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的《百合花》写的是什么?是不是很感人?

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小说。我哭了很多次。《莉莉》以拟人化的笔调,讲述了《原野》中一个孤独的猎人养了一头名叫莉莉的狮子的故事。在这个由狮子、猎人和狗组成的陌生家庭里,莉莉得到了足够的爱和温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野性和仇恨。直到成年后,她被猎人流放到森林中,生活中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在相聚与离别,得与失,依恋与背叛的过程中,她学会了独立面对和承受这个世界。此时的她终于褪去了悲伤和青春,变得异常成熟和强大。

也许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沉浸在迪士尼的80后创作的童话,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充满了深刻情感体验的成长小说。在我看来,童话只是作者借来的壳。莉莉不是狮子,而是一个女人从婴儿到女孩,从少妇到母亲的人生成长过程。这其中,有年幼时被柔情呵护的温暖,有由此而生的浓浓的恋父情结,有成年后被放逐漂泊的孤独,有历朝后旧世界的苍凉。无论写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绪都是那么饱满,仿佛要溢出来。小说语言还不成熟,公狮阿郎爱上驯兽师英叔并因此而死的情节,与莉莉爱上猎人是有意的对位,处理得过于草率。正如作者典在创作谈中所说,“如果非要问我莉莉说了什么,我的回答只能是:我是莉莉,莉莉就是我。”从形式上看,短篇小说《百合花》是一部带有一些迪士尼风味的成人童话,或者是以童话形式写成的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有这样一群80后作家,他们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他们写自己的成长,不是通过对真实成长过程的反思,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外界的认识融合成一个虚幻的、寓言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或许不成熟,或许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但在他们的故事里,他们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经历。他们的爱是绝对的,他们的恨也是绝对的。经验本身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可能更多的是因为这种决心和坚持,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了一种与作者年龄不符的成熟和冷酷,以及感动和力量。其中,郭敬明的《幻城》和张悦然的《远离樱桃》具有代表性。

某种程度上,莉莉也是这样。莉莉也用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来描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同样完美简单。感情上甚至比《幻城》或者《远离樱桃》还要简单。所有的人物都是某种“爱”的化身——母女、父女、兄妹、男女,却少有恨。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想法也是简单而理想的:“对于一部真正非凡的作品,打动人的不是它的聪明,而是它的无奈。.....我爱这种永恒的无奈,我相信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意义都在这种无奈中。”(摘自作者创作谈)我们可以看到,《百合花》中所有人物的爱和相互原谅,其实都来源于这种面对广阔世界的无奈。它以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姿态出现,成为所有悲喜剧的开始、结束和解释。

但是,如果说它和《梦之城》、《远离樱桃》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百合花》似乎并不是为了写这段“爱情”本身而写的——不是为了表现这段爱情本身的曲折,或壮烈,或纯真,或果断。相反,作者更感兴趣的是这种“爱”的获得——她想写主人公莉莉是如何在几次离开与回归、背叛与理解中学会这种爱的。爱情获得的过程,也是她向世界敞开自己,与外界对话的过程。她不断被外界伤害,但每一次伤害都只带给她更深的思考。因此,莉莉的成长不仅包括她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和坚持,也包括她思考世界并试图为之寻找答案的心路历程。而这个答案,就是作者所相信的“无奈的爱”。

我们可以用很多名词来解读莉莉:莉莉的女性视角,恋父情结,莉莉的自然性与复杂人性的对立等等。但我总觉得《莉莉》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莉莉(也是作者)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真诚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中透露出来的单纯和善良。在这方面,莉莉是理想主义的。我不知道莉莉能和这份爱走多远,但至少,她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不敢断言这种希望是真是假(其实童话这种体裁本身就暴露了这种希望的虚幻成分),但至少,世界上有更多温暖的希望是好的。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回到莉莉和迪士尼之间的类比。我想说莉莉是最不迪士尼的。这是对迪士尼的《狮子王》的解构,一个充满伟大理想和崇高权力的世界。它想告诉我们的是,狮子王的世界已经死了,我们该如何带着爱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