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编剧李康:《湾区儿女》在创作中遭遇了不小的困难
时下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湾区儿女》是首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影视作品,该剧第一编剧为著名作家、编剧李康。在接受读者报独家专访时,李康谈及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希望通过《湾区儿女》讲述的励志故事,弘扬爱国爱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启示内地与港、澳的青年人,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本剧的一个创意亮点
读者报:该剧讲述了从渔家女孩的奋斗史,为何会以渔家女作为主角?
李康: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这二十周年是蓬勃发展的二十年,泛珠三角建设和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为澳门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创作这个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励志故事,弘扬爱国爱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启示内地与港、澳三地的青年人,脚踏实地、奋斗青春,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在创作采风阶段,我们了解了很多澳门的风土人情,其中疍家文化让我们印象深刻。疍家人过去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船不离水,人不离船,逐船而居是疍家人的生活写照,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着与海***生,与风浪搏斗的拼搏精神。我们故事的女主人公画像就这样清晰了。我们的故事就以澳门疍家女麦斯钰的情感和创业经历为线索展开,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也改变了疍家女麦斯钰的命运,她的抗争和奋斗是年轻的创业者的代表。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成长、奋斗的人生故事,演绎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这也成为本剧的一个创意亮点。
读者报:您刚才也提到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它对于咱们主题的推进有何作用?毕竟这疍家文化,很多人并不熟知。另外,剧中还涉及诸多澳门文化,您是如何精准把握和向观众传递这种文化内核的?
李康:首先,影视作品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综合,剧情涉及疍家文化,包括疍家的水上婚礼、咸水歌、饮食习惯等等,不仅从视觉上给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更能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质朴的代入感,有一种生活的气息,关注到女主麦斯钰这样的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渔家女的命运。这也是创作上的创新角度。其次,影视作品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传播和弘扬文化。本剧中除了疍家文化,还涉及到诸多的澳门文化和澳门元素,从澳门的各种地标建筑,到澳门的一些独特的街道、饮食、商铺、文化文创品牌等,通过剧情自然展现给观众。有观众反馈说看了这部剧很想去澳门、珠海等地旅游,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剧中人物都是有根可寻
读者报:您是如何看待湾区儿女代代传承的这种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
李康:剧中的人物其实都有根可寻,从哪里来,将会走向哪里,并非是人为设计,而是自然生长。因此关于传承,是自然而必然的,在我们的剧情里有多层展现。
第一层是拼搏精神的传承,以麦斯钰为代表的年轻的创业者,和以麦叔为代表的传统奋斗者,父女的关系,搭建起来自然的亲情血脉传承,但同时又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和矛盾。麦斯钰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这样的抗争看似引发家庭矛盾,但其实她有上岸创业的勇气,并且一直百折不挠的奋斗,也是传承了父辈海上拼搏的精神。
第二层是疍家文化的传承,在麦叔的角度,他认为“船就是家”,这不只是传统观念,而是一种文化信念。而麦斯钰从渔村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而她骨子里的质朴和坚毅,有着鲜明的疍家人的文化底色。从父女的观念冲突和矛盾到他们的相互理解和***生,让观众能思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如何在新时代下找到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
第三层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剧情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开始,澳门妈祖庙前一片热闹,麦叔带着孩子们舞狮的情节让爱国情怀自然而热切。随着澳门回归的脚步越来越近,疍家女麦斯钰更加渴望能自由往来内地,看看更大的世界,个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时代紧紧相连。而朴实的梦想折射的正是心底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对祖国炽热的爱。这不是麦斯钰的个体表达,包括黄梓健、麦斯华等人,通过“小人物”的羣像在大时代背景下,成长、奋斗的人生故事,演绎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创作中的三个关键词
读者报:该剧属于商业题材的正剧,在故事和人物刻画方面如何做到吸引和黏住观众?
李康:剧中的主要人物是青春派,麦斯钰是疍家渔女,平凡而坚韧,始终脚踏实地,奋斗青春;黄梓健是青年学子,从学霸到高科技人才的成长,也书写了青春之歌;梁雯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知书达理,单纯正义;麦斯华是老麦家独子,受父亲严格的管教,同时也有姐姐们的宠爱,最听麦斯钰的话,是个姐姐控;欧阳小江从富二代到创二代的蜕变。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既有戏剧特点又真实鲜活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他们可能是你邻居家的孩子,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同学。他们的青春又或者正是你的青春,而生活质感与浪漫情怀兼顾的表达,更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是一羣时代奋斗年轻人的缩影,是他们,是你们,更是我们。
读者报:在该剧的创作过程,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康:剧本是一剧之本,要写好一个剧本,讲好一个故事,都会遇到困难。《湾区儿女》的故事以澳门疍家渔女麦斯钰为主人公,故事线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展开,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团队紧紧围绕创业、商战、民生三个关键词,为了写好这三个关键词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
以麦斯钰为代表的年轻创业者,与以麦叔为代表的守护家园,守护传统疍家文化的老疍家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和矛盾,在矛盾中如何达到理解和***生,编剧团队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而为了写好本剧中的产业发展线索,打破传统商战的套路,要让创作具有未来观,因此我们编剧团队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科研报告,做了大量的采访采风工作,结合大湾区的发展,把智慧城市的元素融合到剧情中,体现了“智能互联照明概念”,路灯不再仅仅灯杆加灯头,而成为城市的雕塑;路灯也不再只处理照明问题,而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载体,用来传输信息和数据,创新粤港澳大湾区5G新时代智能新生活。
剧中主角的感情线有讲究
读者报:“我们要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祖国的力量啊!”……剧中这些让人心潮澎湃、很燃的金句源自哪里?
李康: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这样的台词是我们在采访中获得的真实而深刻的印象。澳门回归,一系列的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为剧中人物带来了机遇,成为麦斯钰,黄梓健等人实现梦想的契机。祖国的力量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所感,更是生活在新时代下的我们实实在在感触。粤港澳蓬勃发展的二十年就是最好的见证,国运和民运休戚相关。
读者报:剧中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线,尤其是黄梓建和麦斯钰,在剧情刚开始就具有冲突性,看点满满。您认为感情线是一部剧的必需品吗?就本剧而言,其作用在哪里?有何新颖之处?
李康:都说爱情是影视作品永恒的主题,感情线自然是一部剧的必需品。麦斯钰和黄梓健本来是青梅竹马,但他们的感情是懵懂而单纯的,看似天生一对却因为上大学拉开了距离,这个距离是见识,知识结构和认知上的距离。黄梓健走上了学霸的道路,而麦斯钰上岸后从底层开始了奋斗,两个人的感情线从天然交叉走向各自拼搏的平行线,但这两条平行线有隐秘而不可分割的交集,那就是深深的友谊和互相成就的初心。当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的进程中,他们的距离又一点点被拉近,这就好像爬山,可能起点不一样,但总会在终点相遇。观众会一直被两个人的情感命运牵着,像情绪的过山车起起伏伏。通过他们的情感命运,更能体会到是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引领着他们,最终坚定的走在了一起,走向未来。
编剧需要“四力”
读者报:有人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剧本和制作要互为土壤,互相信任。”
李康:剧本是一度创作,而制作是二度创作,把文字变成画面,把可读变成可看,这是二者的关系,说互为土壤很贴切。在剧组的时候,导演每天晚上从现场返回,无论多晚都会召集编剧、美术、统筹等一起开会,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是商量和解决剧本呈现和拍摄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编剧和制作团队对作品细节的打磨,包括人物的台词、情绪、场景、道具等等。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很晚了,大概接近凌晨1点,统筹老师拿出两天后要拍摄的计划,其中有一场戏涉及到一个灭蚊灯道具,美术老师找了很多图片让我看,确定我写的和他们理解的是否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制作就是对无数的细节做到精准细致,才能呈现给观众看到的这个作品。
读者报:对于很多初入门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想要当一个好的编剧,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康:小说作家和编剧在创作上有不同的规律和风格。相比较小说创作,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更需要有画面感和空间感,因为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更需要可看性,因此出现在画面上的所有细节都是在编剧笔下的呈现。我们创作的不只是好看的故事,精彩的人物,更是与时代同频***振的作品。而要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更需要深入生活,扎根真实,视野开阔,挖掘细节,求实创新。因此,编剧需要“四力”——眼力、脚力、笔力、脑力,创作的作品才能有温度,有品质,有艺术,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