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对风云的浪漫主义描写
作为一名走出中国大陆并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作家,张玲的创作被贴上了“移民文学”的标签。人们看到这个名词,不禁会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纽约北京人》。当然,“文化冲突”被视为这类作品的同一个主题。张玲在解释她的创作时说:“从老一代移民到他们的后代,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叶子落到根部,然后它们生根发芽。现在,应该是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因此,我想在‘文化冲突’的旧瓶子里装上新酒,让读者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张玲
有人评论说,张玲的小说失去了乡愁。用张玲自己的话来说,她说,“无论东西南北,只要你觉得好,你就是在家里让他黑白黄棕,找谁觉得好就找谁。“的确,张玲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来自中国,生活在白人世界。一些人从西方来到中国,试图了解古老的传统。无论如何,我不把自己放在与环境对立的位置,而是把自己融入周围的氛围,寻求与环境和周围人的和谐生活,追求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真情和真爱。情感是小说历史和人物的载体。文化与思想的冲突是暂时的、局部的,是表面现象。性是永恒的主题。她想表达的是她对那部分远远大于自己生活世界的世界的终极关怀。这在她的小说《邮购新娘》中尤为突出。
感性和细腻永远是女作家的强项。张玲喜欢美学表达。经过多年中西文学的熏陶和熏陶,她特别注重小说的叙事语言。她把语言当成一扇门,故事和情节就是门里的风景。只有以精致的文字为载体,风景才会真正吸引人。对她来说,欣赏别人的作品是如此重要,尤其是对她自己的创作。
描述自己写于1986的第一部海外作品《望月》,张玲说,当时她好像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写这部作品,人物和情节都迫不及待地从脑海中跳出来,让她无法冷静地思考和构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连贯的阶段。在随后的作品中,关于结构和人物的有意识的东西很多,激情的冲动减少了,思考的因素增加了。
张玲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好是在那种混乱的状态下写作。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她尽可能地保持这种混乱状态,把自己放在一个“零度介入”的叙述者的位置上,与作品中的人物和世界保持审美距离,冷静地表达千变万化的情绪,不抱怨,不批判,不觉得尴尬,不觉得对不起别人。这成为张玲小说的最大亮点之一。