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中的被保护者阐释

* * *把亲收者称为弟子,据说收者是门生。后世的弟子和自己的弟子没什么区别,甚至那些依附于名利和权力的人也自称为弟子。

1.东汉指弟子再传。

《后汉书·贾逵传》:“逵所选弟子门生,皆是前成国郎。”宋欧阳修《后汉书孔庙碑跋铭》:“其亲师为弟子,其师为门生。”

2.后人也指自学的学生。

唐·杨炯《随州昌江县孔庙碑》:“瞳七十,天之道无穷;弟子三千,望宫墙,拒入。"明代唐顺之《荷渠预叠韵诗二首》之二:"词问生,诗从海寻。"梁斌《红旗谱》53:"我教一点,亦师亦生。我不能看着我的门徒被毒死。"

3.依靠家人提供服务的人。

《后汉书·寿星传》:“贤(窦宪)欲使其门生写诏庆寿,求之,一死即送狱。”《宋·谢舒凌云传》:“迁郭襄搞中郎将,太子左守率。”你不必杀死你的被保护人,但你会被免除你的公务。“《舒威·薛安都传》:“当你在首都时,礼貌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子侄们听话,受邀请,都很荣幸。至于你的弟子,他们都沉默不语。参考清代顾的《日本师徒录》和清代赵翼的《师徒录》。

4.客人,助手。

宋司马光《礼部尚书张弓墓志铭》:“胡门生临死前一日,问西方今日如何打仗。圣旨没有变化吗?”他的忠诚和爱掩盖了他的本性,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什么。”宋·陆游《静城物语》:“大道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门生左承一郎授权四川使做内务府工作,判官卢某谨记。“据记载,陆游是傅玄驻四川大使王彦的门下。

5.科举和考官都自称“学生”。

唐·白居易《夏洛送牛相公出淮南》诗中写道:“我在城外,不胜荣幸。“为什么要沾沾自喜?你会成为一个受保护的人。”五代时裴扁所作的《我师父与马和同生》诗中,“三位师父八十岁祭奠,弟子门下相会。”《儒林外史》第七回:“金范说:‘小学生总是由老师培养的。”“参见清代顾的《日知录·作伪》,和清代的《冷录·杂识与职业》。

6.在宋代,因举荐而改官的人,都称自己是推事的“门生”。

宋代赵声《统治者与统治者的升迁》:“其升迁者,各有章法,故改官绩最难。如果他们得到了,就叫学生。”

折叠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东汉时期,儒学大师被称为弟子,相变大师被称为门生。东汉中后期,逐渐与大师形成人身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豪强地主的依附人口。东汉时期的仕途主要是通过官吏的考察、征收和推荐,于是大量追求名利的人转向了以儒学起家的官僚为徒。依靠师傅提拔师傅的学生越来越多,对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做门生,不仅要赚钱送礼物,还要为主人跑腿服务,甚至要为主人去法律之外。被保护人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侍奉主人,主人死后哀悼三年,继续侍奉后代,形成君臣之间的世袭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依附人口的门生,大致由两部分组成。有些学生属于被剥削阶级,经常被用于军事活动或生产活动。他们的地位相当于三部曲或房客。他的另一部分门生是平民中相对富裕的地主。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获得官职,他们往往通过送礼和贿赂的方式投靠贵族家庭。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获胜后也被称为考官的门生。虽然他们有依赖报价的意图,但他们不再依赖。后世的小学生主要指的是师生学术关系。

2.中国文学常识

一、年龄称谓01、襁褓:一岁以下的婴儿02、孩子:2-3岁的孩子03、哭泣:幼儿(也叫“总角”)04、豆蔻:13岁的女人05、糯米:一个孩子。《半百》)10,六十之年:11,七十岁:70: 12,八旬:80-90: 13,寿年:100,20。)

学生在取得乡试(也称为“秋微”)后,参加乡试并被录取为“举人”。)会试(又名“春蔚”,国考,举人参加,被录取为“贡士”。)

宫廷考试(国考,皇帝的主考官,龚氏参加了,被录取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状元”,第三名为“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并将文章格式规定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月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节:正月初七,主子。(03)上元:正月十五,放灯笼看戏,也叫“元宵节”(04)社交日:春分前后,祭祀祈求农事。

(05)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三天无火(伍子胥)(06)清明节: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求巧(牛郎织女)(09)中原:七月十五,祭鬼神,又称“鬼节”(10)中秋节:八月十五,赏月。

(13)腊月: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夜,迎接年初的新年。四、古刑(01)酷刑:又称“墨刑”,在额头和两颊有纹身。(02)鞭笞:割掉鼻子(03)鞭笞:又名“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鞭笞:砍断脚(何世北)(05)阉割:又名“腐刑”、割掉男性生殖器(司马迁)(06)鞭笞:割掉膝盖骨(孙膑)(07)打笔:斩首(08)烙印:把人烤死(09)劈车:又名“肢解五马”(商鞅)(65438+)5.古代年表(天干:A,B,C,D,E,G,F,N,G,D,D,D,D,D,D,D,D,D,D,D,D,D,D,D,D,D,D,D,D,D,D(1)干支年表:一种通过匹配来确定年代的方法

其特点如下:a、天干地支各组成一个公历年,如“甲子年”、“壬午年”。b、天干地支的搭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偶数对偶数,不可能奇偶结合。

c,60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2)年号:自汉武帝以来,皇帝即位时都有年号,然后用皇帝的年号来标记年份。

如:康熙元年。*年号和干支年份可同时使用,如:顺治二年,四月(3)太子年: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一种年表方法,如赵会文十六年,6。官位问题1。字(1)任命官员:除拜(2)升官:迁官(3)降官:迁左(4)除官:革职(5)招兵:征用(6)调京官。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晋升等。)(2)户部(地税户口等。)(3)礼部(科举学校等。)(4)刑事部(司法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力量的边防等。)(6)工业部(水利建设等。) * "

(* * *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春秋》;详细的编年史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写的《左传》。最大的一本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写的《子同治简》。(2)国式:诸侯国单独记载的历史。

(* * *二)最早的官话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写的;比较好的是汉初刘向编的《战国策》。(3)传记:通过叙述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首先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分是东汉班固的《韩曙》。.....《清史》。(* * * 20多)(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叙述从古到今的历史。

首先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分是司马光的《子同治简》。(* * * *两部分)(5)编年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一个是东汉班固写的《韩曙》。第二部分是南北朝时期叶凡的《后汉书》。.....《清史》。(* * *二十多)说明上面(1)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其实同一部史书也可以分成不同的风格。

比如《史记》,可以说是一部传记通史。(2)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第一部是《史记》,最后一部是《明史》,都是纪传体。

而且除了《史记》是通史,其他23本都是断代史。八、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集。

(作者不详)(2)《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吴)(3)《国语》:中国第一部国史著作。

(春秋左丘明)(4)《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5)《左传》:中国第一部有详细记载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史记》: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西汉司马迁)(7)《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作者不详)(9)《离骚》:中国第一。

3.竺可桢的文学知识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1910去美国留学。1913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历任武昌师范学校教师、东南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和指导了中国自然区划综合调查、国家地图集编制、地学规划编制、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为物候学研究做出创造性贡献。《二十八宿起源的时间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100多年的国际争论,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也是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时代的开拓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地理、气象、资料调查、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种语言都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著作等著述达200多万字,如实记录了近百年来我国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和从事科学普及,始终认为科学普及是整个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研的提高和普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越是高级科研人员,越应该带头在群众中普及科学;一个科学家在科普方面的成就应该包括在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中。从1916-1974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了约160篇科普讲座和书籍,内容不仅涉及地学、气象学、物候学,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技史等诸多学科,读者从科技人员到儿童。

建国后,尽管公务繁忙,他仍对科普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除了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他还为广播电台进行科普讲座,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天文馆和自然博物馆的创作中。晚年与万合著《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的瑰宝,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竺可桢不仅在科教界广受人们尊敬,在科普界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竺可桢是我国科普事业的杰出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事业的楷模。他为科学普及而努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18竺可桢从美国回国后,在高校担任教授和气象研究所成立期间,仍然积极从事科普活动。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写了30多篇气象、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做了多次科普报告。《论早婚的危害》、《航空史》、《彗星》等优秀的科普文章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科普中的优秀作品。

《物候学》是竺可桢科普创作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物候学必须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物候学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进行物候学研究和发展前景,广泛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物候学知识和各国的物候学发展情况。他的文笔通俗流畅,很有文采。

4.屠格涅夫的文学常识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公历1818165438+10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最早的师傅李根(中文译名)* * *发表了长篇叙事诗《巴拉莎》,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的五七十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鼎盛时期。相继发表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子》(for。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钦林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形象。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子”关系,描述了亲英自由派贵族代表人物基尔沙诺沃的“旧时代”,塑造了新一代代表人物——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

屠格涅夫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擅长抒情。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擅长细节刻画女性艺术形象,他对迷人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5.木兰诗的文学知识

郭懋谦,云州(今山东东平)程序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全传》)。劝孙,来源。元丰七年(1084年),宗申为河南官人曹法参军(《苏威公集》卷五十九,墓志铭)。历代流传下来的乐府诗有数百卷,因其对解决问题的优秀考证而被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征战沙场,凯旋归朝,立功,辞官回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以宁年间,突厥入侵边疆,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她在战场上战斗了12年,立下了许多功勋。没人发现她是女的。回朝后,取名尚书。唐代封他为“孝将军”,并立祠纪念。《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懋谦编的乐府诗。其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可以判断物与诗可能产生于后魏时期。这首诗源于民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有被后世文人打磨的痕迹,但基本保留了民歌易记易背的特点。《乐府诗集》是最完整的乐府歌曲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地人民,分为南歌和北歌两部分。北曲,即北方民歌,题材广泛,风格浓厚,热情淳朴。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一部双壁叙事长诗。

乐府诗简论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风——乐府,它曾经辉煌一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原为官职名称,负责作曲、训练乐师、收集诗歌和民歌供朝廷在祭祀宴会上演唱、观察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中国的集诗制度源远流长,夏树尹正就有集诗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诗经》原本是官方颁布并被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断,集诗制度无法实行。秦朝统一时间短,什么都要做。虽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无集诗之实。汉朝承袭秦制,经济萧条。乐府机关只能学旧,勉强维持。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于是乐府规模扩大,夜间采诗。到了东汉时期,诗歌收藏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请百姓听民间故事”,而皇帝何则派遣使者“分头旅行,游历各郡各县,听民间故事”。这种时尚在南北朝时被沿用。在梁肖时期,社会已经把“乐府”从官方的名称变成了一种诗体。刘勰《文心雕龙》除明诗外,乐府中还有专门的一章。《昭明文选》和《许翎鱼台新诗》也开设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词,也有民歌诗词,即凡是能通过音乐传唱的诗词歌赋,都称为“乐府”。在这两种诗歌中,民歌和诗歌是精华,文人的歌和诗是在民歌和诗歌的露水下萌发和成长的,所以要高度重视民歌和诗歌。

北朝在战乱间隙推行的采诗制度与汉代是一脉相承的。郭茂谦的乐府诗《两鼓角横吹》中保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汉文,有的是译作。虽然只有六七十件,但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粗犷豪放的精神,展现了风土人情的另一幅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较多,有的描写战争和徭役带来的苦难,有的歌颂勇武精神。尤其是木兰诗词,对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赞不绝口。《花木兰》与《焦仲卿夫人古诗》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面貌。不仅开辟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唱法乃至律法都起到了桥梁作用。(摘自陈旭万、尚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