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作品有爱好的同志们近来哦^^小妹重赏~急!!!

“进”与“退”的辩证法

——林清玄《水中的蓝天》赏析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本文从春天里看到几个农夫插秧写起。作者路过“柑园”时,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不知不觉地被这一幕情景吸引住了,于是驻足田边,细致观看,结果被农夫劳动的美深深地感动,特别是农夫弯腰后退的姿势,撩动了作者的情思,激发了作者的联想。作者想起了一首禅诗,由此阐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悟:“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才能“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人生有进有退,作者认为“‘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前进”与“后退”充满了辩证法。“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此外本文在写作上也能给人以启示。插秧是农村生活中极为寻常的一件小事,作者却能从这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出诗意,提炼出哲理,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对材料的深刻开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

林清玄原文:<水中的蓝天> 摘自《林清玄作品集》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