爱的缺失使副主教的人格不完整,对爱的本质的认识也是偏狭的。

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副主教不懂得怎么面对爱。他爱她,却称她是“撒旦”“来自地狱的女人”。当然,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能正确地面对爱。在一般人看来,爱应当是一种神圣、美好的情感,而爱“对于克洛德这样的男人和教士来说,就是魔鬼。”他始终把自己的爱情摆在堕落的、不道德的位置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知道“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并没有错”;而从副主教的身份考虑,爱情就是魔鬼和地狱。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模糊中对爱的“恶”的认识促使或主张了他“恶”的行为。

从副主教自身来看,他的人性弱点也十分显著:苟且偷生,强烈的嫉妒心与占有欲,再加上失去理智控制的头脑,以往的善良天性与道德准则再也不能约束他的行为,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无法再使他改邪归正。突如其来的爱情本来就给了她的理智以严重打击,对费比斯与艾丝美拉达的“爱情”的强烈嫉妒、对费比斯的鄙夷以及因自己所爱至深却一无所获而产生的怨愤、不公,终于使他的理智荡然无存。既然已站上通往地狱的斜坡,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对于他所犯下的罪行,“他并不懊恼,也不后悔,他做过的这一切,他准备再去做。他宁愿让她落在刽子手的手里,也不愿意她投进队长的怀抱。”他任由恶念疯狂地滋长,任由失去理智的爱情堕落成罪恶,在折磨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着“把坏事做绝”的乐趣——“半途而废,那是傻瓜!”后来他竟然嫉妒起照顾艾丝美拉达的卡西莫多:“与那队长还过得去,可现在是这个呀!”疯狂的爱中滋长出疯狂的仇恨,不受理智控制的情感就像癌细胞一般吞噬着副主教和他所爱的人。随着克洛德一句“谁也别想得到她”,绞索绞死了他曾经的圣迹、地狱、爱情、希望,副主教本人也落入了他为自己亲手建造的地狱。他的爱情令人震撼、他的堕落让人痛心,但反观其堕落的过程以及最终的下场,他的确罪有应得。得不到便要毁灭,这不是爱。

六、蜘蛛与苍蝇

副主教在河滩广场对埃及姑娘进行第二次表白是曾说:“我决定你的生死,你决定我的灵魂。”然而这时副主教的灵魂已经无药可救了。即使埃及姑娘答应跟他走,他以往的美好的爱情与善良的品质也不可能再找得回来了。与其说艾丝美拉达决定他的灵魂,不如说他自己早已毁灭了他的灵魂。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书中著名的“蜘蛛与苍蝇”的寓言。苍蝇象征一切,“它刚刚诞生,高兴滴飞来飞去,他寻找春天,寻找广阔的天空和自由;可它偏偏撞中了命中注定了的花格窗,蜘蛛便冲出来了。”将副主教与艾丝美拉达放在一起看,显然副主教是丑恶的蜘蛛:可怜的舞女寻找着自己的幸福(虽然未必真实),寻找自由和爱情,却被副主教扼杀了一切。而副主教,他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既是蜘蛛又是苍蝇,他“飞向光明、飞向科学、飞向太阳,”以真理、道德为毕生的追求;然而当人性还未泯灭时,他也以同样的甚至是更高的热情追求人性的光辉、自由、爱情与幸福。作为蜘蛛的他缚住了埃及姑娘;作为蜘蛛的副主教克洛德也缚住了作为人的克洛德,缚住了他的灵魂、未来和一切希望。

副主教本人是个矛盾的人。从雨果创作过程中美丑对照的原则来看,其他人物大多是外表与心灵的对照(比如卡西莫多和费比斯),而他是心灵上得前后对照。与塑造其他人物的动机相比,塑造副主教这一人物形象的动机可能更复杂,其内涵也更深远。因此不妨这样评价副主教:他是好人,也是坏人;他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他是蜘蛛,也是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