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版本信息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
《聊斋志异》是蒲一生心血的结晶。作者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资料收集和写作,正如他的挚友唐在序言中所说:“在他从事艺术创作的业余时间里,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他都做了笔记。”由于作者材料广泛,所以“四个同事,并在邮箱里发,所以东西凑得好,积少成多有益。”从手稿中记载故事的时间(最近一次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夏雪、华南,当时溥67岁)和手稿的修改情况分析(除个别章节、条目外,大部分抄得比较工整),认为是作者晚年最后一次修改手稿。所以他的儿子溥若等人都说:“我在暮年写了《聊斋志异》。”除了考黄承的第一行标有“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其他所有卷都没有卷。由于之前的重装手稿和古代以卷为卷的习惯提法,本书的卷数颇为混乱,如蒲立德的《卷16序》、蒲若的《父颂》、张远的《》。溥若和溥立德是他的后代,他们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应该对前人的写作情况非常熟悉,并且长期见证和保存这份手稿。为什么对手稿的数量有这样的分歧?这只能从原稿和修改稿以及中国古代习惯的分卷提法来理解。所以,为了尊重作者和书稿的实际情况,本书称之为“无卷”比较合适。这篇稿子受到了王世贞的批评。土生土长的淄川人介绍了王的审读过程:“《直议》未完稿时,先生逐条索阅,每次阅毕,都寄回来点名索阅。”(见《追忆似水年华》)王渔洋的书评有何价值?过去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涪陵的冯振鸾说:“对这本书的评论不过是例行公事,并不是很抓痛处。聊斋不重视远洋捕鱼。”(见《读聊斋杂记》)尽管如此,就杨宇先生在当时文坛的地位而言,他的书评无疑会增加《聊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这份手稿可以保存下来,但也有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手稿完成后,由于溥家家境贫寒,他的后人“无法成事”,一直躲在家里。亲友(如唐和济南朱氏等。)从他那里借来、抄来,后来流传越来越广,到了“人家居然传道授业解惑,你远借远问”的程度。乾隆三十一年(1766),莱阳人赵高刻《聊斋志异》,抄自本刊。后来同治年间,蒲家七子孙普甲带着手稿到了东北的沈阳。他的儿子郝颖在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工作后,将手稿的一半借给了依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赴京时不幸病逝,又恰逢当时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他带来的手稿丢失了一半。民国二十三年(1934)《北京晨报》报道,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聊斋志异》原稿46卷。这是死者的半部手稿吗?可惜没有得到进一步证实。剩下的半部手稿传给了民国时期蒲家后裔蒲文山。除了《聊斋行》(六尺长)外,都是他舅舅蒲卖的。
1948东北西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刘波涛同志下乡视察土改工作时,蒲文山将此手稿交给他转交中央文化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后转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至今。全书* * *共八卷,400页* * *。除去三篇序言,尚有237篇(以“猪女龙”和“木雕美人”为主,无标题)。除了《牛仔》的残篇,其余文章散见于各种期刊、手稿和补遗中。这本书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资料。从手稿中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和修改的发展过程,同时可以纠正各种印本的丢失,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民国二十二年(1933),此书曾是袁的傀儡。其中24篇选刊于《柯逊版》,标题为《聊斋志异选刊稿》,并附《石西华校勘》一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955中的一半手稿。
康熙抄本(残本)
(山东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本直接从手稿上记录下来的书,分册相同,文章顺序相同。本文避讳康熙,避讳雍正乾隆。纸变得又黑又脆,明显是康熙之间的临摹。很可能是的家人根据溥生前的手稿记录下来的。这个版本包含四个完整的卷,另外两个剩余的卷,有***250篇文章。现存的手稿有两册,分别是第一册和第三册(第一册是《酒虫》)。这样,在只剩下一半手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窥四分之三手稿的原貌,具有很大的校勘价值,有利于考察手稿的划分。
朱学斋抄本
乾隆十六年张鲤城诸学斋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这是现存较完整的早期手稿之一。这位文案是的,字,名莲塘,斋是他的斋名。他原籍浙江萧山,出生在鲤城。几个人才,曾经在泰工作过。由于屡次尝试,他在孙山失去了声誉。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历尽艰辛,写下了《薛烛斋赋》,以发泄自己功名不彰、失意失意的悲愤。这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下,根据朱晚年的书抄来的。历城朱(又名济南朱)是清初名臣朱洪卓、朱纲家族。朱践与蒲松龄关系密切,他们在诗歌中齐声歌唱。溥本人去过朱府。朱早年有本《聊斋志异》,后来去世。雍正元年,朱从之子张作哲(字)处借来书稿,抄了一本署名为《点将亭主人后记》的书,并详细记录了该书的抄写情况。张与朱的后代关系很好,自然可以借用抄本进行翻录。由于朱抄本来源于手稿,在手稿仅存一半、朱抄本丢失的情况下,它无疑是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原稿的三篇序言外,还有老渔民王世贞、橡树村俗人张、渔民张、董等人的题词。卷末附卷主《点睛亭后记》和张后记。全书* * *分12卷,收文488篇,其中缺文14篇,比原稿多近一倍,比后来的赵世庆柯廷刻本多49篇,在文字和排列顺序上与原稿基本一致。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复印出版了这本。
二十四卷手稿
旧稿二十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收藏)
这本书是无名氏抄的二十四卷。早期手稿只有八卷、十二卷、十六卷,没有二十四卷。此手稿于1962年在淄博周村附近首次发现。全书共474篇,与朱学斋手稿在用词、标题等方面均有不同。本文避开了乾隆皇帝的“弘”字。根据其他材料,这份手稿可能抄于乾隆十五至三十年之间,不排除是根据清道光同治年间乾隆的记载。确切的复制时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定。由于是珍贵稀有的手稿,为研究《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由山东齐鲁书店1980影印出版。
黄手稿选
四川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甘龙黄颜夕选本》也是最早的抄本之一。扉页左题:出自淄川蒲先生之手,有中国印字:聊斋志异。右下角问题:黄榕城对你的选择。原书* * *共分12卷,现存第1、3至11卷***10卷,每卷均标有“古福建黄四会令”字样。相传此书原为谢所藏,咸丰年间带入四川。里面有三本书:《道家猪嘴》、《张穆》、《波斯》。
清初的异史手稿
这是《聊斋志异》的不同书名。《聊斋志异》有别名吗?据卿可亭《聊斋志异》一书记载:“此书初稿名为鬼狐传。侯先生入脊,鬼狐成群,流连忘返。以意推断之,盖宋传,恐轩辕碧昭。回报是收获其他文章,名曰志。”或许,从《鬼狐传》最初的名字到《聊斋志异》的名字,还有一个过程。原著很多章节后都有“异石石”之说,这是蒲松龄的自我主张。如《张成》篇后有:“异石石曰:‘听了此事,大哭一场。。'冯振鸾评价:‘柳泉好落,柳泉最自然。。'”但“异史”是否真的是“志义”的别名。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本书的封面左题:“康熙尚未”;中标题:“不一样的历史”;右边的下一个问题:“在连载工作室烧剩下的手稿”。所有卷的标题都是“不同的历史”。之前有一篇夏紫道士康熙的序言,第一句话就是:“历史不同。。" .继的《序》、《聊斋志异》的《序》和高的《后记》之后。卷末有王世贞、张、题诗。全书分18册,收文484篇。与张《斋手抄本》相比,虽然篇数较少,但该书缺篇14篇,这是独一无二的。文中的真假,都是忌讳,缺笔。原书解放后由北京中国书店购买,下落不明。
清客亭刻字
乾隆三十一年,赵奇高青刻亭刻本(山东图书馆等收藏。)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但距离作者蒲松龄去世已有半个世纪。第一幅是高(山东莱阳人)所作,第二幅是无知斋主人鲍廷博所作。当时赵庆尧是浙江的判官,收藏了郑(福建人,曾任兖州、益州官)、周济和(福建人,曾毕业于晋安罗源书院)等人收藏的文稿。然而,当工作没有完成,赵死了,他的弟弟,童廷请鲍廷伯跟随他的事业。原稿为16卷,选作12卷。后来,赵为没能看到豹的全貌而感到遗憾。“剩下的我舍不得,就继续刻。”最后还是刻成卷16。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该书内容的编排与《竹雪斋》的手稿和印刷版本有很大的变化。全书共425篇(比翟少49篇,但有5篇可补其不足)。虽然标题不全,但重要名篇已收录。在写法上,与手稿相比,虽然有些地方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初衷,基本一致。因为是初版,所以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导致了后来的各种印本,陆续被审订、注释、再版。就清客亭本而言,几经修改雕版,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容易混淆。以下是几个版本的一些例子:
(1)清刻亭第一版。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第一个标题是“蒲写于淄川”,中间的标题是“聊斋志异”,下一个标题是“刻字亭”。卷首多有《集序》、《赵奇序》,后有高峰序、《唐萌序》,后有《聊斋自述》、《淄川郡聊斋传》、《书刻举例》,卷16。卷末有识语五年的普立德。半页,19行,21字,小黑嘴,左右两边。
②陈再版的《杭州石油局桥》。这本书的台词和边栏都和初版一样,扉页是:“乾隆乙已重印,清客亭藏文版。”在第一卷序言的最后一页,有一行小字:“陈《杭州幽居桥记》”,在唐的序言之后,诸家题字之前,还有一行“鲍廷伯《聊斋志异刻本年谱》”。本文详细记录了这本书的刻制过程。③甘龙·毛毅的再版。这本书的线条、边栏与初版一模一样,扉页也标有“清客亭藏板”,但没有鲍的《聊斋志异》一文,也没有“陈刊杭油局桥”字样,只有第5卷第9、12页底部刻有“再版”字样。(4)还有一本书,除“毛毅重印”字样外,在内容、形式、字体等方面与《毛毅》重印本一致。上述书籍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不同,有个别书名,甚至互不相同。比如一本书有夏雪没有蚰蜒,另一本书有蚰蜒没有夏雪,还有一些书书名不全,文章少等等。不仔细鉴别,很容易把它们全部误认为“清科听本”。
何寿祺解说词
这本书(北京图书馆藏)是根据卿可庭的书写的书评。审稿人叫何守启,广东南海人(人生待考)。在原书前面,有唐、、的序言,并有的例证、连载的故事、连载的传记,后面还有王士祯、张、朱践等人的题字。卷末有蒲立德的后记,没有何守启的序跋。书***16卷,版底刻有“不知够不够吃原文”,可见是卿可廷的书的风格。扉页左边:道光三年新版,中间:一批奇人工作室的奇书,右下:经纶堂藏文版。道光十五年后,此书由天德堂重刻,版心下亦刻有“不知足食原”。还有杨深秀的题词《道光绣谷》。
卢展恩注释本
(山东图书馆等收藏。)
这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注释。注者卢展恩,未见史籍记载,但从《梁才培序》中可得其大概:卢展恩,字淑卿,山东文登人。第一年考试就被阮云台老师认识,是博士生。因为反复多次,他决定批注《聊斋》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写了三年(也就是道光五年)。陆注止于章句考据,而不评论拙文。比如书中人物的简历,词条的意图和出处,一个词的读音和含义等。,对读者大有裨益。这本书里的笔记比较详细,尤其是山左侧的人和事,都是当地人所涵盖的。注释或应该注意而没有注意的地方有错误。本书只发布注释,不发布原文。过了几天,奎文堂又加了一个注,凑成一个新卷。直到道光二十三年,《鲁》注才与原文合而为一。道光二十六年,三让殿重刻。陆注影响很大,后来被各种作坊广泛使用。光绪初年,铁城白光松斋、上海文同书店、鸿宝斋等纷纷效仿。
何刻何音注本。
(山东图书馆等收藏。)这是继鲁注后的第二个注本。何引子地山人,江宁人,生平不详,据陈序:“何俊善文笔,能言善辩。他每次唱歌都必须表现出来。好书必读,他最爱文字。”何茵为什么要做笔记,在他的序中也有解释:“读《聊斋志异》,可惜没有笔记,见了朋友就说,选一两个容易认识的,尽力考证,游五年,论文集成。”贺铸也是有讲究的,比陆铸更进了一步。不过因为何茵没有看到陆竹本,所以书中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贺注与陆注各有特色和长处,但陆注较贺注更为详尽,故其传抄不多,流传也不太广。本书分为上下两栏,上栏注释,下栏原文。何、沈道宽、陈等作序,以及何的后记,扉页题名:道光济海,板上常青花木堂。所以也叫:花木常青博物馆的刻本。
单明伦对朱墨套印的评论
(山东图书馆等收藏。)
这是继王、何之后的又一篇评论。但明伦,贵州广顺人,有《广顺太守传》。书序,嘉庆二十四年入辞源,先后在楚、浙试用。曾在淮北交通部门当过官。因读《聊斋志异》,不忍释怀,于是“在书上加了些注释,放在一条线上,为好友王强堂所作,意谓不独揭其根。”付款请求不成功。我奉命担任江南,张通祥观察,余英贤掌管,苏叶安,连笑为友,出书出版,以公利为大。书有几个书名,是照原赵的清客亭本,并加印了墨印本和朱注,更为条理分明。然而,人们非常重视评价日历,这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印刷再版。这本书虽然刻在道光,但最后两本被士兵遗失了。咸丰初年,由元编校。
四校联合评审的三色套印
(四川省图书馆等。)
本书是第一次将王世贞、冯振鸾、何寿祺、单明伦的评论集于一册。王、何、丹三人的评论一直雄心勃勃,但冯的评论却一直没有透露。冯振鸾,四川涪陵人,是于坤介绍的。他曾经“为官沈礼,寒毡而死”,大概也是一个一生失意的书生。曾著有《青云山居诗集》、《红辣椒山居笔记》、《骈韵诗话》等,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冯的评论作于嘉庆二十三年,他声称:“我尝阅数次,每次都有所领悟,不作泛泛之言,自称能抓住作者痛处。”他做评论的方法也很奇怪。“每次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和朋友聊天后,或者长途旅行回来后,我都会随意写几行,不会公开表态。”冯还撰写了《读聊斋志异》一文,对《聊斋》及其书学、评点作了全面概括的论述。后来,有人做了一个对比评论:“杨宇的评论太简短,而那些来自遥远村庄的评论太详细了。杨宇是批评经典和历史的,而那些来自遥远乡村的人,似乎是批评文章和小说的,各有千秋,但没有相似之处。但辽寨远村批评之,又是一种精神,加于大局。”冯评论后,对《南黄观察》大加赞赏。他试图出版它,但没有成功。之后以复制的形式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直到光绪十七年,才为《河阳于慧四评》出版。该书* * *为16卷,共分三栏,上栏刊登评论,下栏刊登正文。它的前面有一份“合阳时宇学校学报”。光绪末年,重庆一德山房据此再版。
《聊斋志异》校友会笔记述评
《聊斋志异会校会评传》或简称“三会”及张佑赫共491篇,其中中华书局第一版1962,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78,共四卷。后来又出现了精装版和普及本两卷。
张佑赫先生以半抄本和朱学斋抄本为主要手稿的“三会本”,在《聊斋志异》研究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它引起了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至今,该版本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限于时代条件,我没有机会看到后来发现的24卷抄本和更完整、更接近原作的抄本,所以这个版本的缺点和不足就显露出来了。
《聊斋志异》新笔记
全书新注《聊斋志异》,朱著,三卷四百九十四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出版,此后多次加印。
朱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聊斋志异》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参与了当时山东省承担的研究项目《聊斋志异文选》的校注工作。后来完成的手稿被文革毁掉了。十年风波之后,《聊斋志异》的评论和书籍整理重新编辑,先后出版了《聊斋志异选》(合作)和《聊斋志异新笔记》(主编)两部手稿。1984出版的文集,收录了数百篇长文,每篇都作了吉祥的注解和简评。1989出版的全注释版,注释约80万字,其基地版和校本版均为临摹本,部分文字为校印本。与《三会本》相比,增加了《异史之约》八条和《附则》三条(修订版至今已增加一条),全书共收录494条,附附录。建国后,《聊斋志异》是第一部全新的注解,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丛书》。
全校都会关注来自一个奇怪工作室的奇怪故事的评论。
《聊斋志异》全校评点,任督会评点校会,三卷本,精装,山东齐鲁书店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