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客观的小说——阿城写作技巧指南

阿城说:他远不是一个爱写作,把这样那样的句子重复一百遍的作家。

阿城举了《棋王》中他的主角王一生和九个对手的著名棋局。他在绝对的沉默中一句一句地写下了这一段,没有感到丝毫的激动。“激动的是读者,不是我。”

阿城爱写笔记小说,他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惊艳全场。他还向读者推荐汪曾祺,说汪先生是唯一忠于笔记小说的作家。

阿城作品的立意是口头文学的起源,从口头到书面,就像我们中国文人把大街小巷的故事通过文字转述出来,记录在“故事书”上,所以他的小说特别简练;

棋王的产生是下乡这个偶然事件的结果。树王在获得了很多人生感悟之后,因为棋王而成名。他一个人生活,写了《树王》,里面的大意是一样的。叙述者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他去云南的一个农场,事件就发生在他的村子里,事件中神奇神秘的观点颇有意味。在《孩子之王》中,他的立意也很简单,教孩子一些初步的语文概念,而不是课本和报纸标语的“木讷语言”。

阿城很会用第一人称。

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读者总会遇到一个自称“我”的叙述者,面对他的外部世界。

“我”在各种情况下遇到了一个或几个奇怪的人物:棋迷,痴迷棋艺的青年;“树王”是一个非常依赖自然的奇怪人物,当有人砍倒他试图拯救的“树王”时,他死了;

在《孩子王》中,自称“我”是故事的中心,因为他本人就是“孩子王”,一个小学老师;那个学生王福,一个想背字典,想努力过更好生活的年轻人,跟他和他爸爸“我”;一次无声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小心翼翼地融合在一起。

第一人称的用处在于,阿城的作品具有一种纪实价值,他的人生经历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报道,他表现了一个人(叙述者)对人生大起大落的态度。

阿城小说中人物的冷酷、严肃、伦理,被自称“我”的叙述者观察到,令读者兴奋。

在一篇赞美阿城的文章中,王蒙评价它很美——口语化但不低俗,古典但不迂腐,民族化但不“土”。

在《孩子王》中,阿城阐述了自己的写作观点。他要求老师向学生解释如何写作文:

“那写什么呢?听着,我一次给你一个问题。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我们做什么呢自己写的话,就写一件事,随便你。字数不多,但是一定要写的诚实清楚。别给我写什么招数,什么红旗飘飘。你见过几面红旗?你听说过鼓吗?断裂处的破鼓会在哪里震耳欲聋?把这些都给我去掉也没用。”

他的意思很明显;你应该用正确和简单的方法写。最让阿城的读者感动的是手法的简单。他用一种接近古代汉语的语言代替了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

在一些关于阿城的具体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动词用得多,不厌其烦地用极其准确的文字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动作表情。例如:

王一生——眼神空洞,满脸污垢。他把碗举得又高又平,水是静止的。他看着碗的边缘,奖励这一举动,慢慢地把碗放到嘴边。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招。他把嘴贴在碗边上。过了好一会儿,他还了招,吞了一口水。“咕”的一声很可怕,一滴水从他嘴里慢慢流出来,在下巴和脖子上的泥土里冲了一条沟。

学习阿城先生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用动词,就像找到了描写人物和情节的关键,尽可能用恰当的词,避免冗长拖沓。简洁客观的写法永远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